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7-01-24郭鲁江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青年人政治思想

■ 郭鲁江 尹 静

(中共中央党校 办公厅,北京 100091;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郭鲁江 尹 静

(中共中央党校 办公厅,北京 100091;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网络享受着各种便利、接收着各类信息。与此同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网络文化形成的大背景下重新书写,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惯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许多消极因素侵蚀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堤坝”:小到网上围观起哄,大到网络虚无主义、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对信息网络的重视和保护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方向原则、渗透原则、阵地原则、分类原则,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主阵地建设,革新教育模式,建立特色网站、特色网群,形成教育合力等措施,更好地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

网络文化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文化主动权、话语权,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准确、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的复杂性,认真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建设好网络思想工作阵地,对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者对网络文化的内涵有多种解读,如叶绍灿认为,网络文化是高新技术的产物, 是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人类生存方式,泛指一切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3]。翁寒松认为,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4]。魏宏森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5]。杨海波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描述信息时代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多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的概念,是由Internet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的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一个集合体[6]。

综合以上观点,网络文化也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人类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基本手段所进行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质的文化,主要包括人们在网络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网络习俗、网络风尚等;狭义的网络文化仅指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所开展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二)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季羡林先生将文化分为四大体系: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欧文化体系[7]。我们还可以简要地将其划分为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两大部分,而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文化,则无法将其划分到以上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主要是因为它涵盖了以上所有文化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模糊了民族、地域、层次的界限,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质的文化,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新颖而特殊的。

第一,技术层面的虚拟性和交互性。网络文化首先是一种技术文化,是科技进步催生出的“新文化”。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网络文化发展。可以说技术特征是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属性。(1)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行为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由此而引发的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重大因素,而这些“网灾”的产生正是网络文化虚拟性所展现的“硬币另一面”。(2)交互性。网络传播是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流通方式, 网上的“信息流”,使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意义大为削弱,人们利用网络可以自由交往交流,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在网上融合碰撞,这是人类信息交流史上的飞跃式突破。另外,这种交互性还表现在文化消费与生产的共时:个体进行网络交流时,所提供的意见是在生产知识, 而在倾听反馈时又是在消费知识,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互动中共同创造知识。

第二,精神层面的平等性和多元性。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彰显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从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看,平等自由、开放多元是其显著特点。(1)平等自由。网络文化诞生前,大众接受文化信息时一般要经过过滤加工,带有着加工者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样的信息的传播附带一定的垄断性。网络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这种过滤和垄断,使人们能够平等地享有海量的信息,并可更加自由地与别人分享信息。这种平等自由传播的特征,是网络文化迅猛扩张的重要筹码。在网络时代,信息接受者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成为自主的信息选择者和吸收者。人们可以自主的寻找、捕获所需信息,也可以便捷地处理和利用信息。(2)开放多元。开放的网络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空间,它不仅把网络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权利交给了全球的所有入网机构和个人,而且极大地缩小了人类的时空界限,改变了地域、经济状况、身份地位等带来的束缚,使不同的国别、种族、民族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信息、发布文化成果。同时,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网络文化产品没有数量限制,并且兼容各色各类产品和理念,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的需要,使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差异性、独立性、创新性、宽容性得到认同,使不同文化冲破了时空隔阂,得以相互接触、了解和融合。

第三,主体层面的个性化和大众化。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参与其中的人,从主体角度观察,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大众化特征。(1)个性化。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给人们提供了“个性表演”的舞台,文化主体的个性化特征得到极大的“绽放”,价值标准、是非观念的界限模糊,现实社会的强制规范约束暂时放松,只要不危及社会,不有意伤害他人,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在网络空间,一些原本对相异观点比较敏感的人,久而久之也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容易接纳不同的观点,不论有些观点是多么奇异。有的学者认为,“客文化流行就是网络文化个性化特征酣畅淋漓的体现。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部分专业网站都为适应网民需要,纷纷搭建了博客、播客、掘客等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客文化”[8]。(2)大众化。覆盖范围和参与受众的广泛,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有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 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倍。同时,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9]。这只是一组国内情况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的网络使用者的数量可想而知。如此大规模的人群不分阶层、民族、种族、贫富、老幼、男女,都可以在网上获取信息、发布观点,每个网民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消费者,使人人参与、人人是主角成为可能,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文化的“门槛”。

二、网络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的无限性、网络文化越来越强势,促使网络文化参与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也使得我们今天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在我国七亿多网民中,10-39岁群体为绝对主力,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在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统计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10]。2016年2月,由教育部和百度文库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人数占互联网总人数的67%,其中19-24岁用户达到36.51%。 可见,青年人既是网络文化的主要使用者、影响者,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炫目的平台、点对点的即时交流等等,都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埋下了“伏笔”。也可以说,网络文化要从正反面去认识它。

(一)“正面”影响

第一,丰富的内容。网络彻底颠覆了以往信息储存、传递和交换的模式,将分散在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融为一炉”,使之成为超级容量的数据库。网络文化的海量信息,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的经典著作、思想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包罗了各种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国际国内形势等内容。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为之提供了丰厚的储备库。

第二,即时的交流。与以往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同,网上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交互性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如果说以往的工作模式像是在“乡间小道”上缓行,那么现在已经有了可以借力的互联网“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多,而且车速飞快,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闪回”式、“秒赞”式,信息在极速地被传播、浏览、吸收,充分考虑并利用好网络的这一突出特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随时随地观察和反馈教育效果,这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大利好。

第三,针对性增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及时的点对点交流,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网络交流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腾讯QQ、微博、微信等创新软件,一个接一个的风靡网络,为个性化交流模式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对青年人有针对性的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对症下药”式教育。另一方面,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网上交流的自主性、平等性,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敞开心灵交流沟通,青年人可以有机会与“说教者”平等地对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机会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第四,覆盖面扩大。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绝大多数人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任何领域的公共信息和绝大部分专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存在并允许访问。网络文化传播的世界性与大众性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从理论上讲,包括青年人在内的所有网民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这一颠覆性的改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无限量扩容,受教育人群以几何倍数增长,这些都为将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吸引力提升。网络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主旋律、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现代手段进行演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化、现代化、科学化。思想教育工作者既可以通过网络手段,采取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谈心谈话、会议活动中选择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乏味的不利因素,活跃交流氛围,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

第六,社会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围绕学校、家庭等狭小的社交范围进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青年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每一位关心青年人成长成才的社会人士,均可通过网络予以青年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二)“负面”影响

第一,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史工作会上曾经明确指出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有危害。信息网络这一“高速公路”兴起后,西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全力推行网络文化侵略,与我们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历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和形成途径,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让青年人熟悉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网络诞生后的一个时期内,网络上“大小气候”遥相呼应,历史虚无主义沉滓泛起,冲击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一些所谓“学者”以研究为名,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的外衣,暗藏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力图扭转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11]。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迷惑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第二,个人主义。网络文化影响下部分青年人一个突出表现是追求个人绝对自由、个人奋斗、个性极度张扬。追求个性本没有错,但追求个性要以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前提。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系统里,一方面,当代青年人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网络场景下,他们感觉到自己正在控制事件、控制人物、控制进程,“我是网络,网络是我”,沉浸其中乃至忘乎所以。有人甚至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青年人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稍有不慎,就容易坠入暗流,深受其害,如有的青年人极度追求自由和个性,还有的青年人以宣泄个性、追求自由为幌子,做出一些扭曲人格、歪曲事实、诽谤他人乃至违法犯罪的事,这些都是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的。

第三,封建迷信。无论是传统封建迷信还是现代网络迷信,其本质都是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扫黄打非和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的深入开展,街头算命、相面、卜卦等封建迷信活动得到了遏制,但封建迷信活动却借网络文化的外衣披挂上阵,诸如“网络算命”“星座占卜”等在网络上大有泛滥之势。有些青年学生在升学、就业等生活的某一阶段遇到困难、进展不顺利,一时找不到精神寄托,便容易成为迷信的俘虏,有的还做出一些伪科学、反社会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来。同时,网络上封建特权思想、宗族观念、行帮意识等思想糟粕对青年人的危害也不可忽视,有的青年人受其影响,甚至变成具有强烈反社会倾向的流氓恶势力或黑社会势力, 公然对社会秩序进行挑战和破坏。

第四,暴力色情。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伴生了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暴力色情信息的肆虐极易诱发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人性危机,一些青少年无法抵御暴力文化的诱惑,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色情文化的毒害之中,丧失了自控能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有学者研究,互联网上的暴力内容,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容易诱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据统计,在全国四千多万网络游戏玩家中,25 岁以下的用户超过80%,而带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在青少年中不断升温,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暴力犯罪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网络这一高效载体,还为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推波助澜,在其影响下,一些青少年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互联网色情信息的刺激和诱惑,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性罪错或性犯罪的病态心理。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一百万个黄色电脑软件,全球每天新增两万多个黄色网站。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的泛滥,加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期的特殊情况,如果缺乏有力引导,很容易诱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Cyberterrorism) 一词的创始人巴里·科林认为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与恐怖主义的结合[12]。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工具完成很多任务,而恐怖分子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招募青年人为恐怖分子提供信息、扩大影响,通过网络招募成员、募集资金,还积极推进恐怖组织的网络化,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2015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委员会执行局副主任陈伟雄,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言中称:“即使目前网络恐怖主义已经被大众所知道,然而网络反恐依旧难点多,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成为网络恐怖主义的对象。通过网络,恐怖主义组织可以进行招募、培训、联络、策划、募捐,最后实施恐怖主义攻击。”种种迹象表明,目前许多恐怖主义活动的对象是青少年,而如何深入做好青少年的工作,有效防范恐怖主义在网络上散布、传播,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第六,“圈子”泛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 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占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占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13]。当下,传统社会中的圈子,通过虚拟的网络,范围被无限放大,功用也随之变化,微信有朋友圈、QQ有各种群、论坛有各样“吧”,在集结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些灰色圈子、黑色圈子,在不良“圈子”文化的影响下,有些人在网上“结义”“联盟”,利用网络圈子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的还形成了圈子内的“攻守同盟”,这样一些变味的“圈子”,往往对应的就是一桩桩违纪违法事情的发生。

三、运用网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方向原则。方向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不动摇。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这些重要论述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渗透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渗透到具体工作中,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渗透原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曾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4],通过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

第三,阵地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当代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立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当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要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的指导地位。只有不断对青年人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让青年人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第四,分类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目标要求,“这是我们党历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基本工作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15]。习近平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对不同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如要求小学生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军队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等。同样,针对青年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和心理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方法,提出差异性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多管齐下应对挑战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深入,我们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信息网络、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下一步,应针对网络迅猛发展的特点尤其是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大量涌现的现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对传播虚无颓废、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或进行网络犯罪者予以惩治惩处,织好法律这个互联网管理最有效的“大网”。有关执法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也应依法对网络犯罪加大打击力度,运用执法权限、采用先进技术规范网络行为,防止有害信息的肆意传播。

第二,加强主阵地建设。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载体,是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所教授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过去存在的一些照本宣科、僵化陈旧等状况,切实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鲜明、生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

第三,革新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实际,因而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大力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网络先进技术和平台同传统理论学习的好经验、好作法相结合,健全网上理论学习制度,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网络资源生动鲜明的特点,进行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如组织网络参观、事迹报告、讲座等。

第四,建立特色网站、特色网群。针对青年思想实际、围绕青年感兴趣的话题,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主题网群,抢占网络主阵地,高唱网上主旋律。如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在学校主网站建设的同时,可针对青年学子的上网特点,专门设立校园青年网、青年微信群等,在网络平台上设置富有青春气息、符合青年人心理特点、上网习惯的栏目内容,使青年学生可以在主流媒体、主流网站、主流平台上随时阅读马列著作、专家论著、新闻时事等丰富的思想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推动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五,形成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学校一个阵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网群等有利教育因素,逐步构建和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联合举办一些活动,诸如展览、联谊、比赛活动等,使青年学生得到正向指引,消解不良网络文化的侵害,完善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网络。

[1]李 萍:《推进网络伦理建设》,载《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3日。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页。

[3]叶绍灿:《基于网络文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翁寒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载《科技日报》,2001年9月21日。

[5]万 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载《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6]杨海波:《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载《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第2期。

[7]万本根:《东方文化的复兴——试论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载《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3期。

[8]万 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载《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9]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934.html

[10]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结构(五)》,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889.html

[11]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2]黎雪琳:《网络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载《现代世界警察》,2009年第5期。

[13]向 楠 亓玉昆:《74.2%受访者表示身边就有“山头”“圈子”》,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3月2日。

[1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5]人民日报评论员:《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2017-05-26

郭鲁江,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秘书处秘书,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尹 静,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社会语言学。

本文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资助课题“习近平同志论干部学习问题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ZGMJH2015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流动学前儿童语言教师生活史研究”(课题编号:KHJB 140095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建敏)

猜你喜欢

青年人政治思想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