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谷秧歌与晋商文化的浅析

2017-01-24田爱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太谷晋商秧歌

田爱民

(太谷县文化馆,山西 晋中 030800)

太谷秧歌与晋商文化的浅析

田爱民

(太谷县文化馆,山西 晋中 030800)

“太谷秧歌”也称“祁太秧歌”,“晋中秧歌”,是源于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以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流行于山西的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地,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本文主要写了从太谷秧歌中所表现的晋商文化与经济,分析了太谷秧歌的特点与对背景,以及太谷秧歌与晋商经济的关系,又浅谈了晋商文化与太谷秧歌关系让人们对太谷秧歌有一个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太古秧歌。

太谷秧歌;晋商;关系探究

“车辙马迹遍天下”的晋商驰骋纵横国内外商界半个多世纪,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迫于人口数目的庞大,耕地面积的不足,自然灾害的严重,明清时期的山西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狂潮。随着山西人口长期的外迁,为太谷秧歌的形成与流行奠定了基础。太谷秧歌是山西太谷县的地方小戏,以太谷方言为创作的基础语言。它以太谷为中心,辐射周边十余个县市。2008年太谷秧歌以祁太秧歌之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明末清初,在太谷这片黄土地上,卷起了一股,走西口,跑关东,出塞外,下江南的经商洪流,太谷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把买卖的半径扩大到地中海沿岸,让太谷人的商行,票号,的招牌高悬在莫斯科街头。一批批商人群体,以家乡为出发点和归宿,用外地挣来的钱,投资和构建古城太谷。太谷秧歌商剧“游神头”,就唱出了当时的古城风貌,鳞次栉比的商行,车水马龙的行人,四面八方的商贾,把一个美国人称之为“中国华尔街”的太谷城描绘的淋漓尽致。晋商经过几百年的历练,成为了文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秧歌”的发源和流行之地。

太谷秧歌是反映区域经济及其一方水土的人情风貌和社会心态的地方剧种,是三晋大学文学艺术的又一奇葩,其传统剧目,犹如一面凹凸不平的反光镜,以滞后半拍的旋律,展现了当年晋商的形象。

太谷秧歌中反映商业的剧目,采用写实的手法,演出的形式,再现了当年太谷古城的繁华和商业的兴盛。太谷秧歌商剧,展现了昔日晋商驰骋华夏大地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外出经商的创业艰辛。以“回家”“算账”为代表的秧歌商剧,与著名的《出西口》秧歌相似,歌词大意是“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留,送哥哥出西口,扯住哥哥的衣,拽住哥哥的手”剧中的男主角,别离了妻儿父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走西口的经商大军中,饱受了背井离乡的艰辛,由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商业大贾,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他走到家门口,停立片刻,掸了掸身上的泥土,整了整衣冠,富而堂皇的扣打家门。展现了完成财富积累后心态从容的样子。剧中的女子颠覆了以往传统女子的形象,她们不再是文文弱弱,身居闺阁的幽闭自己思念之情的妇女,而是勇于表达对男朋友思念的敢于追求爱情,既有忧伤之情又大大方方的展现自己的相思的女子,她们坚强刚毅、大胆又矜娇的送行情人出西口。

太谷秧歌商剧,也贬斥了不正商风,诸如“卖绒花”,卖高低,卖元宵,卖胭脂,等一批卖剧,通过塑造一个小买卖人的形象,揭露其买卖上缺斤短两,经营上假冒伪劣,行为上调戏妇女的不好形象。

晋商为太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时期晋商的贸易活动主要是以太谷,祁县,平遥这个“金三角”为中心,并逐步向四面八方扩展辐射,随着人们的迁徙数量增多,时间之长,晋商纵横驰骋全国甚至国外商界数百年。随着晋商成功的发展壮大,新一轮的移民风潮开始了,曾经的他们以躲避灾荒为目的进行迁徙,如今他们为了外出经商致富,而自发的离开家乡。

太谷秧歌中描绘此类移民潮的剧目数不胜数,其中,多以女性角度出发,描绘舍不得亲人,情人离去的画面。如与《出西口》类似的《走东口》:“听说丈夫你要走,一把捉住丈夫的手哎呀你可不用走。”但不同于《出西口》的是,这次主人公是妻子的形象,除了上述同样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外,妻子担心的更多的是丈夫离家后家庭的负担,以及妻子担心长年在外的丈夫会有婚外情的可能。相对于迫切希望改变生活现状的丈夫,妻子这个“一把抓住的手”则是对于平淡生活的满足和对未知的挑战而感到恐惧。

不过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丈夫,家人最终还是要远离家乡,寻找可以支撑他们存活的物质。有了他们的背井离乡,有了他们的走西口,晋商才有了令人羡慕的发展,才有了令世界人民瞩目的晋家人的戏台。晋家大院的戏台无疑是一种晋家人们在精神文化追求上的象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精神产品的生活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条件的。晋家院落的戏台不仅仅是物质丰硕的体现,更是晋商人家对于精神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需要。然而晋商的游商性质又决定了其长年在外经商的现象,为消除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情怀,在山西商人聚集的重镇都设有山西会馆,会馆中便多筑有戏台,晋商们常常出资邀请家乡的戏班来参加表演,“商路及戏路”,凡是山西商人云集的地方,均能看到戏曲和秧歌等表演。出身民间的山西商人大多喜爱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他们爱听戏,爱闹秧歌。在村里村外搭戏台,办戏班。晋商的雄厚财力为秧歌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款经济支撑,与此同时,秧歌的演出形式,剧目内容也反映了商人精神世界和经商历程。

太谷秧歌起源于农民劳动,是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产生的民间小调,后加入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而演变为“地秧歌”或称“过街秧歌”。清代末叶,山西的商业和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着太谷秧歌的繁荣发展。随着商人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加深,太谷秧歌不断吸收,借鉴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丰富充实起来。

在晋商的往来中,不单单把外来的民歌、戏曲带回来,也把太谷秧歌的班子发扬出去,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太谷秧歌充分吸收了诸如“茉莉花”“凤阳花鼓”“采茶”等优秀的南方曲调,与太谷秧歌融入到一起,不仅丰富了太谷秧歌的曲目,同时提高了秧歌的表演形式。太谷秧歌多由方言演唱,曲调优美且易于传唱。内容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风格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一,歌舞表演型,此类秧歌多由过街秧歌演变形成,故事性弱,表述性强;二,社会生活型,此类秧歌多是吸收晋剧发展演变形成。太谷秧歌的唱腔和念白皆为方言入韵,唱词与主词之间多用虚词衬垫,演唱与表演即兴诙谐,深博重彩。 太谷秧歌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化妆,伴奏等方面都深受晋剧的影响,太谷秧歌的伴奏音乐从最初的武场伴奏,加入呼胡,笛子,笙,唢呐,管子,二胡,三弦等乐器,不断提高丰富着自身表演形式以及题材内容。

太谷秧歌的繁盛得意于晋商的经济支持,同时,太谷秧歌也存在着大量反映着商人精神世界和经商历程的剧目。晋商独特的观念,行为需要被传唱,"重商"的民众喜爱商人故事,于是,造就了如今众多商业题材的太谷秧歌依旧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太谷秧歌是根植于民间的,是无名的集体所共同创作的,是服务于群众审美趣向的民间歌舞小戏。不同于正统宫廷音乐,不歌功颂德皇室,也非文人音乐不抒发怀才不遇之志,太谷秧歌以其粗鄙狂野,奔放新鲜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以最真实朴素的手法保留了晋商人民生活,观念的实录。

从一定意义上讲,晋商经济和太谷秧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晋商经济促进了太谷秧歌的发展,太谷秧歌也记录了晋商经济发展的历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同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晋商经济得以繁荣如此之快,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晋商的文化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促进了晋商旅游行业的脚步。而太谷秧歌做为晋商文化中的一部分,他为晋商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不重视,晋商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自从,几部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推出,如《日昇昌票号》,《乔家大院》等,坐落在祁县的乔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庄园,成为了晋商民俗的旅游景点的热门,是山西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之一。当晋家大院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走进世界人的眼中,当晋商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的重视,太谷秧歌也随之逐渐揭开了尘封的面纱,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2008年,太谷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这对于继续发展秧歌小戏,有效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是非常有利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太谷秧歌作为发育成长在太谷、祁县等地的民间小戏,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她从田间小调发展成为小曲子,再逐渐走向歌舞化,增加了剧情创造了角色后,以小旦、小丑、小生为主,而发展成了三小戏,随着艺术的发展又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角色行当。只要政策鼓励,保持风格,科学创新,太谷秧歌一定会绽放新的光彩。

[1]武丹.太谷秧歌与晋商的关系探究[J].黄河之声,1014(12).

[2]李传志,李钧.晋商与太谷秧歌[J].沧桑,1996(03).

J722

A

猜你喜欢

太谷晋商秧歌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富平村里唱秧歌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