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视域下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
2017-01-24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政治人格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与惯常的政治行为模式。它内含着公民自身所认同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道德规范,并外化为与之相一致的政治行为模式。在宏观政治文化视域中,个体政治人格总是深深打着其所处的政治体系或者政治环境的烙印,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个体身上的微观投射。然而由于个体政治人格表现主体的个体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以及个体性格特征的变动性等特征,又使得个体政治人格并不会完全按照政治体系的理性设计形成。在政治学研究中,由于政治人格的内隐性和多样性使得微观层面的政治人格研究涉及不多;在政治文化治理中,情况也并不乐观:政治体系往往关注宏观层面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忽略个体政治人格的特征,从而导致政治文化治理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政治文化治理必须立足于个体的政治人格特征进行分析以及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实践,否则政治文化治理对政治体系而言则只能是浮与表面,隐患重重。
一、从严塑造政党政治人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落脚点
人类政治生活表明: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无不是以政治个体为起点形成的。个体政治人格对政治共同体的行为特征和形象特质产生基石性影响。政党作为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样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党员政治人格是任何一个政党治理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政党其绝大多数党员的政治人格汇聚成的宏观政治文化,决定着这支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同时,政党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塑造和优化着本党党员的政治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上是全面从严治党员,根本落脚点是党员政治人格的优化。
(一)政党治理的本质是政党政治人格的内化
现代政党政治学往往从宏观制度层面认为只要设定相应的政治制度和规则,政治体系就能够朝着预先设定的政治目标发展。然而后发外生型国家政党的实际运行状况则告诫我们政党治理远没有理性主义者想象的那么从容。没有与现代政党政治制度相配套的政党政治人格的耦合,政党的制度运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党的现代化治理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获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对政党成员予以相应的人格期许,并引导政治成员朝其设定的政治人格标准上引导,最终实现本党政治文化上的整体主导。可以说,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党员政治人格治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支政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党员是政党的基础。党员是党内的基本细胞,离开党员,也就不存在什么政党。同时,政党团体以党员政治人格的共性为政治纽带连接起来。[1]因而,一支政党的政治作风、政治文化问题问题说到底就是党员的政治人格问题。[2]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政治文化治理是政党治理维度中带有根本性、持久性和内在性的治理方式。政治文化治理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塑造党员政治人格。而政治文化治理本质上就是人的治理、人格的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党人格治理是政党治理系统工程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党员政治人格的内隐性、不确定性和高难度性,使得长期以来,传统政党党员政治人格治理则往往被意识形态说教所代替,并受到政党有意和无意的忽视。最后,从功能论的角度上看。政党的自我治理在本质上就是对政党既有功能的完善和强化。而政治教育功能作为政党的基本政治功能,是政党功能强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政治教育功能说到底就是政党通过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途径有意识地塑造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讲,政党治理在本质上隐含了政党政治人格的培育和塑造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重视政党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
现代民主政治赋予政党以核心的、关键性的政治功能。然而政党政治功能的发挥不是千篇一律的:政治性质不同、政治使命和任务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的政党对自身政治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决定了政党必然要培育和优化与自身政治功能发挥相匹配的党员政治人格,以适应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对于其他阶级性质的政党而言,对党员政治人格要求更为严肃。这种严肃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任务、根本要求和斗争环境所决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政治人格共性特征所汇聚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又成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相较于其他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核心和关键。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政治人格要求的严肃性既不同于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全面控制也不意味着消泯每名党员的政治个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基本要求特征突出表现为信仰确立的独立性、本领锻造的实践性和学习动力的自觉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是建立在党员政治人格独立性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独立性的政治人格前提意味着每名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经过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形成的科学的、批判的、自觉的信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迷信,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宗教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信仰力的根本体现。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是以党员政治本领的锻造实践为依托的。李普赛特在《政治人》中就认为政党成员人格特征总是深深地打着本党组织成立之初的烙印特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党孕育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胞胎当中,和成熟的资产阶级政党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力量弱小。这种斗争的复杂性和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的战斗力即革命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革命斗争的政治实践也纯洁和锻造了极具战斗力的党员政治人格。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还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政治品质。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不意味着在其实践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而在于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因而,从政治信仰独立性、政治实践和政治等三个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的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具有独立性、实践性和永恒性。
二、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培育和优化党员政治人格的基本要求
政治人格体现着人的主观规定性,而这种主观性并不意味着政治人格的发展仅靠个人的、孤立的努力就能够完全实现;实际上,只要人们加入政治组织,投入政治关系中,就必然会带有特定政治组织和政治生活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人格的优化不可能超脱于特定时代的政治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种对“社会关系”的强调,意在昭示政治人格培育和优化的过程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培育和优化党员政治人格同样必须实现和满足这样的政治人格发展规律,即: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必须实现政党政治特性和个体主观规定性的统一。
(一)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必须筑牢公民性政治人格这个基石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任何一个政治组织无论其成员的政治身份和角色定位多么特殊,都无可回避一个共性的政治身份:公民。因而,党员身份首先是公民身份。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和优化必须首先具备公民政治人格特征,这是培育和优化党员政治人格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要培育和优化党员政治人格同样必须首先满足公民性政治人格特征。独立性、理性和民主参与性的公民性政治人格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先进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应突出体现在其先进性上,突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顺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率先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典范。随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党员政治人格参照系的水平也要相应提高,应该是动态的。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由弱到强、由发展到壮大的内在原因。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战争年代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从原来主要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转为团结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与之配套的现代社会。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土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成熟的公民社会包括个体公民、公民组织和非正式官方组织。在这其中个体公民的政治人格居于基石性作用。正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开题所指出的那样:“国家落后也是一种国民的心理状态。”“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因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发展同样离不开具有现代化政治人格的国民的参与和推动。
因而,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培育说到底就是成熟的公民人格尤其是公民政治人格的培育。成熟的公民人格不是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和现代化的培育同样要经历一个转变的阶段,这个过程甚至将是漫长的、艰巨的。这个过程也同样需要推动公民政治人格发育的领导核心加以自觉地示范和引领,这一重任必然地落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身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其次,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尊重。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内涵着人的政治上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反映在公民政治人格中必然表现为中国公民政治人格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的阶段性要求。然而公民现代性政治人格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即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政治生活的所有组织中,政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4]在党政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诸多方式和手段中,通过党员政治人格的亲身示范是最为基础和最为有效的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超大型政党,每名党员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特定的职业和角色,其在中国社会群众中分布的密度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类型的政党难以比拟的。
最后,从政党建设来看,推动党员政治人格的公民性发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性质宗旨各不相同的政党组织有上千种之多,然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政党运行的效果并不会因为标榜其自身性质的优越就能在世界政党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适应现代政治发展的需要的政党才能够健康、持久地运行和发挥功能。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强化制度建党才是带有根本性的建党之策。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诞生于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相比,中国共产党是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应运而生的,既没有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滋养,又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的这一前无古人的时代命题。因此要想在世界政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吸收各国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推动党建的现代化,而这种党建的现代化和制度化并不意味着党建的西化。尽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但不代表资产阶级政党的一切政治成果都要加以否定和排斥。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等人类政治认识成果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政党。现阶段社会主义政党在发展程度上同资本主义政党的差距也恰恰体现在制度建党的过程中。
制度建党对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政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制度建党背后体现的是对党员政治人格高度现代化的要求。在这方面,无论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党还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建国初期都由于党员缺乏公民性政治人格中的独立性政治人格和理性的政治人格,而造成了对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的盲目崇拜。这种政党政治建设过程中只强调对党的政策、纲领的依附性服从和遵守,对党的领导人的盲目性崇拜和推崇,反映在党员政治人格过程中也恰恰说明了公民性政治人格培育这一基础性作用的不可或缺。
(二)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必须把握党性原则这个核心
如果说公民性政治人格是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普遍性要求,那么党性原则则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政治人格提出的特殊性要求。它是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灵魂,是共产党员政治人格修炼必须具备的根本的政治素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首先,党员政治人格的党性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党性是阶级性的升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和升华,是共产党员政治人格中区别于普通的群众、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尺。尽管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明确地、单独地提出过”党性政治人格”这样的概念。但是对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人格的强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过全党上下的高度一致的肯定,内涵着政治、道德等各个维度的诉求,而党性政治人格的探讨恰好内涵在这样的倡导当中。
其次,党员政治人格的党性要求是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政治人格培育的全面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政治人格优化的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对象不仅包括广大的基层党员,更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的优化放在党员政治人格优化的关键地位。其次,从政治人格的内部结构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人格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信仰层面,更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上。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员来源不断多样、丰富的历史。在党员的吸纳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党员必须“来源于工农阶级”逐步扩大到吸收包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可以说,对政治人格的核心—政治信仰的要求,是首要的前提。由于共产党党员来源的复杂性和政党功能的特殊性要求,使得党员入党后对其政治人格的党性要求必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信仰,而应当全面拓展到政治人格的其他方面:除了政治上理念上信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在政治价值观上,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政治态度上,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而努力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从而把党变为“共产主义的熔炉”。
最后,党员政治人格的党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要求更高了。新形势下,随着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的发展壮大,党员党性政治人格蜕化的危险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全党面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没有了革命年代生死的考验,但是冲击、腐蚀党员政治人格的外部环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考验程度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剧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党员政治人格面临“四个危险”和“四个挑战”,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员政治人格培育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度培塑这个关键作用
党员政治人格是党的政治文化在党员当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在个体党员中的真实体现。可以说党员政治人格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神经末梢,它真实地体现党内的政治文化和政治风气。
首先,制度化培育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人格培育和优化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注重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我们党曾经多次组织和动员了党内整风运动,有力的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优化自身政治人格的政治自觉。通过有效运动的开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党在培育和优化党员政治人格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把对党员政治人格中政治思想这一核心问题的改造看做是对政治思想的全面控制,忽视了党员政治人格中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党员政治人格的个性特征。还有的把一些党员政治人格中的不能以对错来衡量的评价标准人为定性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尤其是对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政治人格的党员大加鞭挞,这种现象在文革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本质的上反映的是对党员政治人格的漠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认识到了文革时期对党员政治人格主体性作用的践踏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政治人格的多样性、非党性的现象变得更加突出。如何实现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不以少数派别和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实现党员政治人格培育的机制化、常态化、有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党内制度对党员政治人格的有效规约和型塑。尤其是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不能仅仅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更应当强调其制度规约层面。不能仅仅强调其理论层面,更应该强调其政治实践层面,不能仅仅强调其政治义务和政治纪律层面而忽略作为参与主体的政治权利层面。
其次,制度化培育是新形势下回应党员政治人格培育现实挑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论及全面从严治党时提出了两个关键措施:“一靠思想建设,二靠制度建设”。一直以来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党内思想建设,甚至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成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政治生活对党员政治人格优化的制度机制的要求同样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甚至把制度建党放在关键性的地位提出。
党内法规制度是党的性质宗旨等的价值载体和制度性表达,是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宗旨的固化和外化。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制度建设这个关键路径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了革命战争年代外部环境对党的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握有巨大的社会政治资源,面对权力和金钱的“糖衣炮弹”对党员政治人格的腐蚀,仅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弱化了制度固化这个根本之策的防范,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不可能落实到实处。这是因为,思想建党没有制度标准极易演变成单纯的道德说教,思想建党没有制度保障则极易流于人治。思想建设只有落实到相关的制度机制中形成常态化才能保证党员政治人格的培育和优化尽可能地减少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的消极影响。
最后,制度化培育是培育成熟党员政治人格的必然要求。从党员政治人格的基本内容来看,党员政治人格不仅涉及党员的政治意识层面,更涉及党员的政治行为模式,尤其是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支有执政能力的政党领导。而党的执政能力是与每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化政治参与能力息息相关的。因而,制度化政治参与能力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具备成熟完备的党员政治人格的关键。
新形势下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用制度建设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布局当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人民群众的制度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在这其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制度意识是关键,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作为一个孕育于国家和社会现代化之前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必然担负着推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这其中党员政治人格中的民主法治意识、制度参与能力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党的依法执政的能力,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董敏志.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1):13.
[2]梁道刚.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3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