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MRI检查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7-01-23王志海

今日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

王志海

【摘 要】 目的:研究CT和MRI检查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符合标准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和MRI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出率均为100%,MRI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8.2%、特异性为95.7,明显高于CT 76.1%的敏感度、78.3%的特异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CT和MRI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对炎症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CT MRI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 诊断效果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是指因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结石、血肿等病理变化导致的肝脏包囊占位,绝大多数的占位性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是对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患者常有消瘦、贫血、纳差痰等临床症状,根据这些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患者的不同症状,对其的诊断以及鉴别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本研究院选取68例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检查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6年符合标准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34例,女33例。患者年龄26~65岁,平均(47.2±4.6)岁,患者均消瘦、贫血、纳差痰等表现,肝脏恶性肿瘤囊性病变45例,其中肝脏转移瘤21例,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19例,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5例。炎症性囊性病变有23例,其中肝脓肿21例,肝包虫囊肿2例。两组患者的心理、年龄、症状、文化程度等资料相比,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和家属均有知情权,且患者已签署知情协议,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使用Philips扫描仪对患者实施检查,扫描范围从右侧膈顶到肝脏下缘,以非离子型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在患者前臂行静脉穿刺,造影剂剂量为100ml,流速2.5ml/s。之和增强动态三期并延迟肝脏扫描,肝动脉期26s,门静脉期50s,平衡期延迟300s[2]。

MRI检查:使用Philips A chieva 1.5T 进行磁共振扫描,常规顺序为:T1W、T2W I,加压脂,增强TIWI扫描, 扫描范围和CT一样,在检查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形状、密度、囊壁结节等特点进行仔细观察[3]。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均采用P值检验,以P<0.05为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诊断结果

本研究 21例肝脏转移瘤,19例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5例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可见患者肝内多发囊性病灶,病灶边界清晰、形状规则,增强对病灶的扫描后发现45例肝脏恶性肿瘤囊性病变患者中,有31例患者出现肝内多发囊性病灶,直径在3—6mm之间,清晰度高,形状较规则。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经CT检查发现其病灶囊变区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密度较低、边界清晰,CT值为0—8 HU之间。23例炎症性囊性病中,21例肝脓肿患者经CT检查发现明显的囊性病变占位,囊壁薄厚不均,CT值为12—21 HU,其中16例患者CT表现囊肿周围有大片状低密度影,3例患者肿囊存在气体,囊壁中度强化。2例肝包虫囊肿,囊壁较厚,密度不均匀。

2.2 MRI检查结果

21例肝转移瘤和19例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肝脏内可见大小不一的单发病灶,或多囊性病灶,T2信号相对较高,边缘存在轻度强化;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患者信号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可见多发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现象。23例炎症性囊性病变经MRI存在明显不规则的T1、T2信号,且长短不一,较为混乱,增强扫描可见囊内有分离,强化不规则现象,囊壁周围存在大片强化病灶。

2.3 CT和MRI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比较

经调查表明,CT和MRI检查都能明确的检查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且检出率均为100%, 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度比较,MRI高于CT,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医学影像诊断不但可以对疾病性质进行判断,还可对疾病位置进行判断,即进一步判断占位病变的大小、位置、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4]。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其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通过扫描后的图像,可以准确判断病灶的位置及形状,解剖、密度分辨率高,是诊断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常见的一种方法。MRI即磁共振成像,是根据在强磁场中氢核和放射波相互作用获得图片,具有较高的成像参数和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多层面、多方位成像,通过其多向平面成像的功能,可明显提高各关节部位的成像质量,使神经、肌腱、韧带、血管、软骨等细微结构得以显示[5]。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CT和MRI检查都能明确的检查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且检出率均为100%, 但两种方法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差异明显,MRI明显高于CT。

综上所述: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CT和MRI均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在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中,MRI敏感度、特异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玉平,陈观尚,王耀光,明小春.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1):59-61+78.

[2]何丽. 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47.

[3]刘振江,杨秋娟,谢君. 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3):1730-1731.

[4]林坚全,冯秀珍,黄河文.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57-58.

[5]胡明朗,陆映宏. MRI与CT检测肝脏占位病变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2):2218-2220.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