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渊源概述

2017-01-23梁燕飞杨润霞成克炜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才俊崆峒流域

梁燕飞,杨润霞,成克炜

(1.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兰州 730046 )



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渊源概述

梁燕飞1,杨润霞2,成克炜3

(1.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兰州 730046 )

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基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秦及秦汉时期亦是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时代,出现了众多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泾渭流域先秦及秦汉时期崆峒武勇俊杰的时代背景、神话传说、考古文化、地理环境、政治价值及社会文化进行了分析,充分展示了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众多崆峒才俊武勇人物的社会影响。

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华夏文明;才俊武勇;渊源;价值

0 前 言

依据历史年表,我们将三皇五帝时期到秦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称为先秦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到西汉、东汉先后建立,再到最后三国时公元220年称为秦汉时期。先秦及秦汉时期,曾是泾渭流域创造辉煌华夏文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才俊武勇的历史人物,谱写了泾渭流域历史篇章。

泾渭流域位于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在这一神奇的土地上,丰富的华夏文明争相绽放,八千年历史文化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西来第一山”的崆峒圣地,“黄河古象”的发掘地庆阳合水,“三皇五帝”的伏羲、炎帝、黄帝、女娲、共工都有古迹文化历史遗存,岐黄文化亦源于此,周秦汉以及魏晋、隋唐文化更是占据历史重要地位,秦直古道,戎狄文化更是地域特色。众多神话传说与人物的实证,历史典籍的记载,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圣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基地。

泾渭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多地表现在泾渭流域武勇才俊的数量和社会地位上,这些杰出的人物共同展示了泾渭流域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崆峒武术,通过神话传说、典籍、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整理,展示了泾渭流域才俊武勇人物所秉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1 泾渭流域华夏文明发祥地武勇才俊人物概述

泾渭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基地,各时期丰富多样的考古遗存和民族文化遍布境内,以渭水流域秦安大地湾遗址为典型代表,分布于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广大区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常山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庙底沟文化等丰富的考古文化类型,面积广、类型多、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点。考古文化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泾渭流域考古文化就是区域人类生产劳动的时代表现,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结晶,崆峒武术作为泾渭流域人类生产劳动的独特文化体,为泾渭流域的人类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技能等方面的支撑,武勇才俊的历史人物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远古到秦汉时期泾渭流域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从洪荒时期的生物变迁,到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战争,再到史载戎狄与夏商周秦汉的军事战争,各种文化交流与冲突,在征服与发展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三皇五帝”时代,泾渭流域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以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女娲、医祖岐伯、周族后稷及西王母和广成子等传说和历史人物,即是时代人历史人物,又是泾渭流域华夏文明中杰出代表人物,为泾渭流域武勇之风和彪悍民风奠定了基础。“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载》、《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故此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1]”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为西部黄土高原泾渭洛流域地区,因与戎狄混处,生活环境较为恶劣,是文化碰撞,培育英雄人物事迹最多的地域。民风尚武,勇猛彪悍,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的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人才辈出;“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2]”关中即为泾渭流域的长安一带,即今天的泾渭流域下游西安咸阳一带,因与关中同俗,更是民风尚武,勇猛彪悍,造就了周秦汉辉煌历史地位,培育出一大批武勇才俊之人;即使到了清代,亦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史书记载,列举泾渭流域武将不胜枚举的事实。从历史典籍中我们发现,周族极具代表性的不窋、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等时代人物;秦族诸公,东周秦国泾渭诸将兵,盘距泾渭五百余年的义渠戎,秦汉时期戍卫边境和开疆拓土的蒙恬、白起、王翦等;汉时期门、羽林众将官,有李广、公孙昆邪、公孙敖、公孙贺、傅介子、李息、段会宗、李蔡、甘延寿、赵充国、苏建、梁统、皇甫规、皇甫嵩等武勇才俊;使我们对泾渭流域民族文化产生无限遐想,对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代表性人物的溯源倍感需求。

2 泾渭流域的地域文化概述

泾河流域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甘肃省东流经平凉、泾川、宁县、正宁于杨家坪进入陕西省长武县、彬县、泾阳、高陵县等三省10余县,至高陵县陈家滩注入渭河。渭河流域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注入天水,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东流与陕西省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两省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河。泾渭流域还有众多支流遍布,比较有名的就有数十条,如葫芦河、千河、漆水河、马莲河、蒲河、纳河、黑河等,形成泾渭流域独特水系文化现象。总之,泾渭流域分布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地域,横贯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形成了今天西部黄河上游重要的华夏文明区域,是融合陕甘宁三省的大文化区域。在泾渭流域孕育了三大初祖文化:伏羲文化、炎帝文化、黄帝文化;陇城女娲和泾川西王母的母系氏族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及周王朝的辉煌、秦汉以及魏晋、隋唐文化;战国秦长城和秦直古道在区内交错并存,广成子论道,西来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三教一体的特征,孔丘复周礼的历史文化;集黄土高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等丰富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了泾渭流域的华夏文明,成为名符其实中华地域文化。

200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渭河流域的陕中和陇右区域制定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发展规划》中指出:“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3]。而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制定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振兴规划》更是将泾河、渭河和洛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宁夏三地红色文化紧密联系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战略重地。指出“区位条件独特,生态地位重要,能源资源富集,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4]《发展规划》和《振兴规划》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提下,再一次将泾渭流域的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进行了整合,是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社会化发展的必然,并非学者们盲目的合并。这一区域曾孕育的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让我们为此骄傲,显然是泾渭流域独特中华文明显现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引发的关注,而这些文化的显现,离不开杰出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泾渭流域华夏文明与历史文化中,杰出的时代人物和武勇才俊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主要代表,成为代表地域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崆峒武术是其重要的独特地域生产方式,让我们对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产生无限遐想。

3 先秦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人物概述

“泾渭流域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通过考古发现,史前时期泾渭流域曾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泾渭考古、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和繁杂的民族融合下,逐渐萌芽、成长,最终在泾渭流域这一独特的区域内形成。”[5]泾渭流域丰富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智慧结晶,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类由本能的身体活动转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技能,这种身体技能是作为防身立命、抵御侵扰和生存发展的重要生产劳动方式。崆峒武术是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人类生产劳动的重要技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特色代表,这种身体技能必须由人类生活来展示,而泾渭流域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岐伯、女娲及道教上仙王母和广成子等成为杰出代表。由于缺少历史文献资料,通过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通过流传者考证与想象,逐渐的“层累积聚”演变而来,表达远古人类的感恩,崆峒武勇才俊是泾渭流域人类生产劳动的代表,又是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可以直接对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形成提供直接的历史资料与文化价值。

3.1 先秦时期泾渭流域神话传说中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概述

泾渭流域有着丰富的洪荒时代与史载之前的神话传说,尤其是洪荒时代的华夏初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的神话传说影响极大,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人们多公认“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尚书大传》、《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和《古史考》等古籍将燧人、伏羲、神农列为“三皇”。而《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运斗枢》、《元命苞》等书又以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帝王世纪》、《三字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也为今天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熟知,中华大地本土流传的道教文化也将他们奉为神灵及天神,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五帝,亦有三种说法,《世本》、《大戴礼记》和《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三皇五帝并非真实的帝王,实指原始社会出现的为人类有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那么,我们所尊崇的“三皇五帝”无论怎样排列,泾渭流域都有与之相关的传说、遗址及民俗民风佐证,让学者们无不为之感叹。《水经注·渭水》载:“瓦亭水又南,径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径成纪县。故帝大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6]渭河中游今宝鸡地区古姜水为炎帝发祥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7]炎帝以“火师而火名”,“崇火”、“尚红”沿俗至今,如闹社火、放焰火、举办火龙会、用火避邪祛病等,社火节目:“神农擒野苗”、“牛虎斗”(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火神”、“焰火会”,“崇火、祭火”已渗透于泾渭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姑娘出嫁品中少不了“灯火罐”,装有火石、火镰、火草、灯起,显然是对炎帝文化的民族体现。泾水流域平凉崆峒白水镇远古时期名泉邑,是共工老祖最早建立共国的都城遗址,白水寺山主峰大堡山是史前共工在泉邑建都时的观象台遗址。陇城,今位于天水地区张家川、清水、秦安之交界处,为古成纪(今静宁县)属地,但曾经是州、郡、县治之所。据史料记载,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汉为“街泉城”,东汉更名“略阳城”,北魏为“陇城”,后延用至今。清《甘肃敕封修通志》云: “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陇城有女娲庙及相关女娲生风沟、长风台、葬风茔等。《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阳周,隋改为罗川[8]。无论上郡桥山,还是罗川子午山及陇东正宁县黄帝冢,都是泾水流域黄帝活动的区域。西北泾川县城西有回中山,即为西王母的圣地,《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9]无论是远古人文初祖中的那一位,中华大地传承供奉、民间传说和相关活动场所遍布各地,而泾渭流域的伏羲、炎帝、女娲、共工老祖、黄帝、西王母都与之密切关联,伏羲观象、观法、观鸟兽,作八卦、教民渔猎,指导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制造工具,提高生产力;陇城女娲祠、泾川王母宫,女娲炼石补天造福人类和西王母的美丽神话传说,体现的是远古时期泾渭流域母系氏族文化,更是泾渭流域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神农炎帝活动于渭河流域,可以作为“刀耕火种”农耕文化的代表,炎帝以火师而火名,火的使用使人类更加进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黄帝治五兵,教习战,问道崆峒广成子,大败炎帝及蚩尤,更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平凉白水“共工老祖”遗址、庆阳岐伯圣地,他们都为泾渭流域的发展与统一做出贡献。正因为他们卓越贡献,后世人民为表达尊敬和感怀之心,敬为神明或民族领袖,实质上是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人物的“英雄”和“武侠”的转化;另外,泾渭流域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及现代华夏文明与历史文化基地的确立,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崆峒武勇才俊是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使得泾渭流域的崆峒武术杰出代表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真实。

3.2 先秦时期泾渭流域史载崆峒武勇才俊人物概述

关于洪荒时期的三皇五帝多以神话传说和民间野史为主,正史记载极少,主要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典籍。黄帝周秦先祖的诞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这些都是周秦先祖产生的史载神话传说。至于周秦后裔在泾渭流域还有诸多相关的传说载于典籍为人所熟知,周穆王驭八骏访西王母的美丽神话传说,《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武王灵台祭天传说,《封神演义》“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王日梦飞熊,渭水拜相”对此有传说演义性的描述,另外,还有“广成子”的事迹描述,都是泾渭流域神话传说崆峒武术人物的历史资料。从以上史载传说文献中我们可以肯定,无论周秦的源起如何记载,都是泾渭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表现,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周后稷的神话传说,及弃的农耕之作,“好耕农,相地之宜,亲稼穑”的独特贡献,以其神奇的个人经历,再现了当时的生产劳动的重要影响,并且因弃的作为而“天下得其利”,被封地、封姓,名扬天下。至夏后氏政衰,其子不窋“饹戎狄之间”,即今天泾渭流域“北地郡郁郅是也”,不但没有灭亡,在其周先祖公刘、古公亶父继稷农耕之业,反而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最终在周武王时灭商统一天下,并封候东周列国。秦族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非子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因其材力及祖德而得嬴姓,从此繁衍生息,领导众多杰出的武林俊杰和军事人才,最终造就了秦“置北地安海内”的宏图大业。与周秦关系即微妙又复杂的西戎之中,北地义渠戎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从周祖不窋铬戎狄之所,秦中潏在西戎,周秦族世代与西戎交融混合战争不断,基本上和时少,战时多,周武王之前的“伐犬戎、伐密须”之战,再到武王后的“逐戎夷泾、洛之北;穆王伐犬戎;迁戎于太原”的战争,便是真实写照。秦族与西戎战争亦更甚,“西戎八国服於秦;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因此,周秦与西戎战争是泾渭流域华夏文明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彰显泾渭流域“陇西、北地、上郡”义渠戎的彪悍与武勇,使得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民风感受更加真实。于是,泾渭流域史载的杰出历史人物,即有文献记载神话中的黄帝、弃和大业,还有更多的周秦族杰出政治军事领军人物,甚至于周秦族泾渭流域人民群众和同周秦族融合碰撞发展中的义渠戎,真实地反映泾渭流域崆峒武勇之风与彪悍民风,成为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人物概述

秦汉时期,泾渭流域曾有着辉煌的中华文明,秦建都泾水流域咸阳,汉定渭河流域长安,都为泾渭流域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由于此时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较多,由“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为主的崆峒武术代表人物转变成了史料详实的秦汉军旅和社会人物,将泾渭流域地域武勇之风充分展示。秦族源起西戎,由非子时崛起于“汧渭”,最终在秦族的带领下,开创一统天下的巨大进步,汉则定都长安,与戎狄诸族逐猎多年,出现了像蒙恬、白起、王翦、李广、赵充国、梁统、苏建、公孙敖、公孙贺、李息、甘延寿、李蔡、段会宗、赵充国、苏建、公孙昆邪、傅介子、梁统、皇甫规、皇甫嵩等等泾渭流域武勇俊杰。

秦族由非子居犬丘始,由于发展了适应地理环境的畜牧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于是得“秦地”,成为周王朝拒西戎的重要力量,开始发展壮大,经历了秦仲、秦壮公、秦襄公、秦武公、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与西戎进行了激烈的泾渭之战,这里不得不提到盘踞泾渭流域黄土高原五百余年的义渠戎,“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分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其遗脱者皆逃走,西逾陇。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至贞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虏其王。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五城。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10]自夏商始,到周时为最盛,一直雄居泾渭流域安定北地二郡,与周秦同为西戎,曾和、曾战、曾降服过,与秦族经历了长久之战,几度为秦所治,屈服于秦族,但是一直为秦患,曾多次败秦,影响广泛。五百余年间,义渠戎一直活动于泾渭流域,几起几落成为泾渭流域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民风武勇自然不言而喻。虽然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多少相关泾渭流域武林俊杰的出现,五百余年的义渠人成为西戎的主要民族人物。秦族中仅有蒙恬、白起、王翦三人泾渭流域所属有史可考,“白起者,郿人也。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白起、王翦,俱善用兵。”[11]蒙恬虽非泾渭流域之人,但蒙恬及祖辈“世为秦将”,实为秦人。且秦族军事的强大与武勇之风、彪悍之势为大家所熟知,尤其是作为泾渭流域秦地子民虎狼之师的秦国军队,在诗经《秦风》中的《驷驖》、《小戎》、《黄鸟》、《无衣》中,将秦族泾渭武勇和彪悍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筑长城,却匈奴”的壮举,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冷兵器时代,从最高统帅到军旅卫士,无不彪悍强大,展示了泾渭流域民风尚武,武勇才俊辈出地域文化,而蒙恬、白起、王翦则成为泾渭流域秦族武林俊杰的重要代表。

西汉武帝时,以大将军位列最高抗击西戎诸羌匈奴的卫青,统领群雄,成为武帝巩卫家国,开疆拓界的重要功臣,由于秦汉均以泾渭流域为政治中心,这一区域亦成为军事战争的聚集区,因此,泾渭流域的武勇才俊成为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史记》、《汉书》中记载详细,列传之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与《卫青霍去病传》对卫青及所从褚将进行了详细记载,提到了大将军的左右诸将,“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12]“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李广、张骞、公孙贺、李蔡、曹襄、韩说、苏建皆自有传。”[13]司马迁与班固只是将其分类有别外,总的校尉裨将人数是一致的,在这十八校尉裨将中,泾渭流域自有“李广,陇西成纪人也。苏建,杜陵人也。”等九人,占到了卫大将军校尉裨将的一半,这些裨将都是在汉朝时期保家为国,建立功勋的泾渭流域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其中飞将军李广文献记载最为典型,李广以其精湛的射术,博大胸怀,高强的武勇之力,沉稳的军事谋略而为文帝所赏识。“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14]另如:北地郡的公孙敖、公孙贺、公孙昆邪、傅介子;北地郁郅的李息、甘延寿;陇西的段会宗、赵充国;杜陵的苏建;天水的段会宗;安定的梁统、皇甫规、皇甫嵩等泾渭流域军事俊杰之才。这些泾渭流域六郡子弟,以其个人杰出的军事勇武才力展示了泾渭流域武勇与彪悍民风,六盘山以西,萧关以外,泾渭流域六郡子弟在霍去病、卫青的带领下,跨越祁连山,开疆拓界,设置酒泉郡,及后来的武威、张掖、敦煌等郡,充分彰显了泾渭流域陇西、天水、安定、北地自古而成的尚武风气及武勇秉性,为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提供了真实的人物传记,再一次证明了“关西出将”的真正地域历史文化意义。

5 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武勇才俊人物文化概述

5.1 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众多的崆峒武勇才俊杰出人物

泾渭流域位于中华大地西部黄土高原,是四大黄河支流中最具影响力的黄河支流。自古泾渭分明,在这一黄土高原上,更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学者们称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这与泾渭流域独特的地域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影响极大,意义深远。另外,泾渭流域还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以泾渭流域为主干线,经其支流辐射周边,各民族活动于河流两岸,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其高山为主要隔断,向东应不超出子午岭山脉(洛河以西),向西至临洮(秦之陇右郡羌戎边界)周边,向南则不越秦岭,向北则不越六盘山北端诸山余脉,主要包括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构成高山环抱、水流密布的黄土高原地域。”[15]在这一独特的区域,曾是历史长河中母系氏族(西王母和女娲)活跃的重要区域,更是华夏始祖伏羲、炎帝、黄帝交融区,还是神话传说广成子和水神共工的文化区域,岐黄文化区域,创造人类社会不朽的三皇五帝时代文明。另外,泾渭流域先秦时期为“戎狄之所”,秦时为“陇西、北地”,汉时为“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及关中”,有农耕文明的区域,也有草原民族文明区域,还有农耕与草原兼具的文明区域,一直处于和平与战争的辗转时期,政治文化交锋的聚集区,辉煌与破败交替出现,交流与融合持续发展,必然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因此,各种文化反复博弈,生活于此的广大民众,在各种文化碰撞中,渐渐形成地域民风彪悍,崆峒武勇遍布乡野。由于受农耕文化影响,民众皆习拳勇,防卫乡里,“民俗质木,不耻寇盗。”和“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的草原文化激烈碰撞,“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才力为官,名将多出焉。”独特的地域环境出现了众多崆峒武勇才俊更是屡见不鲜。

5.2 军事战争促进了崆峒武勇才俊的社会地位

泾渭流域华夏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作为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所必备军事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泾渭流域独特的地域环境,氏族战争、部落战争、民族战争、政治战争、文化战争和军事战争从未停息过,于是军事战争成为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展示社会价值的主要方式,成为促进崆峒武勇才俊的催化剂。而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三皇五帝时期的氏族部落战争,历史价值影响极大的当数炎黄之战,这些在泾渭流域神话传说、文献典籍、民俗文化中都有记载;夏商周时期西戎的战争、周祖铬戎狄、鄙戎狄之俗、迁戎之战等;再到秦时在西戎、战西戎、和西戎、霸西戎和置北地安海内的战争,及大将蒙恬筑长城却匈奴的战争;汉时霍去病、卫青、李广与匈奴之战将泾渭流域武勇才俊人物展示得更加完美。

泾渭流域陇西、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理位置险要,为重要军事重镇;安定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甘肃平凉崆峒山,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宁夏六盘箫关为秦汉关中“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四大关隘之一,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六盘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宝鸡市古称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是关中西端的门户;大散关,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渭河潼关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泾渭流域拥有戍卫边境、据敌卫国的军事边关,位于周秦汉国家政权中心城市周边,战争无数,无论是肱股大将,还是兵马士卒,都与泾渭流域崆峒武勇联系密切,无论是民间防村护卫的拳械乡勇,还是军旅开疆拓土武勇才力,经过战争的洗礼,促进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快速发展,他们或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将,可能官至将帅,或流血漂橹,伏尸百万而不为人知,但是泾渭流域六郡及关中良家子崆峒武勇才俊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6 结 语

泾渭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基地,各种辉煌的华夏文明由泾渭流域众多的神话传说和史载做出重要贡献的武勇才俊之人为代表而创造的,如神话传说的伏羲、炎帝、黄帝、女娲、共工、岐伯、西王母及广成子,还有周族和秦族领导下的诸多军事人才,同时与周秦融合交汇的西戎诸族,其中以北地义渠戎最具代表性,及汉朝时“陇西、天水、北地、上郡”的众多“六郡良家子”,出现了周时不窋、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及穆王等,秦时秦仲、秦壮公、秦襄公、秦武公、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诸王与秦将蒙恬、白起、王翦等,汉时期门、羽林众将官,有李广、公孙昆邪、公孙敖、公孙贺、傅介子、李息、段会宗、李蔡、甘延寿、赵充国、苏建、梁统、皇甫规、皇甫嵩等可以展示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的代表性人物,使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人类社会文化得到真实反映,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1] 班固[汉].汉书·地理志第八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4.

[2] 司马迁[汉].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6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G].发改西部〔2009〕1500号,2009-06-10.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G].发改西部〔2012〕781号,2012-03-25.

[5] 梁燕飞,杨占明.崆峒武术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8(4):18-20.

[6]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

[7]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3.

[8] 司马迁[汉].史记·殷本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

[9] 郭璞[晋],注.山海经[M].方飞,译注.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12.

[10] 范晔[南宋].后汉书·西羌传第七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74.

[11] 司马迁[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31-2342.

[12] 司马迁[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2941.

[13] 班固[汉].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90.

[14] 司马迁[汉].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67.

[15] 梁燕飞,等.泾渭流域的远古文明——崆峒武术远古探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6.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Outstanding People with Kongtong Wushu Characters in Jing Wei Basin during the Pre-Qin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LIANG Yan-fei1,YANG Run-xia2,CHENG Ke-wei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ongdong College, Qingyang 745000, China;2.La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zhou 730070, China;3.Gansu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Secondary School, Lanzhou 730046, China)

Jingwei River Basin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ba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ich products of nature and the talents of outstanding people. There have been many talent and brave people with the Kongtong Wushu in the Jingwei River Basin which is important period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pre-Qin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rough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o 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alent and brave people of the Kongtong Wushu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myths and legends,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political value and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pre-Qin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many Kongtong talented people in that period.

Jingwei River Basin; Kongtong Wushu; Huaxia civilization; talent and brave people; origin; value

2017-03-28

梁燕飞(1981-),男,山西石楼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学.

1004-3624(2017)04-0105-07

G852

A

猜你喜欢

才俊崆峒流域
俗世奇人新篇 Street Wizards: New Chapters
崆峒山之行•其一
江东子弟多才俊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清平乐·耄耋
崆峒武术 威峙西陲
梁王亭怀古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