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武侠精神及文学内涵
2017-01-23于野
于 野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武 术·
论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武侠精神及文学内涵
于 野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刺客聂隐娘》电影从酝酿、开拍到杀青、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部电影走出了以往武侠电影的思维定势,无论是从纯粹的电影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对“侠”字作出了全新的阐释,特别是开创了武侠电影“隐侠”的先河,为武侠电影的创作,开启了一扇窗。文章对我国武侠文学起源到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相关内容,继续分析和挖掘我国武侠文学保持不竭发展的内涵。
武侠文学;隐侠;仁者;忠义
七年磨一剑,电影《刺客聂隐娘》在人们的不断关注下,终于横空出世。在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中,身着古装、腰悬佩剑、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的一代侠女形象,不仅吸引了许多“武侠迷”,而且让更多的西方人喜欢上了中国的武侠文学。一时之间,“大侠”、“侠女”成了人们观影之余、茶前饭后议论颇多的话题。武侠,是把一个“武”字和一个“侠”字连在一起的名词,兼有“勇武”、“侠义”的内涵。在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的中世纪,一个“武”者孔武有力、武艺高强,同时兼有侠肝义胆,绝对是许多普通人心中的偶像。而武侠文学的产生,就源自人们对于这类偶像的推崇和爱戴。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推朔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武侠作品主要是一些史传的散文,诸如散布在《战国策》、《侠客列传》、《史记》等古籍中的片段,让人们见识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等“四大刺客”的武功智谋,使人们认识了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战国四公子”的侠义胸怀,向人们展示了苏秦、张仪、邹忌等人的雄辩胆识……这些刺客、游侠、侠士等等从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进”武侠小说,书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通俗流畅的文字,为“大侠”们揭开了“行侠仗义”、“一扫天下不平事”的序幕。
到了汉代,由于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孔孟之道在汉代取得了学术界的“道统”地位,并且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儒家提倡“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被“侠士”们引为立身处世之本,儒家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更是被许多“侠士”尊奉为人生信条。同一时期,黄老之学也广为传播,其“无为而治”、“出世归隐”的思想与传统道家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让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渴望走上“游侠”之路。作为“游侠”,不仅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赢得普通民众的喜爱和尊重,而且高级“游侠”还能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因此,汉初的“游侠”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魏晋时期,出现了以《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为代表的武侠文学。在《世说新语》的“周处传”中,“一个不学无术、为害乡里的无赖,一旦浪子回头,就成了杀虎屠蛟的英雄,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世说新语》展示了许多人的两面性,而志怪神话小说《搜神记》更是把人、物、怪等彻底“玄化”了,简直可以称之为古代版的“玄幻小说”。
真正意义上的武侠文学,则是发展到唐代的“唐传奇”,“红线女”、“聂隐娘”等等传奇故事,不仅将古代文言小说推向了巅峰,同时还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甚至在以后的戏曲、当代的电影中都可窥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传奇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融入民间,很好地将小说和市井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后世的演义、评书的雏形。
到了近代,武侠文学出现了向恺然和赵焕亭为代表的“南向北赵”时期,稍后又诞生出了“北派五大家”,他们的武侠思想对于后来的金庸、古龙、梁羽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也造就了新时代的三位“武侠巨擘”,特别是金庸的武侠文学,将史实和武侠有效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武侠时代。后来的武侠小说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武侠文学家更是如过江之鲤,直至发展到现代的“玄幻武侠”……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更甚至令人瞠目结舌。
以上是对我国武侠文学从起源到发展,进行的简单梳理,下面将主要结合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相关内容,继续分析和挖掘我国武侠文学能够保持不竭发展的精神内涵。
1 “仁者”无敌
“仁”,原义是“相爱之人”,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是为“仁”。“仁者”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定雏形,如《诗经》中有“绚美为仁”的说法,《国语晋语》中也有“爱亲之谓仁”、“利国之谓仁”的论述。后来在孔子、孟子等许多儒家大儒的影响和宣扬下,“仁”逐渐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孟子曰:“仁者,人心也”。仁爱之心,或者说“爱”人之心,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仁者”思想。随着文化的发展,“仁”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内涵,“仁爱”、“仁义”、“仁心”、“仁侠”……等等许多与“仁”有关的词汇不断出现,“仁人治世”、“仁者爱人”、“仁者无敌”等等现实故事更是激励着儒家学子努力践行,去向“仁者”靠拢。“仁爱之人”可以抛家弃舍,舍己为人,舍己为国,孔子更是“施仁于众”,以他的坚韧毅力,带着他的“仁爱团队”——三千弟子,一生奔波劳碌,在艰难的周游列国中,不断向人们宣传和教诲“仁爱”思想,虽然遭受过许多“不仁”的待遇,但孔子义无反顾的继续开创自己的“仁爱”之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无论贵贱、无论名利,孔子的执着、孔子的“大爱”,最终被他的后世追随者发扬光大,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治世标准,成为现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汉学文化,大量的“孔子学院”的成立就是明证。孟子更是从治国的角度,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并且帮助梁惠王实现了梁国的暂时强盛。
不仅儒家视”仁”为根本,其他学派也能发现不少“仁”的影响。墨子有云“仁侠,损己利人矣”,就是为了鼓励墨家弟子要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管子(法家)曰:“信之者,仁也”,教诲人们要把诚信作为“仁心”来培养;老庄的道家有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对于天地仁义也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在侠义的世界里,各路“大侠客”无一不是时代的精英,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后人广泛称颂,他们的精神在漫漫历史岁月依然绽放耀眼的光芒。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司马迁用考究的史实、庄肃的笔触,传神勾勒出来不同类型的“侠士”的风采:或布衣、或隐士、或政客;男侠肝胆相照、一诺千金,女侠命运多舛、终成正果……文章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侠义精神,更是比比皆是:士为知己者死、壮士断腕、一诺千金、以德报怨、舍生取义等等,许多优美、凄楚的故事仍令人荡气回肠。而现代武侠小说中,以金庸先生笔下的大侠为例: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郭靖;忠肝义胆、忍辱负重的乔峰;率性潇洒、不断进取的令狐冲;心胸豁达、胸怀大义的杨过……这些“大侠”的身上都铭刻了深深的“仁者”的印迹,可以说金庸作品中的“大侠群英录”,就是对“仁”的最好诠释。
电影《刺客聂隐娘》把握住了武侠文学中的“仁”字,在作品中通过不同角度,展示了作为高级刺客的隐娘的“仁心”:作为“性本善”的人,隐娘不忍心杀害可爱的孩童,所以在刺杀“大僚”后,放下了面对大僚小儿的利刃;因为人伦之情,隐娘在暗杀表兄田季安时,心中苦闷、彷徨,虽有师命却难以下手……一边是冷血的杀手,要按照指令完成自己的暗杀任务,一边是正常理智的人,面对不该被杀的人,心中的不忍实在是正常的情感流露。
2 “隐侠”风范
聂隐娘名字中的“隐”字,不仅仅是为了凸显她的超绝武功,方便“暗杀”人,其实还透露出她作为“隐侠”的身份,这与诗词在唐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小说作者像大诗人李杜那样,思想天马行空,现实与梦幻有机结合,把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杀人,隐匿于无形,让人们对于隐娘的杀人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影片开篇中,黑白辉映的环境,树林——暗影——飘逸的杀手,神秘莫辨的杀技,诡异跌落的“人头”,合着就是一个“隐”秘。影片减少了许多当代大型战役电影所常用的较多旁白,同时采用长镜头、慢镜头,使人不由得就会揪紧本就紧张不已的“心”。事实上,隐娘这位“隐侠”所生活的晚唐时代,藩镇割据的乱世迫使当世人都生活在惶恐之中,稍不留心就会人头落地,因而隐忍的生活,隐藏于幕后,隐身于人群中,是所有“隐侠”必修的生存课目。不仅如此,凡是能够长期存在的割据势力,如藩镇的领袖——节度使们,他们都精通保命的“隐身术”。
电影中对于“隐”的处理,应该说颇下功夫。侯孝贤导演首先通过自己的影像风格,利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平行视角来开展故事情节,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即没有高难度的动作,更不需利用三维动画合成,像隐娘与精精儿的打斗,就是简化的动作,再辅之以慢慢的流云镜头,从而让可能比较“激烈”的打斗,“隐身”到时间的流逝中。这种表现方式不是为了让观众领略人为设置的打斗场景,而是令观众从灵魂深处去想象。其次,通过对于台词的控制,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拍摄意图,毕竟当代的许多电影,特别是“又臭又长”的电视剧,角色之间几乎不断的在进行“口水战”,根本就不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像舒淇所扮演的角色,从头至尾只有九句台词,而且“惜字如金”,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去分析和探讨“隐藏”的深意。最后在处理细节时,非常注重对角色情感的控制。在处理人物情感的变化时,多采用细腻的镜头,而不是借助于激烈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情。如隐娘暗杀表兄这一段,通过室内时明时暗的烛光,被风不时吹起、缓缓飘动的帐幔,来表现隐娘犹豫、不忍的心境。再如田季安对田元氏家族的横加干涉极为不满,同时对于田元氏的无法无天、暗箱操作委婉规劝时,田元氏虽一直坚持在梳妆打扮,但其内心的不安、惶恐、愤恨等等微妙的表情,还是通过镜头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可以说,本片中,对于“隐”字,无论是导演的设计、镜头的拍摄、角色的控制等角度都做到了细致入微,甚至于把观众的“隐性”思考都充分考虑在内,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侯孝贤导演也应该算是当代导演界的“隐侠”了。
3 “忠义”化身
“忠义”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是被大书而特书的思想,由于其符合我国古代各阶级对于价值的理想追求。“忠”者是上流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存在基石,无论是《水浒》,还是《说岳》最终“忠君”思想都占了上风;“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调和的基础,主要倾向于底层民众。“忠义两全”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需求,因而武侠小说为了取悦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必然要在“忠义”两字上做足文章。而我国的明清时期,封建帝制发展到了巅峰时代,统治阶层对于“忠君爱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脱离了这一主流的小说,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正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造就了许多以“忠君爱国”为主旋律的武侠作品,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认为宋江、岳飞的“忠”是“愚忠”,但也确实是当时许多平民、士大夫的主流思想。“忠君”即是正统,造反就应被镇压,招安成了许多被逼无奈造反人士心目中的最好结局。
其实,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对于古人的“忠义”思想,可以拓展开来理解:在盛世、圣朝,人们讲“忠义两全”是很有必要的;但在乱世,不必“忠”于谁,只需高举“义”字。对于聂隐娘生活的晚唐乱世,藩镇都拥兵自重,对于唐王朝根本就无所谓“忠”还是“不忠”。而像聂隐娘这样的被藩镇势力蓄养的刺客,即便对于唐王朝“不忠”,但必须“忠于”藩镇势力;而且处于师父的培育之恩,也必须对师命言听计从,充分践行了一个“义”字。所以,聂隐娘也是一个执行“忠义”的极好工具。
影片中,聂隐娘所表现出的“忠义”,其实来源于“情”字。为完成师命,去暗杀表兄田季安,是为了还师父的“养育之情”;而暗杀田季安失败,则是基于“人伦之情”。当然,隐娘师父准备对其痛下杀手时,最终放过隐娘,实则也是基于“师徒之情”。
4 结 语
《刺客聂隐娘》电影从酝酿、开拍到杀青、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部电影走出了以往武侠电影的思维定势,无论是从纯粹的电影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对“侠”字作出了全新的阐释,特别是开创了武侠电影“隐侠”的先河,为武侠电影的创作,开启了一扇窗。另外,力求还原史实,并且坚持唯美,在场景的选取和布置方面下足了功夫,向观众很好地展示了唐代风格的世界,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美好的视觉“盛宴”。
[1] 王涛.论秦汉刺客与刺客文学[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孙柯.早期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侠女形象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 吴秀明,陈洁.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J].文学评论,2003(6):63-69.
[4] 吴秀明,陈择纲.文学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建──兼谈武侠小说的“后金庸”问题[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86-93.
[5]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源流论[J].电影艺术,1993(3):25-30.
[6] 李军辉.论武侠文学热所引发的创作危机及其转机[J].广西社会科学,2007(7):129-133.
本刊声明
凡投本刊的稿件,作者未特殊声明的,本刊同时获得图书、电子版本和信息网络的使用权。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多家数据库与检索机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自己的文稿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Analysis on Combination of Chinese Kung Fu Spirit an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Kung Fu Theme Film “The Assassin”
YU Ye
(P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With the constantly promo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image, in recent twenty years, Chinese Kung Fu image have displayed it skills fully in America, a group of Kung Fu superstars displayed the Chinese Kung Fu culture to the world through America by their own strength. Both in the deep-seat of Chinese spiritual culture and American spiritual cultura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orship righteousness and chivalry” and i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ssage base on the view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hinese Kung Fu image in America how to obtain American culture’s identity by its personal charm and connotative transmission. And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Chinese deep-seated culture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spiritual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Kung Fu culure; main horizon; intercultural; ideology
2017-01-06
于 野(1980-),男,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1004-3624(2017)03-0103-04
G8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