艺术视域下广西灵山烟墩大鼓的社会学意义
2017-01-24宋明明
宋明明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0)
艺术视域下广西灵山烟墩大鼓的社会学意义
宋明明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0)
艺术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必然受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烟墩大鼓文化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音乐社会学是一门既有社会学属性又有音乐学属性的学科,本文在广西灵山烟墩大鼓的艺术视域中,运用民族音乐学及音乐社会学的方法,论述广西灵山烟墩大鼓的社会学意义。
艺术视域;烟墩大鼓;社会学意义
鼓文化是流传于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现象和艺术形式,不同地区的鼓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发展历史、艺术特点等,烟墩大鼓是流传于广西灵山烟墩镇的一种民间习俗,作为鼓文化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当今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冲击下,许多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状况,而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却在潮流的冲击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这种现象的探析,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一、烟墩大鼓产生的自然、社会环境
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是存在于音乐内部中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是一种潜藏于音乐中的未与外界取得统一的功能因素。烟墩大鼓的产生、发展同样具有这些音乐内部中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音乐功能产生的可能性,一旦它与外部环境,即所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联系,就会变成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功能。
(一)自然环境
任何艺术形式的孕育都离不开其产生的自然环境,烟墩大鼓由于地域特征明显,以当地地名命名。烟墩镇位于灵山县境西部,北与横县南乡镇接壤,东南与平南、那隆两镇相接,西与沙坪镇毗邻,灵山至南宁省道横穿其间,县境内主要山脉有罗阳山脉和东山山脉,树木较多,资源丰富,是著名的“荔枝之乡”,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烟墩大鼓的鼓身、鼓槌等制作均采用木制,而且树木取材较为方便,工艺传统。鼓皮采用牛皮,对于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植物和动物的丰富资源为大鼓的制作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因此,烟墩镇至今保存着传统的制鼓方式。
(二)社会环境
灵山县最早的烟墩大鼓是用于军事和吓退猛兽,主要起通讯和防御猛兽的功能,即其实用性功能。随着战事、猛兽的减少,烟墩大鼓便成为过年习俗逐渐流传下来,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其实用性功能是出于社会需求,那么出于天然的生理需求和音乐知觉作用,人们逐渐感觉到大鼓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音响不仅可以传递信号、震慑敌人,还可以直接表现人的体态律动、传达人的各种情绪,人们进一步感知到烟墩大鼓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烟墩大鼓逐渐被发现和挖掘,特别是当地政府重视民俗与民族文化,加大了这方面的扶持和宣传作用, 并于2008年获得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烟墩大鼓从最初用于防御和通讯的原始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习俗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鼓声传递情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宣泄的一种重要媒介,提升了当地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烟墩大鼓的发展逐步扩大,开始辐射至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参加各地的民俗表演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交流沟通的作用,并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其商业性质逐渐显现出来。烟墩大鼓的社会功能逐步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制约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二、烟墩大鼓的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性文化,而这个地区的民族性,则决定了该地区所特有的艺术特征。烟墩大鼓是烟墩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发展并不断演变而形成的一种习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多彩的民间艺术特征,有着多层的社会功能。
(一)音乐的民族性
在社会音乐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存活于民间的称之为“民间音乐”的部分,烟墩大鼓是广西烟墩人民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它的产生,是该民族群体漫长社会生活经历的反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其音乐的构成是点点滴滴慢慢积累而成的,是原生性的,是烟墩文化的一种代表、一种象征。烟墩大鼓之所以能够在当地社会生活中长期传承、繁衍,得益于烟墩大鼓的原生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成员共同的心理诉求,是审美情趣的体现。当上百面大鼓一同擂响,震撼的声音所凝聚的是当地人民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品格。
(二)艺术的功用性——会“说话的”烟墩大鼓
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同,并产生共同的心理反映,同当地人们使用的“乐语”和“乐景”有必然联系。烟墩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也有他们约定俗成的“乐语”和“乐景”,如:最早时期,烟墩大鼓应用于战争中,当摆放在烟墩圩领烽火台上的烟墩大鼓,一声声隆隆地响起时,仿佛在告诉人们“有敌入侵,要做好一切防御抗敌准备!”。每逢过年,烟墩大鼓的响声不绝于耳,夜以继日,仿佛在告诉人们此时喜悦的心情“过年了,共同欢欣鼓舞吧”,没有人会觉得鼓声吵闹。对于作为局内人的烟墩人来说,此景就是“乐景”,即这种音乐所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时空环境,当它周而复始地在同一时空环境中使用时,这种音乐就会表现出联系这一时空环境的特定语义内容。隆隆的鼓声便是“乐语”,即具有语言特点和功能的音乐符号。鼓的不同节奏、节拍和强弱缓急声音的敲击有其特定的语义,如烟墩大鼓在打鼓过程中主要有开鼓、正式打鼓、滚鼓、收鼓四部分,细节之处又有不同的打法,正是从节奏、节拍和强弱缓急中表现出来。据当地人说,夜晚静静聆听鼓声,局内人便可以从其节拍、节奏和强弱中听出是哪个村子的鼓声,这其中节奏节拍的信号意义与语言节拍节奏有了顺应关系,使烟墩大鼓成为烟墩人们特定语言的再现和延伸,具有“说话的”功能,具有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意义,是烟墩地区人们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烟墩大鼓的发展变化
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决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和加快民间音乐的发展和衍变,烟墩大鼓作为一种活态音乐,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烟墩大鼓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衰退的今天,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大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发生变化,外出表演、比赛等活动的增加,烟墩大鼓在各大媒体的频繁亮相,对外界的影响与吸引进一步地扩大等,这些都体现出烟墩大鼓的持续性功能和可变性功能。
烟墩大鼓发展传承、演变至今,一直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而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每个时期的生产力有所不同,审美倾向也不同,对艺术文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烟墩大鼓同样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与改变。如烟墩大鼓制作时,形制上的变化,由钢丝代替了传统的竹篾(需要经常更换),进一步加强了烟墩大鼓的使用时长,便于经常表演使用。鼓脚上精美花纹雕刻的增加,体现出这一时期人们审美观的提高。烟墩大鼓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功能,并表现出持续性的特点。鼓轮的增加,进一步体现出,现代人们对实用性要求的提高。在演奏技法上,不同鼓型的配比、鼓点的变化、节奏的编排、击奏的音色变化(不同鼓捶大小、击奏部位、力度变化)等,这些不同的发展、改变,都会在大鼓的音声中展现无遗,这些音声的变化,承载着诸多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其社会属性,即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音声。
四、总结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发展和变化,必然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烟墩大鼓是烟墩地区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其变化发展,不仅反映艺术本身的改变,也从侧面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烟墩大鼓是在民族区域的一个重要的表演形式,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其中政府的介入和干预相对较少。从现有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它发展演变到今天已经很盛行,无论从鼓的制作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迈向了更远的区域,这在众多民族艺术形态走向衰落的情况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对烟墩大鼓进行解剖和深层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吴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J826
A
宋明明(1990-),女,汉,河南平顶山,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在读,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
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视觉艺术视域下的广西灵山烟墩大鼓》(项目编号:YCSW2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