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社会教育的理论依据

2017-01-24张良驯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智力理论学校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青年社会教育的理论依据

■ 张良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起构成了青年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在实践中经常被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很好的开展,这与学术界缺乏对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关系。阐明青年社会教育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升人们对青年社会教育的认知,推进青年社会教育活动。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可以从诸多教育理论中找到依据。其中,最直接的是多元智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具有促进多种智力发展的教育功能和注重实际能力的教育优势;从社会学习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积极的教育动机,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能;从学习化社会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具有众多的教育主体,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拓宽青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青年社会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独特的教育品格,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青年社会教育多元智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

青年社会教育是指人们在学校和家庭以外场所进行的,影响青年思想意识、增进青年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活动。青年受教育可以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人们常常把眼光盯在学校教育上,忽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也很重要。不管你重视不重视,社会教育总是存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年的成长。当代青年处在信息化社会中,所接受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孤立的教育,而是一个多种形态相互融合、成体系的教育。与以往相比,今天的青年教育具有更独特的含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的影响更为显著。为了实现青年教育的目的,我们应该利用众多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教育场所,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形式、学校资源、学校场所。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不悖,那种把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教育补充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会使得社会教育沦为附属地位,失去独立的教育功能。事实上,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活动,应该与学校教育平行并进。社会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渠道。

目前,青年社会教育的理念没有能够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也没有纳入教育行政的范畴,这导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合拍,教育的拉力没能汇聚到一个方向,制约着青年的成长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把加强社会教育作为青年发展的一项措施,提出要“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这就指出了青年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开展青年社会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育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只有阐明青年社会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才能充分认识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功能,准确把握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内容和方式,深入推进青年社会教育的实践。青年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的独立存在和独特品格,可以从诸多教育理论中找到依据,其中,最直接的是多元智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

一、从多元智力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

1.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开发人的智力,但人们对于智力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说,人的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这个智力定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根据这个智力定义,他认为,人有以下九种智力:一是“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二是“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三是“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四是“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五是“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六是“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回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回应。七是“自我内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八是“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敏锐感知自然界其他特征(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认识到其他物种或类似物种的存在,能够把几种物种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等。九是“存在智力”,指的是寻找生命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身体和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沉浸在艺术领域内的种种深奥经验中给自己定位的能力等。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以上九种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力理论是建立在对学校单一智力测验的批评之上的。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过分狭隘,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众多智力测验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学校在教学中,用标准化的纸笔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衡量。这种纸笔测验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只能测试部分智力,主要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以及部分“视觉-空间智力”,而其他方面的智力则被忽视。二是只是纸上的测试,没有考虑到各种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标准化试题只需人们重复或再认以前所记住的内容即可,因而是非情景化的。事实上,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智力的个体。多元智力理论“并不建立在考试以及与考试分数相关的数据基础上”[2]。这些考试难以准确预测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的潜力和表现。一名学生可以凭某些智力进入名牌学校,但“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3]。

2.多元智力理论表明青年社会教育具有发展多种智力的教育功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人们对于人的智力的认识,暴露了传统智力测试、开发和评价的缺陷,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智力观提出了批评。这种批评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社会教育的智力观,看到青年社会教育具有独特的智力开发功能。

开发人的智力,学校无疑是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个人的智力是一种多元组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开发青年智力中各有其着力点和发挥作用的空间,共同促进青年多种智力的发展。既然人的智力结构具有多元性,而学校教育偏重某些智力,那么青年智力的开发就不可能由学校独自承担,社会教育机构在开发青年智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能够开发青年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数理能力等,在青年智力开发的系统性、专业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考虑到时空、环境、手段等的有限性,难以承担青年多元智力的培育和开发工作。至于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存在智力等的培育,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往往无济于事,需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教育更具有发挥作用的空间。青年全面发展的任务,不是单一的教育形态能够独立承担的,仅靠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实现青年素质的整体提升和青年智力的多元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布的关于教育的三个标志性报告,都肯定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996年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在不断变化,社会提供的校外学习机会在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增加。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面对世界新的挑战,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4]青年看电视、看展览、看演出、听广播、参加集会,与人交谈,都能够增长知识,受到感染,实际上是在接受教育。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句话都可能会对青年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青年的许多社会知识是在学校外获得的,许多生活能力是在学校外学会的。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者根据青年的智力结构和个性特征,选择和创设多种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在标准化、规模化的学校教育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学校班级制教学中,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接受更快的教学,感到现有教学约束了自己;而那些接受能力不强的应该接受更慢的教学,他们在对接受能力不加区分的教学中常常产生挫败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的年级制度会抑制部分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教育,为青年提供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机会。例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没有统一教材的约束和升学考试的压力,能够较好地适应青年个体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青年个体有机会找到适合自身智力倾向的方法来接受教育,学到在学校标准化教育中没能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许多青年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通过演讲活动提高了语言智力,通过文艺培训和演出提高了音乐智力,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了身体智力,通过群体性活动和夏令营活动提高了人际交往智力,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尤其是青年营地活动提高了自然观察智力。社会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培养青年的兴趣爱好、艺术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在青年智力开发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3.多元智力理论凸现青年社会教育注重实际能力的教育特征

青年教育要考虑教育活动的具体情景,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大多数智力概念集中在取得学业成功的那些能力上,而加德纳的智力概念把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关键因素。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千千万万,如何生产一种新产品、如何推销一种商品、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增强团队意识等实际工作能力,是无法用简短的测验来进行衡量的。很多智商高的人在为智商相对低的人打工,这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强的与创业和管理相关的智力。在产品和服务推销、思想道德引导等注重沟通的职业活动中,人际智力比别的智力更为重要。许多学业成绩好的人走出学校后业绩平平,而有些在学校成绩一般的人却成为事业有成的人,这在于一个人有效处理新信息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学校考试中的高分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一位小学教师通过多年跟踪发现: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10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这种现象除了说明学习变化外,也反映出学校教育评价的缺陷。除了科学研究外,在经商、从政等众多领域中,学校测验的数理等智力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相反地,学校没有测验的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等发挥着更大的功能。

青年社会教育不以通常考试分数论优劣,而是针对具体的个人需求,能够更切合青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更有效地发展青年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青年的存在成绩、情绪智力、人际智力都是通过与人相处、玩耍、交流的日常生活得到培育的。一个人天资聪明固然好,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纸面考试上的智力,缺乏与他人、同事互动、合作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败。

二、从社会学习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

1.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社会学习理论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成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班杜拉说:“人与环境因素并非作为独立的决定因素发挥其功能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决定的”,“行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是相互连接着起作用的决定因素。”[5]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观察学习。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6]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社会学习大多是在日常情境中对别人所操作的行为进行偶然或直接的观察基础上发生的。”[7]“人们从观察别人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动的向导。”[8]“示范作用能够加强或减弱对观察者先前习得的行为的抑制”,“看到受惩罚的原型,旁人就会抑制同样的行为。反过来,看到别人从事危险的或者被禁止的活动没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会减弱观察者的抑制。”[9]个体把刺激在他人身上发生的反应情况作为信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

观察学习是由注意、保持、产出和动机等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的。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决定了个体在大量繁杂的示范榜样表征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和怎样进行观察。保持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产出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将在早期情境中观察到并存储于记忆中的行为信息符号转化成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动机过程是学习者因实施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个体重复示范原型的行为都离不开在一定的动机作用下注意某一行为,通过记忆该行为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示范榜样的多元性和示范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观察学习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观察学习理论为主,还包括自我调节、三元交互决定和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认为,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发生交互作用。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人会评估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的信念和能力,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行为的动机。

2.社会学习理论表明青年社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把社会作为青年学习的宽阔平台,展现出多样化的青年社会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采取学期、课程、课时、学分的形式,而青年社会教育更多的不是课程教学,没有课时、学分的概念,也不存在学期的说法。青年社会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社会组织通过社会活动和组织文化,影响青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的报道、传播、评价,传递某种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对青年的价值观、是非观产生影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夏令营活动等,对青年进行特长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科技馆通过科普展览、科普实验、主题教育活动、科普电影等,对青年进行科技知识教育;博物馆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对青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从培训、讲座、讲解、报道,再到展览展示、主题活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青年社会教育方式远比学校教育方式更为多样。青年社会教育如媒体教育、宣传教育、青少年宫教育、博物馆教育等,是一种更注重青年个体经验的教育活动。青年社会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一旦教师不在学生身边,教育就无法进行,它超越了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形态,通常是没有教师的,而是通过看电视、读文章、社交活动等,实现教育目标。远距离、多媒介是青年社会教育的常态。高效又快乐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以新带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青年只有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刺激,才不会感到无聊。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也是一种明显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学校、家庭中存在一定的社会观察,但宽广的社会在校园和家庭之外,广泛的社会观察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为多样和丰富的社会观察。青年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应采取这种行为、如何实施这种行为,能够从社会观察中获得自身的行为模式。青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好奇心、模仿性很强,是观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青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对于青年文化知识的获取、生活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塑造、社会行为的习得,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父母、教师、同学、朋友,以及包括公众人物、历史人物、文学人物在内的各方面人物,都是青年学习观察的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青年语言、行为和思维的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青年通过社会观察可以习得思想意识、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社会观察作为青年对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综合感知,尤其在思想意识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相关调查,青年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当作成长过程中形成认识和看法的主要来源[10]。青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更多源于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源于通过社会观察而逐步形成的认识[11]。社会教育是青年观察学习的广阔领域和重要渠道。青年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强化社会观察的学习理念,培养社会观察的实际能力,获得社会观察的行为模式。

榜样教育是社会观察的重要方式。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培养青年的创新性,一个重要途径是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榜样愈加多样化,青年就愈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青年生活于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为青年树立正面的、积极的榜样是青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榜样教育,但往往数量很有限,且缺乏生动形象。数量的局限性使得青年不能仅仅根据家庭、学校提供的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形象的不够生动使得青年缺乏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榜样过于简单化、标签化还容易使青年产生逆反心理。青年社会教育可以提供众多的示范者,而且是鲜活的、真实的榜样,这使得青年选择余地大,感到亲切可学,更愿意自觉学习。在榜样教育中,青年社会教育具有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生动的方式和载体。例如,互联网、微信等为青年榜样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为青年观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社会学习理论凸现青年社会教育自我激励的教育效能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自我效能观,提出要在正确估计自己的水平与能力的前提下,树立长远的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为目标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的树立,使得青年对做什么和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进行预期,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做出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整体划一,青年缺乏多样的成功体验,那么社会教育灵活生动,能够让青年拥有更充分的成功体验。青年社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青年兴趣爱好,发掘青年特长,尽可能多地让青年表现自己。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青年,在社会教育中发挥自身特长,能够获得更多的正面激励,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加积极向上。

自我教育作为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是青年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社会教育大多是自我教育,不是被动告知,而是主动感知,没有教师的指导,只有自己的观看和思考,具有积极的行为动机。青年在学校通常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讲、学生听,至于是否听进去、听进去多少,就不一定了。社会教育由于是自己选择的教育,青年在教育中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青少年宫教育为例,一名青年可以选择是否去学习、学习什么、什么时间学。这样出于自我选择的教育,对于青年更具有吸引力,青年学习起来也更自觉。

积极的行为动机使得社会教育对青年产生较大的教育影响。班杜拉说,青年“可以从电影的和电视的示范作用中获得态度、情绪反应以及新的行为方式”。“随着应用符号性示范作用的增加,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传统的角色原型在社会学习中占有的位置,可能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12]调查表明,在青年道德观念发展中,家庭因素的影响占23%左右,而学校因素的影响占10%左右,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弱。包括网络环境、舆论导向和影视作品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影响较大,构成青年道德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社会名人、文学作品人物、影视人物对于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青年在社会教育中感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从学习化社会理论看青年社会教育

1.学习化社会理论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于1968年出版《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了“学习化社会”概念,构建了学习化社会的教育蓝图。他认为,学习化社会的立足点是对人、人性和人生价值的培养与实现。学习化社会“将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目的,使人成为一个人”[13]。“每一个人应受完全而正确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限于一事一物,或几种或甚至多种事物”,“而应包括一切完美人性的事物”[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我们不仅要发展学校教育,而且要发展学校外教育。教育的功能不是学校的特权,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所有机构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来为教育服务。“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地方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都显然是具有教育作用的机构。”[15]“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16]学习化社会由学习型组织构成,而学习型组织除了学校以外,更多的是指各类社会组织在行使专业职能时,也发挥教育作用。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17]。在学习化社会中,教与学的主体包括专门和非专门的教育机构,教与学的内容与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教与学的方式灵活多样,教与学的机会处处存在。

学习化社会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时间维度看,学习化社会的核心是时时可以学习。时时可学,是指学校内外都要学习,这包括社会教育的领域;也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这是终身教育的领域。从空间维度看,学习化社会的核心是处处可以学习。学校固然是学习的地方,但学校以外各种单位和场所都是学习的地方。学习化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也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社会。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学习化社会建设更多的不是指终身教育,而是指社会教育。

2.学习化社会理论表明青年社会教育具有众多的教育主体

青年的学习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机构,即使是专门的学校,也无法独自承担青年教育的全部责任。学习化社会理论超越了学校的范围,打破了学校对青年教育的专有权,把青年教育的功能和责任扩充到整个社会机构。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社会,需要各种社会机构在行使自身专业职能的同时,实施青年教育活动,发挥青年教育作用。在青年教育中,学制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类型,上学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教育类型大量存在,对青年成长产生重大的教育影响。构建学习化社会,单一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青年个体无论是否在学校读书,都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如果说一名青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渠道和场所是有限的,那么接受社会教育的渠道更多,空间更广。现实生活中,青年不仅在学校里听课学习,而且在放学后、在假期读书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影响着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整个社会是青年的生活场所,也是青年的教育场所。青年社会教育主体是对青年施加了教育影响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单一的教育主体不同,青年社会教育的主体是多样的,只要是对青年施以教育影响的各种社会活动主体都是青年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政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文化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青年社会教育的主体。这些教育主体涉及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青年持续施加各种教育影响。

在现代社会,数不胜数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机构举办青年社会教育,例如,政党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政府开展青年法治教育活动、共青团开展青年社会实践活动、企业举办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培训班、电视台面向青年学生举办各种文化知识讲座等。在正式的文化教育机构之外,社会上存在广泛多样的青年社会教育活动,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和网页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对青年直接产生教育作用。应该说,青年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教育,并非完全由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提供,这部分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大量的是由非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所提供的。青年如果只在学校这个专门课堂学习,而不善于在社会这个大空间学习,就会知识不足,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各种社会机构共同发挥教育作用而形成的教育社会。我们要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府,变封闭的教育体系为开放的教育体系,构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联结的青年教育网络。学习化社会契合青年社会教育在空间上的开放性,使得社会上一切教育资源向青年开放,一名青年可以在课堂学习,在校园学习,也可以在社区学习,在工作场所学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不限于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

在社会教育看来,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可以激发青年的潜能,但其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教不是青年成长的决定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学更为重要,更为关键。《论语》一书中只有几个“教”字,却有几十个“学”字,就说明学为重。教育不能重教轻学,因为从根本上看,人是学而成才,不是被教而成才。青年的成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青年的自我选择,因此,教育者不可能像控制烧水温度那样控制青年的成长。青年教育是青年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生成特定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教育依靠青年成长的内在力量,注重发挥青年学习的关键作用。学习化社会把人的自学而不是学校的教学作为重点,打通了专门学习与非专门学习的联系。在学习化社会中,青年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和信息来自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天地。社会生产生活为青年提供众多、便利、快捷的教育服务,使得青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自主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途径进行学习。每一个青年均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机会。

3.学习化社会理论凸现青年社会教育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价值

青年社会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是在青年的闲暇时间进行的。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关系着青年的学习成长,对青年的道德状况、认知能力和健康水平都很重要。青年学生总体上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大中学生有双休日、节日、暑假、寒假,再加上学习日的课后时间,一年中有半年多时间属于闲暇时间。在建立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面对教育途径和载体的日益多样化,教育界应该对社会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利用学习日放学后、周末和放假时间。在青年的闲暇时间内,是举办学科补习班、服务学校的升学考试,还是开展校外活动、服务青年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制度的合理安排。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看学校教育时间,而漠视占比更大的校外教育时间。如果把青年的校外时间利用好了,就能够帮助青年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否则就可能使得青年出现人格不健全、知识不全面、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缺陷。在校外,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现如今,受应试教育影响,青年学生学业负担本来就重,加上一些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往往盲目地给孩子增加考试科目的学习,使得中小学生缺少必要的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说了多年,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在校外时间,仍然是作业多、补课多,休息少、娱乐少,缺少玩的时间、玩的场所。减轻课业负担不容易,而一旦减轻课业负担后,如何引导中学生利用好校外时间,避免无所事事甚至参与不健康活动,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落实和应对减轻课业负担两个方面看,最好的办法是实施青年社会教育、组织健康有益的青年校外活动。社会教育有益于引导中学生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校外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全面的素质和良好的兴趣。社会教育利用课后和节假日时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与娱乐活动,可以在青年闲暇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青年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外出游玩过程中,思想受到了触动,认识得到了提高。这种教育活动并非有意安排的,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其功能却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发生的。这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青年社会教育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18]青年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能够增进思想意识,非专门的、无意识的学习是青年成长的经常性体验。只有大力发展青年社会教育,不断完善青年社会教育制度,才能使得青年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过有意义的校外生活。政府需要关注青年的闲暇生活,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青年健康、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的青年社会教育制度。

对于已经就业的青年来说,他们经常性地接受社会实践、单位培训、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青年不可能仅凭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就维系整个职业生涯,而需要在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青年就业中需要的职业精神、职业规范、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往往是从工作实践而不是书本知识中获得的。工作单位教育是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的在岗教育,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无意识的人际交往、工作交流。工作单位教育包括职业精神、工作规范、职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教育,对于青年职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青年职工在工作单位教育中,学习单位文化,了解工作要求,激发工作热情,能够更自觉地为单位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工作。

综上所述,多元智力理论说明了青年社会教育在教育功能上的独特性,社会学习理论说明了青年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多样性,学习化社会理论说明了青年社会教育在教育主体上的广泛性。以上三种教育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青年社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自身的教育特性。青年发展是复合的、全面的发展,客观上需要青年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只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各种教育形态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青年各种能力、各种素质的充分发展。阐明青年社会教育的独立品格,既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于青年社会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有利于人们准确把握青年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理论界应把青年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加以研究,教育实务界应给予青年社会教育独立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青年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青年的学习成长。

[1][2][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志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8页。

[4]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页。

[5][7][8][9][12]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陈欣银 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8、31、18、41、32页。

[6]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0][11]共青团中央:《中国共青团年鉴(200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第87、82页。

[13][14]林 钧:《国外学习化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71、75页。

[15][16][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221、221页。

[18]张良驯:《青年社会教育含义探析》,载《青年学报》,2017年第2期。

2017-09-10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青年教育和青年发展。

(责任编辑:王俊华)

猜你喜欢

智力理论学校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学校推介
欢乐智力谷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