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分析
——以莆田学院为例
2017-01-21何丽贞
何丽贞
(莆田学院教务处 福建 莆田 351100)
公共选修课是指由高校设立、在校生按照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的一类全校性公共课程。开设公选课,能让学生吸收到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科交叉,实现自然、人文、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1]。公选课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所以,每个高校都非常关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它作为本科培养方案的关键要素。新建本科高校正处于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时间一般不长,当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笔者以莆田学院为例,通过在莆田学院各年级、各专业间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该院公选课的看法、选课的动因、课堂的学习情况等,并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为学院的课程设立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莆田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拓宽公选课的门类,逐步实现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艺术、体育五大类别、上百门的公共选修课建设规模, 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2016年5月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莆田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课程 138门,涵盖了体育、艺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心理健康五大门类,选课的学生数达9863人。该问卷面向在校大二、大三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学校10个院系学生发放问卷1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127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97.25%。教师问卷共发放65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96.92%。问卷设计了3大项19个问题,涵盖了学生个体情况、选课的目的及依据、课堂学习态度、对公选课的的满意度以及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选修目的、依据及兴趣分析
就选修目标而言,如图 1所示,尽管大部分同学是以拓宽视野(占40%)、培养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占28.9%)为目标来选修公选课,然而仍有很多学生的选修目的比较功利,是为了修满学校要求的学分(占38%)。
图1 学生选修目标
就选课依据来讲,如图 2 所示,选择“兴趣爱好”的学生数比例最大,占44.1%,选择 “考试题目容易”的占 38.1%,选择“实用性强、与专业相关”的占18.7%,选修“学分较多的课程”的占17.7%,选择“给分高拿绩点”的占13%,选择“上课点名少”的占 12.7%,最后“与同学一起上”的占 12.3%。这意味着大部分同学依旧是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进行选课的。然而有接近 50%的学生喜欢选修“考试容易通过”、“给分高拿绩点”、“上课点名少”的课程,存在极大的功利性,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图2 学生选课依据
针对课类喜好方面,如图 3所示,最受同学喜爱的是“体育艺术类”(31.8%),其次是“人文社科类”(31.1%)与“自然科学类”(28.8%),排在末位为“心理健康教育类”(26.9%)。说明学生的选课需求与该校培养方案比较一致。此外,有51%的学生认为所开设的公选课理应是“开放性、充满乐趣、内容充实,让自己确实学到知识,增强素质”,30%的学生表示应该“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形式多种多样”,10.9%的学生提出“应重视内涵与技能教育”,8.1%的学生认为“课程须涵盖各类内容,为学生传授各种类型的知识即可”。
(二)学生课程评价及问题分析
图3 学生对课程类别喜好
调研发现,对曾修读的课程认为“相当满意”的仅占12.3%,认为“满意”的占39.3%,认为“一般”的占38.3%,表示“不满意”占12.1%。这意味学生整体上对学校公选课开设与教学评价程度一般。在“对所选课程不满意的理由”方面,如图 4所示,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的学生占 26.5%,认为“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保守”的占26%;感觉“从课程中无法吸收到有用的知识”的占 31.1%;认为“作业与考试形式太死板”的占 16.4%。表明有大约 25%的学生对学校公选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认同。
图4 学生对课程不满意理由
针对修读课程的收获进行提问,发现 57.1%的老师认为学生的收获只有一点点,50%以上的学生也认为自己选修的收获只有一点点,其他的则表示不清楚,或认为基本没收获,只有15.4%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多。同时,52.4%的教师认为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不重视不认真,这也印证了选修课收获不大的现实情况。
此外,关于“你最注重公选课任课教师哪方面的的素养或态度”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上课幽默自信活跃”(50.9%),其次是“课前能做好充分准备”(15.6%), 第三是 “授课方式多样化”( 22.6%)。
(三)公选课教学管理情况及问题分析
从课堂出勤率来看,课堂出勤率100%的学生占29.4%,出勤率80%的学生占48.5%,出勤率60%的学生占14.6%,出勤率40%的学生占4.1%,小于40%的占3.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选修课的出勤率处于60%-80%之间,但仍有部分同学出勤率低于 40%。这说明少数公选课任课教师课堂考勤要求不严。关于学生公选课出勤率不高的理由方面,33.3%%选择“有事不能到课”, 25.4%选择“老师授课不认真,上课没兴趣”,第三位是“与周末活动的时间冲突”( 19.6%),最后是“选上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课程”(18%)。
关于考试形式的问题,如图5所示,41.5%的学生赞同“开卷笔试”, 33.8%的学生赞同“论文、课程报告形式”, 20%的学生喜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PPT,然后课堂陈述所学内容”,而选择 “闭卷笔试”只有4.7%。这说明考试形式不够丰富,应该按照课程具体情况的差异而采用对应的考核方式。
图5 课程考试形式
对于学校应从哪方面加强公选课的管理,42.7%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36.2%的学生认为“应重视公选课引导”,26.5%的学生认为“应提升课堂管理水平”,16.5%的学生认为“维持现状”,4.0%的学生认为“应完善考试方式”。
二、完善与健全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管理体系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思想认识不足是公选课在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培养体制中被忽视、在教学管理运行中呈现众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学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学生都应从加强思想认识入手,深刻认识到公选课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创造力中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公选课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列入到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体体制构建中去。第一,应该从狭隘的学科教育意识约束中挣脱出来,改革教育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公选课在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强大力量;第二,应该加强学生特别是在一、二年级新生中的专项指导,让学生深切认识开设公选课的重要性与意义。当代高校不但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性人才,更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大学生创造力、开拓力水平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忽视通才教育、专注学科培养。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在重视学科教育之外,也不应忽略公选课、公共课为媒介的通识教育[2]。
(二)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数量
开设丰富的课程门类和数量,确保每位学生能选上课是成功开设公选课的前提,也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需要完善的一个问题。就当前形势而言,要实现学生有充足的课程选择,校方应采取强化、鼓励相配合的方式:首先,公选课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须同时下发、运行。教务处应以向各院、系(部)强化下发教学任务指令的形式,明确规定各院系公选课的最低开设数目,若没有达到任务要求则给予一定形式的惩罚[3];其次,适度增加公选课课时津贴,激发任课教师开设公选课的动力。所以须在课时津贴的计算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动,以各院系专业课津贴为基点提高各级职称对应的单节次课时费,同时根据课程选课数目的大小,提高选课人数较多课程的津贴计算系数等;最后,鼓励、动员学校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开课。当前开设公选课一般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最好要在各院系各学科教师中集体动员,尤其是要鼓励教学水平较高、职称较高教师多开课,此外各院系主任应身体力行,带头开课,带动任课教师开课的积极性。
(三)加大课程审查力度,提高开课质量
要保证公选课开课质量,应在申报时就要严格审查,避免开设质量不过关的课程。要规范各院系课程申报流程,改革和完善各级审查体系。第一,教务处应引导各教学单位制定课程计划。按照各院系具体情况与各专业学生的要求,科学规划公选课的类别,设置公选课的开设引导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任课教师申报公选课程;第二,应设立课程论证体系,即对课程开设的价值、学生是否愿意选修这门课程、课程内涵的充实度、创新性、教育性等做深刻的剖析与论证,各下属院系应建立课程审查小组,从课程归属院系、研究领域、教学经验等方面对开设该课程教师是否有能力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做资格审核;第三,应为开设新课的教师建立试讲体制。上课内容由各院系课程审核人按照课程大纲确立,试讲不达标者取消开课资格;第四,教务部门应设立公选课申报核查与学科教学引导机构,承担每学期所申报公选课课程的最终审定。
(四)完善教学监管与课程建设体系
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与各级教学单位都应该把公选课管理列入核心工作之一,教学监管体制应全面涵盖公选课管理流程、教学领域等各个细节。所以,教学质量监管机构应该按照公选课课程特异性,有针对性地设立教学质量评议体制,加强课程质量监控,并对公选课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检查、教学督导,方式包含随机查课、检查教学大纲与工作安排表、期末试卷审核、开展师生调研等。对教学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须及时给予通报并要求整改,定为教学事故应予以一定程度的惩罚,未及时整改的课程取消开课资格。另外,校方应将公选课整体吸收到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制中[4]。为提高公选课课程建设质量,应加大专门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在制度上予以经济支持。对一些课堂效果好、得到学生喜爱并且受评议组认可的公选课要开展重点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学校优秀课程乃至精品课程。最后,根据学校规模大、有多个分散校区的特征,应把一些学生喜爱但课源数量较少的课程建成网络教育类课程,实现网上学习(观看课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课程讨论、参与课程答疑、参加课程考试),这不仅能缓解教室不足的问题,又便于全校共享优秀课源。
(五)做好选课前引导,减少选课盲目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课程,但面对大量的公选课程,学生在选课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校方应在选课前积极引导。首先,教务部门应编制《选课指南》分发给各院系,其中应简单罗列每学期所开设课程的简介、任课教师、面向对象、考试形式等,作为学生选课的依据;其次,可在校园网络上对本年度开设的公选课作逐一介绍,并支持任课教师对担任课程作宣传来吸引学生,同时学生也可利用校园网回馈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实现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再次,各院系应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爱好、特点、学科基础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使得学生能按照个人的专业、需求、就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选课渠道上,为防止先到先得造成教务管理系统过于拥挤甚至瘫痪,建议第一轮可采用随机筛选加改退选的方式,即学生在任意时段选课,选上后不满意可任意退选,在第一轮结束后通过选课系统随机筛选,确保每个同学选上的机会相同,这样有利于错开学生选课的时间。第二轮可采用先到先得方式,因为参加第二轮选课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即便学生在同一时段参加选课也不会给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
[1]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03):50-53.
[2]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6-88.
[3]贡福海,胡效亚.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学,2007(02):30-31.
[4]吴祖允.博雅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