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戒毒人员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2017-01-20陈彦霓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求助者咨询师戒毒

陈彦霓

一例戒毒人员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陈彦霓

求助者,张某,女,28岁,汉族,,因收到丈夫的离婚起诉后,多次写信劝说丈夫撤诉无果后,心情焦虑,抑郁,失眠痛苦。两次同戒毒人员因小事打架,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其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改变认知模式,经过咨询效果评估,使求助者改善了情绪状态,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离婚 焦虑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张某,女,28岁,汉族,初中文化,已婚,家中有父母丈夫和一个五岁男孩,经济状况一般。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

2.主诉与个人陈述

2.1 主诉

求助者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近半年,因收到丈夫离婚起诉后,心情烦躁头痛,焦虑无法入睡,整天想着离婚之事,动不动就和同队戒毒人员吵架,学习效率降低,习艺劳动任务下降,心情非常痛苦矛盾。

2.2 个人陈述

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自从嫁给丈夫之后,我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不让他操心家里的事情,家里有什么事也是对他千依百顺,我承认这次沾上毒瘾是我的不对,也是我自己交友不慎,才被别人哄骗去吸了毒,但是我对他这样好,他竟然连一次让我改正错误的机会都不给我,竟然要和我离婚,他真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就因这事我每天无法入睡,心情烦躁,脑子里全是离婚之事,根本就无法参加学习和劳动,经常头痛,已经三个多月了,我实在无法忍受,所以希望你们能给予帮助。

3.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其他情况

3.1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齐,目光闪烁,眉头微蹙,精神不振,叙述情况较为清晰,但看问题较为片面,角度较为单一。

3.2 求助者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独生女,家住农村,父母均务农,但父亲脾气较为暴躁,对待自己的方式不是打就是骂,而母亲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也从不反抗。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学习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20岁时在当地一家宾馆做服务员,21岁结婚,婚后未再工作并生育一子,现年五岁,丈夫在一民营企业工作。26岁时因与同村一吸毒人员结识,在对方的带动下吸毒。

3.3 求助者目前身、心、社会活动状态

(1)生理状态:头痛、失眠,食欲下降。

(2)精神状态:抑郁、焦虑情绪,烦躁

(3)社会功能:不愿意与她人交流,常因小事与同队戒毒人员争吵,学习时不能专心听讲,完不成作业,在习艺劳动中,经常出错,完不成任务。

3.4 他人反映

民警反映:该求助者入所初期思想较稳定,但性格内向,不多言语,同戒毒人员不易相处,心眼较小。得知丈夫要离婚后,变得易怒烦躁,情绪低落,整天愁容满面,影响到正常的改造和学习。

3.5 心理测验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5级评分)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精神病性 其它 总分3.2 1.6 2.0 2.1 3.5 1.8 2.1 1.5 1.2 1.2 190

心理测量结果:通过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90,躯体化3.2分、人际关系敏感2.0分、抑郁2.1分、焦虑3.5分,都筛选为阳性。表明求助者紧张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并伴随有躯体症状。

(2)通过SAS量表测评,标准分为58分,表明焦虑症状明显。

(3)通过SDS量表测评,标准分为50分,表明抑郁症状不明显。

4.评估与诊断

4.1 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4.2 诊断依据

(1)产生心理问题的刺激来源于生活事件,较为强烈,求助者有求治愿望。

(2)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食欲下降,并出现情绪不稳定,常与她人发生冲突。

(4)该求助者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效率下降,习艺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差。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3 鉴别诊断

(1)经三甲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统一,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是该员重要的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道德性质,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故排除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况。而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所激发,内心痛苦程度大,情绪反应强烈并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内心冲突已经泛化,常与她人发生冲突,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虽感痛苦但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受损,且病程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因此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4.4 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女性,28岁,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经三甲医院体格检查无异常。

(2)心理原因:存在错误的认知,心理调控能力差,性格内向孤僻。

(3)社会学原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缺少关爱;求助者原来同丈夫关系较好,后丈夫提出离婚,对其刺激较大,并且缺乏社会支持,与同队戒毒人员也常常冲突。

5.制定咨询目标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及会谈后的初步诊断,依照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的原则,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建立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咨询目标。

5.1 近期及具体目标

逐步降低其焦虑、烦躁、易怒的不良情绪,改善其睡眠,引导其与他人正常相处,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

5.2 远期目标

促进求助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认识克服自身存在的情感、认知方面的不足,和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能够坦然面对改造中的一切困难。

6.咨询方案

6.1 咨询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

6.2 原理

该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该理论认为: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认识、理解和评价(B),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C),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摆脱不良情绪困扰。

6.3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1)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义务。(略)

(2)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义务。(略)

6.4 咨询时间与收费

(1)咨询时间:咨询六次,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2)咨询收费:按所内规定免费。

7.咨询过程

7.1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咨询关系建立与心理诊断阶段

(2)心理帮助、修通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7.3 具体咨询过程

(1)咨询关系建立和心理诊断阶段(2015年5月16日 第一次咨询)

本阶段主要是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中有关注意事项和规则,填写咨询登记表,并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测验,发现求助者的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共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经第一次咨询,发现求助者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原因(1)丈夫要与她离婚。(2)她对于丈夫好,丈夫不应该和她离婚。

家庭作业是让其回去后写出自己不愿意离婚的原因,产生痛苦的原因。

(2)心理帮助、修通阶段(2015年5月24日至2016年6月16日 第二至五次咨询)

本阶段推出并介绍合理情绪疗法,运用“产婆术”和“黄金原则”等辩论技术帮助其分析离婚的客观现实性(A)和造成痛苦心理的原因,放弃非理性观念,改变不良认知(B),树立理性的合理观念,达到降低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C)的目的。

首先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和求助者共通探讨,找出其存在的非理性观念和非理性思维(B):(1)她为丈夫付出很多,对丈夫千依百顺,她爱丈夫(2)她付出了很大代价,丈夫应该等她,不应该和她离婚。

其次,运用“产婆术”“黄金原则”等辩论技术,辩论其观念的不合理性,逐步打消其错误认知,让求助者领悟到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引起了不良情绪(C),而不是事件(A)本身,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才能消除不良情绪状态(C)。

最后,帮助求助者树立一个现实的、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从而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咨询师:你知道你痛苦的原因吗?

求助者:知道,就是因为我丈夫要和我离婚,我在外面时对他这么好,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她却和我离婚,她太对不起我了。

咨询师:我们理解你,遇上离婚之事谁都会难过的,但别人过几天就想开了而你却痛苦的时间较长,在离婚一开始确实给你造成了痛苦,但你的痛苦、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已经持续了近三个月了,三个月内并非每天都有离婚之事刺激你,你为什么每天情绪不好呢?我认为肯定另有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原因就是你对离婚之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产生,如果你对离婚之事的看法变了,你的情绪肯定会改变。

求助者:会是这样的吗?

咨询师:是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领导,但是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径直走了过去。其中一位同事认为:“他可能在想别的事情没有看到我们,即使看到我们没有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而另一位同事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茬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咨询师: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所以改变目前你对这事的看法,你的情绪就一定会好起来。

求助者:这么说,是我的看法导致我的情绪不好,身体痛苦的?

咨询师:你说的对,事情(A)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改变的,但你的看法(B)有对错之分,看法是可以改变的,你的看法错了,不合理了,就会导致你的情绪(C)变坏,所以要改变目前你存在的问题,也必须从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入手。

……

咨询师:你说为丈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求助者:我为了他不去工作,在家照顾他及孩子。

咨询师:不去工作是丈夫要求的吗?

求助者:不是,是我自己决定的。

咨询师:那你的代价是为自己的行为所付出的而不是丈夫?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丈夫就没有享受到你付出的“代价”了?

求助者:无言。

……

咨询师:你说你是因为与丈夫闹矛盾,被别人怂恿而吸毒,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你与丈夫之间的矛盾因为吸毒而解决了吗?

求助者:没有。

咨询师:那就是说是你不仅没让矛盾解决,反而还因为你吸毒这件事而加深了你们之间的矛盾?

求助者:……(点头似有所悟的样子)

咨询师:那你现在愿意与丈夫解决矛盾吗?

求助者:愿意啊!

咨询师:那他想结束现在矛盾不断,你又无法理解他的日子,追求一种不再与你纠缠不清的生活,你能理解她吗?

求助者:理解了,他的痛苦是我造成的,离开我,他的痛苦可能就结束了,我祝愿他吧!

咨询师:非常好!你能从丈夫的角度考虑问题,说明你是真的爱他。实际上真正的爱,就是看到对方高兴而高兴,看到对方幸福而幸福,你的丈夫过上好日子,你一定会高兴,是吗?

求助者:是的,谢谢你,我现在理解我丈夫的离婚行为了。

……

通过四次咨询,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有错误观念逐渐淡化,对合理情绪疗法有了一定的认可,对待婚姻的观点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3)巩固与结束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做最后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合理正确的理念,逐步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坦然面对改造中的困难。(2015年6月25日 第六次咨询)

8.咨询效果评估

8.1 心理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和咨询师沟通后心有所悟,表情显的开朗,并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原有的焦虑之情已经消除,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的。

8.2 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求助者感觉情绪好了很多,晚上也能睡得着了,也不再与戒毒人员因小事而起冲突。对离婚之事也能接受了。

8.3 民警评估:该求助者通过咨询后情绪稳定,吃饭、睡眠也正常了,并主动要求出工劳动,同队内的戒毒人员也不再因小事争吵了。

8.4 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对比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5级评分)

项目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精神病性其它 总分治疗前 3.2 1.6 2.0 2.1 3.5 1.8 2.1 1.5 1.2 1.2 190治疗后 1.8 1.0 1.0 1.2 2.1 1.3 1.5 1.5 1.0 1.2 118

量表总分为118分,躯体化、抑郁、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均为正常,总分下降了72分。

咨询前后减分率=(咨询前总分-咨询后总分)/咨询前总分×100%=38%>25%,咨询有效。

(2)通过SAS量表测评,标准分为42分,显示焦虑症状明显缓解。

(3)通过SDS量表测评,标准分为48分,显示抑郁情绪分值已经恢复到了正常值。

综上评估,说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咨询目标已经达到。

8.5 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求助者的社会功能状况恢复良好,能够较轻松地同其他戒毒人员相处,正常参加康复劳动、学习教育等集体活动。

8.6 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经过咨询,求助者的睡眠、饮食改善,能够很好的完成康复劳动生产任务,可以与人正常相处交往。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

猜你喜欢

求助者咨询师戒毒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拒绝的正确方式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同感的技术
心理案例论文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