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1-21刘建希
摘 要: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为线索。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探讨。第一阶段,先秦孔孟儒学。第二阶段,西汉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部分思想,对儒学进行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第三阶段,宋代理学家吸收了佛道的部分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第四阶段,明清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董仲舒;理学;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私有土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政治上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此时儒家思想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孔子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等主张。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倡导文人士大夫的经世济民情怀。希望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恢复周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一个贵贱有序的社会。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提出仁政、民本、民贵君轻等。更加强调君民互为依存,君主应当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虽提倡君主爱民,但从根本上仍是为维护君主统治。与近代的民主思想存在区别,民主思想更注重主权在民。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初期原本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历了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诸侯王国势力增大,形成了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集权。面对这一形势,汉武帝放弃西汉初年开始施行了多年的无为而治之策,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这一时期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与先秦孔孟儒学是有所区别的。其一,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一主张中,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虽提出儒术的独尊地位,同时也在倡导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这种集权思想刚好迎合了汉武帝希望削弱地方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二,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诸侯王进行削弱和打击的同时,“君权神授”理论为其提供了支持。“天人感应”一方面是约束被统治者的,对君主提出警醒,警戒统治者应施行仁政,否则会遭天谴;另一方面是对子民进行约束,既然君权来自于神,那么包括诸侯在内的子民应顺从天意,否则也会遭到上天的惩罚。从“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我们不难看出先秦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到这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君权神授”体现出了“伸君屈民”之意。相比于先秦孔孟儒学,这一时期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具有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部分思想。其三,三纲五常。对于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孟子曾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对其进行发展,提出了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为推行儒学,汉武帝设立太学,作为官方最高教育机构,以儒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引导文人士大夫向儒。相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专制,汉武帝这种对思想的引导,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在引导士大夫向儒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魏晋隋唐,一方面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儒教受到冲击,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社会上出现追求奢靡享乐,僭越儒家礼制现象。为复兴儒学,宋代理学家主动吸收佛、道的部分思想因素,把儒家伦理忠、孝、仁、义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用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个人的修养。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后世达六七百年之久。
程朱理学在此后六七百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有其深刻的原因:其一,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加强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其二,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明确八股取士,把科举范围限制于四书五经。其三,理学倡导忠、孝、仁、义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这一时期出现了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如: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体现出其批判的一面;另一方面则是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则倡导个性的解放;宋明理学注重思辨和理论,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则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体现出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和继承,又未超越儒学范围。
相比这一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中国明清启蒙思想与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如:两者都强调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主张人性的解放。但是中国明清启蒙思想仅是对封建专制提出修补,并未超越封建制度范畴,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对旧制度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批判。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林存光.孔子新论[M].人民出版社,2012.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三联书店,2007.
作者简介:刘建希(1981—),男,就职于福建福安二中,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研究。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