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进生转化案例的自我反思

2017-01-21沈宝松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关爱沟通转化

沈宝松

[摘 要]一个班级里通常会有这么一部分学生:成绩薄弱,学习习惯差,意志品质、责任感、纪律性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他们被俗称为“后进生”。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分享了一例成功的转化个案并感悟到只要将无私的关爱传递给后进生,让他们有爱的获得感,他们一样可以划出美丽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后进生 沟通 关爱 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94

【案例分析】高一升高二时中途笔者接手了一个班级,发现班里的小亮整天没精打采,上课时常睡觉,看见笔者巡课了也就稍稍改变一下坐姿。第一次跟他谈话时,他就丢下一句话:“想要我学习,除非你拿枪逼着我。”一查小亮的信息:农村低保户,父母离异,跟父亲生活,成绩最好时曾考过班级第十名,最差时班级倒数第三名。怎样把这任性且不幸的学生唤醒呢?他填写的学生信息采集表上父亲的号码是空号。小亮之前的班主任抱怨:小亮父亲从不过问孩子情况,整一年只来学校参加了一次家长会。母亲另嫁,在市区一市场工作,留有电话。笔者几经周折与其母亲联系上。与其母亲的多次交流,笔者了解到小亮的生活情况,父亲酗酒,且有暴力行为,缺乏责任心导致离异,长期与父亲生活的小亮也就有了在彷徨中自我毁弃的表现。通过与笔者的多次交流,小亮母亲得到了很多关于小亮积极的信息,并主动请笔者中间联系,表达了只要前夫同意,孩子愿意,她可以提供生活住处和必要的学习环境的意愿。得到了小亮母亲的支持,笔者看到了希望,也有了下阶段具体实施方案的保障。经过精心准备,笔者分别以“生活的现实”“男子汉自我形象的塑造”“对父母的婚姻的认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改变现状的可能与方法”等为主题分阶段与小亮促膝长谈。小亮的思想状态慢慢有了改变,也有了些进取姿态。但笔者知道在原有的环境中要想其根本转变是很难的,“五加二等于零”:笔者五天对他的鼓励比不了其父亲两天灰色的“熏陶”(家长酗酒及酗酒后的暴力)。笔者反复与小亮父亲、母亲作交流,终于为小亮争取到高中最后的两年与其母亲生活。新年笔者给小亮送去书包、文具和稿纸等学习用品,勉励其万象更新。针对小亮基础薄弱,笔者一面激励其自强,对其作业严加督查,一面积极联系相关教师予以辅导,笔者所执教的历史科目,他的作业一直坚持面批、个别辅导。一段时间来,小亮学习劲头足,成绩、纪律均有明显的改善。但好景不长,一次调研考试中小亮名次再次大跌,难道是他的实力不济吗?笔者迅速与其母亲联系了解情况。可未等笔者开口,小亮母亲就向笔者投诉,说小亮从父亲那搬到她这里,刚开始学习确实认真,劲头也足,自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最近一段时间小亮很晚才回来,问他就搪塞,一次在家门口的游戏室里看到了他的身影,说他两句时还有情绪,本来想告诉老师但又不好意思。知晓了相关信息后,当晚笔者就决定去他母亲处家访。晚八点时笔者终于等到了他,开始了一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小亮从进门时的愕然到面对笔者时的羞愧,再看到他真诚地向母亲道歉的情景,疲惫的笔者又看到了希望。这件事后笔者更关注他学习、生活的细节,比如采取设置家庭作业联系簿、电话抽查到家时间等措施,抓紧对其常规的督查。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小亮的成绩稳定在班级的前十名,与同学交往中更显成熟大方。后来参加高考,成绩超过本科分数线,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从分班时班级的倒数第三名到高考成绩超本科分数线,小亮的巨变让笔者欣慰不已。回顾转化小亮工作的点点滴滴,笔者感触颇深,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遇到问题学生,如何打破师生沟通壁垒

从最接近学生心灵的人和事入手,收集有效信息,熟悉学生的点滴,抓住学生心理的温暖与脆弱之处,打开其心灵之窗。而不是凭借学生信息库里的“农村低保”“父母离异”“成绩巨大反差”等敏感信息贸然跟学生交流。

二、遇到问题家庭,如何有效实施家校合作

每一个不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小亮父亲的失职,曾让笔者失去希望,但其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让笔者增添了一份信心。贸然介入学生的家庭事件是不明智的,但在学生的发展、前途、命运的理性分析判断面前,适当介入也是一种方法。没有家庭教育支持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应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三、宽容与等待是教育转化的必经之路

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督促、呵护,更需要我们的宽容与等待。小亮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教师与家长不应弃之不管或简单训诫了事,应及时采取一系列温情又不乏有力的措施,效果明显。同样小亮转化过程波折,也告诉我们做教育工作寄希望于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也是浮躁的表现。教育学生是反复的过程,考量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耐心、信心、决心及智慧。

四、教育转化需要关注人性本身

人是复杂的,善良与丑恶,理性与浪漫,严谨与随意,粗糙与精细,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人性,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转化学生。要认识到人无完人,缺点可以转化,但也未必强求学生几欲完美;要认识到任何事情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着力于学生内驱力的培育,改善其存在的自身人性弱点。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关爱沟通转化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