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为一些人提供温暖的庇护
2017-01-21张宝钰
张宝钰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住过,那么你此后的人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1921年,年轻的海明威以驻欧记者的身份移居巴黎,在那里结识了一帮文学同好,并经常到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聚会。后来,这群文坛新秀中的许多人和海明威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师,莎士比亚书店也成了见证他们文学生涯的关键地标。
从1919年到1940年,莎士比亚书店一直是美国文化在欧洲大陆的一片“飞地”,海明威、著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意象派诗人庞德、喊出“失落的一代”的女作家葛楚德·史坦,都是这里的座上宾,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甚至把这家小店当做自己的办公室。在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感叹,彼时,物质生活并不重要,只要有时间写作和阅读,能吃到便宜的牡蛎和面包,他便会感到无比愉悦。
永远向年轻作家敞开大门
跟很多富丽堂皇的大书店相比,坐落在巴黎圣母院近旁的莎士比亚书店着实不起眼,要不是门头上悬挂的莎翁头像,游客很难相信,这就是获评“全球十大书店”的文坛圣地。
从上世纪创立至今,莎士比亚书店始终保持着独立书店的风骨。它的门脸不大,内部装修也很复古,一架吱呀作响的板式楼梯通向二层,四壁都是与屋顶等高的书架,上头密密麻麻摆满了旧书,拥挤得看不到一丝缝隙。
如上所述,莎士比亚书店不只是书店,更像一块文学自留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书店滋养着塞纳河畔的文学爱好者。1919年,出生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年轻女性西尔维娅·毕奇来到巴黎,在亲友支持下开设了这家书店,从那时起,莎士比亚书店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定位始终未变:一如既往地只卖英文书籍,一贯到底地支持文学创作者。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回忆道:“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书店可是个温暖舒适的去处,冬天生起一个大火炉,屋里摆着桌子、书架……西尔维娅待人和蔼可亲,性格非常开朗,她说我们想借几本书就借几本书,可以等有钱的时候再交保证金……她表情生动,褐色的眼珠总是骨碌碌打转,像小姑娘一样充满笑意。”
为了尽可能帮助手头拮据的文学青年,西尔维娅在二楼的角落搭起了床铺。渐渐地,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中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所。
莎士比亚书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要属西尔维娅帮助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当时,乔伊斯耗时多年的心血之作在杂志上刚一发表,即被舆论贴上了“有伤风化、不宜出版”的标签,众多出版社对其敬而远之。就在此时,并无出版经验的西尔维娅自告奋勇,提出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帮助乔伊斯出版该书,两人一拍即合,《尤利西斯》终于得见天日。
令“道德批判家”们跌破眼镜的是,《尤利西斯》在出版后大受追捧,不断加印,莎士比亚书店热心帮扶文学创作者的美谈也日渐深入人心。不单是欧洲,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乃至流浪者,源源不断地前来莎士比亚书店汲取精神养分。
两代掌门均信奉与人为善
1941年,开业22年后,莎士比亚书店被肆虐的战火波及。当时巴黎沦陷、纳粹嚣张,美国大使馆出面安排西尔维娅返回祖国,但她执意要求守护书店,与一帮同好共患难。
终于有一天,一名不请自来的德国军官点名要买《芬尼根的守灵夜》,遭西尔维娅断然回绝,跋扈的侵略者随即逮捕了她,书店也遭到查封。时年54岁的西尔维娅在集中营被囚半年,精神和身体备受创伤,于1962年在她的第二故乡巴黎去世,终年75岁。
创始人的离去并未令莎士比亚书店败落。1951年,同样来自美国的乔治·惠特曼在书店原址附近开了一家店,完全按照老店的模样打造内外装潢。1958年,西尔维娅同意将莎士比亚书店的名字授予惠特曼使用,惠特曼也表示会继承西尔维娅的理想。
惠特曼主持莎士比亚书店的近半个世纪里,一直坚持每周一晚上在书店旁的小公园里举行户外诗歌朗诵会,周日下午则在书店的二楼举行文学讲座。继承先辈与人为善的理念,惠特曼继续为在巴黎游荡的落魄作家提供安身之处。
20世纪20年代,这家书店招待过海明威等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书店又迎来亨利·米勒、金斯堡等文学大师。店内共有13张床铺,而根据近年来书店公布的数据,莎士比亚书店诞生近百年来,共收留过3万多名需要帮助的人。由于惠特曼的慷慨和热心肠,人们亲切地叫他“拉丁区的堂吉诃德”,《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位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
2011年,惠特曼以98岁高龄在书店顶楼平静离世,他的女儿接管了这份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惠特曼非常敬重西尔维娅,为爱女取名西尔维娅·毕奇·惠特曼。
美国新闻网站“每日野兽”提到,惠特曼的前半生基本上在世界各地旅行,他孤身一人跋山涉水,最终在巴黎停下了脚步。他说过,自己想开一家书店,因为经营书店就是经营生活,“身体到不了世界上所有地方,但阅读能让灵魂插上旅行的翅膀”。
地利、人和让传奇延续
即便在传统出版业不断遭受新媒体冲击的年代,莎士比亚书店的名气依然与日俱增,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在莎士比亚书店取过景,美国导演理查·林克莱讲述重逢恋情的《日落之前》中,男女主角见面的地点被设在莎士比亚书店。
去年11月巴黎遭受恐怖袭击时,身处漩涡的莎士比亚书店再次“挺身而出”,为20多位陌生游客提供临时避难所,直到警察表示他们可以安全离开。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com”表示,莎士比亚书店一直以来的传统便是“为一些人提供温暖的庇护”。
在电子书来势汹汹的当下,不少传统书店的前景让人担心,但包括莎士比亚书店在内的诸多老店“活得依然不错”。书店现任主管霍根告诉英国《泰晤士报》:“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我们境况还不错,确实很走运,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我们坐落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的中心,而且我们坚信自己提供的产品比对手更优质。莎士比亚书店的信条是,在网络书店你只能买到普通的书,但如果你想给朋友一件特别的礼物,我们会帮你办到。”
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延续至今。如今,它不仅是巴黎最大的英文书店、法国文化部承认的文化学院,也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旅游景点。无数人怀着对传统实体书店微妙的思慕到此一游,或静坐看书,或拍照留念,同上世纪的海明威和乔伊斯等人一样,从书海中获得慰藉。
(徐海泉荐自《青年参考》)
责编: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