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互联网医疗认知调查

2017-01-21胡颖刘莉云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需求居民

胡颖++刘莉云

摘 要居民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一系列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兴的医疗模式发展非常强劲,并且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居民的就医方式,从而对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造成影响。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进行调查,结合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再从中找出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最后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出营销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居民;互联网医疗;需求

传统医疗模式问题凸显,老百姓看病就医难等问题非常普遍,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很多医疗纠纷。同时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只增不减。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由此传统的医疗行业也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医疗近几年开始在国内兴起,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文件首次明确推动网络远程医疗发展。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主推互联网+医疗,大力推广通过网络平台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在这之后各种医疗企业纷纷开始活跃在市场上,出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

1 国内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互联网医疗在国内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理解,可将其归纳为通过互联网利用一定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疗模式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医疗健康服务的医疗模式。具体服务项目包括健康信息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

互联网与传统医疗相结合无疑成为未来医疗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在中国虽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按创办主体可分为企业自创型、医院自创型、企业与医院合作型。按运营模式可分为:在线问诊、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

2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与需求分析

为了提出相应有助互联网医疗平台发展的营销策略建议,笔者在问卷星和社区、医院等地点发放了关于互联网医疗认知调查的问卷,展开随机调查。在8月23日至10月8日期间,共收集问卷16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3份。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性别结构:男性比例为49.08%,女性比例为50.92%。家庭所在地比例:乡村23.93%,城镇39.26%,城市36.81%。年龄段比例:26-35周岁的占48.47%,19-25周岁的占31.9%,36-50周岁的占12.27%,51-65周岁的占4.29%,65周岁和18周岁以下的分别不到2%。家庭年收入情况:7.5-10万元和10-13万元的都占22.9%,13-21万元的占17.79%,5.5-7万元的占14.11%,3.5万元以下和21-57万元的都占6.13%。

2.2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和态度

2.2.1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

经过调查发现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较高。此次调查有88.96%的居民听说过互联网医疗,但是有10%的居民从来没有使用过互联网医疗服务。74.23%的居民通过互联网查询过医疗信息,但是通过医疗信息平台查询的比例仅为69.42%。这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超过八成的居民都听说过互联网医疗,接近八成的居民尝试使用过互联网医疗但是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使用还不熟悉。可见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高但是使用率低。

调查显示居民在互联网医疗的使用上呈现出一种分化的特点。使用在线挂号的居民占63%,查询医生门诊安排和科室信息占42%,使用在线诊断只占了38%。可以验证上述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功能不熟悉的结论,也可以说明目前居民使用最多的是一些查询挂号等基础功能,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率较低且存在分化的现象。

互联网医疗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普及。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大多数停留在挂号查询等方面。在线查询挂号等功能的使用率远高于在线问诊,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认知度高使用率低,并且在使用方面呈现分化的特点,互联网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

2.2.2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92.64%的居民愿意接受政府或社区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健康教育服务。有84.66%的居民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自身疾病风险评估,75.46%的居民愿意接受网上远程诊断、开电子处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约80%的居民认可并且愿意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但是对服务项目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2.3 影响居民互联网医疗认知度和态度的因素

问卷结果分析显示,居民对互联网医疗认知度和态度的因素主要受家庭所在地、年龄、家庭年收入水平影响。

家庭所在地是影响居民对互联网医疗认知的一个因素。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听说过互联网医疗的比例超出将近20%,并且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就医的意愿明显大于乡村居民。可见居住所在地的信息流通程度、医疗发展状况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有差异。

年龄也是影响居民对互联网医疗认知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中青年听说过互联网医疗的比例高达90%,老年人群和青少年只占50%,可以看出中青年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远大于少年和老年人群,少年群体身体状况普遍良好,对医疗需求不大,而老年人群对信息化接受程度不高,因此这两类人群的认知较为欠缺。

家庭收入情况是另一个影响居民认知的重要因素,中高等收入(年收入水平7.5万元以上)对互联网医疗的接触和使用的程度比例普遍在90%以上,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的家庭。

2.4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需求分析

2.4.1 需求分析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多数在于信息查询问诊。在使用互联网医疗项目的统计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为在线挂号、查询医生门诊信息,占63%的比例,其次为在线问诊和查询检验报告,比例为39%。在了解和熟悉的互联网医疗项目中医疗信息查询和在线疾病咨询、远程会诊的比例分别是75.5%和63.8%。这与调查者预期情况基本相符,居民对其应用基本止步于查询等简单功能,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目前只满足其看病就医方便、节约时间等,为去医院就医提供辅助作用。

居民还希望互联网医疗提供一些健康教育和相关疾病知识的推送。有近90%的居民表示愿意接受网上的健康教育服务,其中最希望接受开展合理膳食、合理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在疾病类型的调查中,居民最希望得到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知识,多为慢性病。有将近80%的居民表示愿意接受通过互联网进行疾病风险评估、远程诊断。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居民对医疗需求非常大,并且需求较大的服务项目仍停留在一些查询功能和健康教育等内容,对在线问诊等进一步的服务需求不明显。

2.4.2 风险分析

虽然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较大,但是还存在着30%的居民不愿意通过互联网医院看病。原因归结于下,有43%的居民认为通过互联网医院看病不靠谱,其次比例最高的选项是觉得网上看病有一定限制,如检查不方便等,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平台的信任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总结概括为居民对现有互联网医疗服务即有需求又存在疑虑,主要表现为担心网上医疗平台存在虚假情况,医生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检查、收费不方便、解决纠纷渠道不畅也是潜在因素。

3 总结与建议

3.1 总结

在互联网医疗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今天,居民对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医疗模式认知度高但是使用率较低,并且认知度受家庭所在地、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水平的影响。虽然大部分居民有意愿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但是仍停留在在线问诊和咨询阶段。同时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存在风险的考虑,表现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信息虚假等担忧。居民更愿意把就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2 建议

通过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如今存在很多不足。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继续改进,做更多的宣传工作拓展大众的认知度,满足居民医疗需求。其次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不健全,其解决医患纠纷渠道不畅通、医疗信息虚假等问题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互联网医疗平台应该与医院政府等相关机构达成共识,得到他们的支持,建立解决医患纠纷体系和监察体系。相关企业在完善现有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的同时拓展其他业务,通过互联网真正做到满足大众医疗需求,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指导老师:刘莉云)

参考文献

[1]孟群,尹新,梁宸.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04):365-363.

[2]晏茜勤.我国互联网医疗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10):57-58.

[3]李梅.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通讯世界,2015(23):309-310.

[4]王兰永.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8):75-76.

[5]陈惠芳,徐卫国.价值共创视角下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03):30-32.

作者简介

胡颖(1993-),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在校学生。

刘莉云(1979-),浙江省金华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杭州省浙江市 311402

猜你喜欢

需求居民
大山里的居民(中国画245cm×120cm 2020年)
为居民提供“叫醒式”服务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高台居民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