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与探讨
2017-01-22莫明浩王辉文
莫明浩,王辉文,袁 芳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与探讨
莫明浩1,2,王辉文1,2,袁 芳1,2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江西省
在分析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建设实践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归纳为自然生态型、产业开发型和安全保障型三种模式,可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基础的因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也是农村、农业的重要资源。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1-3]。江西省水资源丰富,水网密布,河湖众多,鄱阳湖水系在维护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和水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江西省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初见成效,总结其实践经验,探讨其建设模式,可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1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背景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论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2013年3月,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3]。最先开展的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随后,按照《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另行组织开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或创建活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和“两山论”的指导思想,江西省积极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2014年6月,江西省水利厅启动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试点申报与创建相结合,以突出特色为原则,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4]。《江西省水利厅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至2020年,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要覆盖一半以上乡村,并要求水生态文明村的试点工作由水保部门负责。目前,一些水生态文明村的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已经完成,并经江西省水利厅考核后授牌。
2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优势
江西省进行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
(1)气候条件优越。江西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色,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2)山水风光优美。江西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水面次之,河湖水天一色,平原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5]。许多自然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6]。
(3)生产开发程度小。尽管工农业生产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损害,但江西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左右,居全国第2位,相对其他发达省份而言,生产开发对江西农村的损害程度较小。
3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江西进行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村环境差是共性问题,同时,因其气候、地形特点及经济条件不同,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造成的污染。由于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多数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突出,环境问题较多。
(2)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污染严重。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粗放型的,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用量的增加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化肥利用率低、污染重,灌溉用水污染物多[7]。
(3)恶劣天气事件对山区农村构成威胁。江西省农村在山区的较多,如赣南原中央苏区,因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村落布局不合理,遇极端暴雨事件,存在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4)村庄规划缺失。破旧屋和新建房交错分布,布局无序,道路狭窄弯曲,没有合理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8]。
(5)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水利建设上投入巨大,江西省也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等工程项目,成效显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江西省多数农村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环境整治资金主要靠政府资助,生活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4 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
上犹县园村、宁都县大土楼村、莲花县江山村、莲花县莲花村、新余市渝水区昌坊村、武宁县申家坪村、德安县蔡河村等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实践表明,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可归纳为三种,即:自然生态型、产业开发型和安全保障型。自然生态型村庄往往依山傍水,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但是经济基础较弱,规模不大,不适宜大开发;产业开发型村庄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可做到土地流转,需进行产业转型,可对村落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安全保障型村庄往往是山区的农村,洪涝灾害给这些村庄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需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
4.1 自然生态型村庄
武宁县申家坪村,坐落在武陵岩风景区的大山深处,花木葱茏,溪水潺潺,空气清新,静谧幽香,毛竹林中千年红豆杉等古树保护完好。村民已摆脱“靠山吃山”(砍树、铲草皮)的困局,利用良好的生态办起了养生村庄,通过民宿、餐饮、农耕体验等吸引游客长住,家家户户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德安县蔡河村,是陶渊明故里,村内保存有渊明草堂、渊明醉石、乌龟石、桃花洞、渊明墓等遗迹、遗址。村里结合当地实际,依托渊明文化,打造了太空莲、渊明皇菊种植基地。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和桃、李、杨梅、银杏等经济果木的大面积种植,保证了村里的农产品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展的休闲观光农业种植,集弘扬传统文化与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出家门就可创收致富。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田园风光,又能体验田园梦,水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效显著。
4.2 产业开发型村庄
新余市渝水区昌坊村,摒弃了污染环境的传统采石产业,成立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把村集体土地统一租赁给公司,让村民以“股民”身份在公司工作,做到了山、水、田、路、居综合治理。位于孔目江上游的昌坊村,森林覆盖率达85%,通过清洁小流域和中小河流治理,做到了依靠地形地势让支流河水在村中环绕。三横五纵的高标准暗沟建设,保障了村庄排水流畅,环境整洁卫生;在8 km长的环村沥青公路旁,配套建设了排水沟、护坡墙,方便人们骑行。利用本地光伏产业优势,村里建了光伏餐厅、光伏停车场、光伏大棚,安装了太阳能灯和太阳能广播,做到了节能环保。农业园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化标准,栽种了油菜、水稻、向日葵、秋葵和各种时令蔬菜瓜果;桑果园、蜜橘园、枣园、杨梅园、葡萄园等生态果园分布多处。
宁都县大土楼村,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诞生地。该村利用山环水绕的独特自然条件,依托村镇的统一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开展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整个村庄房屋外观以“红色元素”为主导,以青灰琉璃瓦坡屋顶、土黄色墙面为主基调,饱含赣南客家气息。通过“梯级湿地净化+溪流”组合,构建了立体湿地、生态景观系统。为净化水质和满足河道需水,村里建设完善了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稳定塘、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依山就势打造沿河景观带。为保证环境卫生整洁,村里配备了卫生保洁员和河道保洁员,建有垃圾池,安放了垃圾桶,落实了村干部监督保洁工作制度,与此同时还设置有环卫警示宣传牌,督促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莲花县江山村,曾是重点产煤村,为了实现人水和谐,该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动了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移。该村依托开国将军甘祖昌带领建设的水利工程,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建设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电站2座、山泉水厂1座。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过度硬化,对沿江河堤进行了加固维修,对村内村外绿化进行了提升改造。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江山村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莲花县莲花村,以荷花博览园为载体,大力推动莲产业发展。在保护原有河道、湿地景观的基础上,完善园区道路、水渠、栈道及亮化工程,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进莲花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30多hm2。
4.3 安全保障型村庄
上犹县园村,位于章江源头,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貌类型是典型的赣南山丘区地貌。水土流失曾是严重掣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对园村河重点实施了清淤疏浚、拓宽河道及护岸护坡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标准,沿岸面貌大为改观。随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在主河道沿岸实施了“锦上添花”工程,以园林绿化标准对一河两岸进行了美化亮化;为稳定河床配套建设了6 个过水堰,水位抬高水面变宽,使园村河变得更加秀美;设置的若干亲水平台,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便利[9]。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保障了水安全,而且集森林小火车观光、茶园开发、客家风情、休闲农庄、水上漂流等于一体,成为极具江南风韵的水生态文明村。
5 展 望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河长制的全面实施,江西省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要求,进一步挖掘水潜力,做足水文章,打造水品牌,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全省经济产业布局有机融合,让水生态成为带动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开创江西农村“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新篇章。
[1] 陈明忠.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3(15):1-5.
[2] 陈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中国水利,2013(4):4-6.
[3] 左其亭,罗增良,马军霞.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5,46(8):1-6.
[4] 刘聚涛,方少文,吴海真.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4(10):8-9.
[5] 夏法金.江西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生态建设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5(4):250-252.
[6] 邓水兰,温诒忠.对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求实,2009(7):52-55.
[7] 王婷婷,蒋知栋,杨耀淇,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203-208.
[8] 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29-31.
[9] 刘烈浓.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15(11):10-12.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X171
C
1000-0941(2017)04-0012-03
莫明浩(1981—),男,江西抚州市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和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工作。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