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关系调查报告

2017-01-20李抗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效能调节维度

李抗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渭南,714099)

地方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关系调查报告

李抗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渭南,714099)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随机抽取4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研究结果:(1)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在面对压力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很少采用自责、幻想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3)地方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情绪调节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情绪调节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大学生;地方院校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方面进行了研究,绝大部分是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策略、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在压力情境下所使用的不同情绪管理策略等,只有少数研究是针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程度。汤冬玲等人(2010)认为情绪调节效能感是情绪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和压力应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处于半社会化大学校园中的在校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对其压力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余国良(2009)修订了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的中文版,并在中国进行施测。后张萍、张敏和卢家楣等人(2010)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了修订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这是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一些相关研究,其得出了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曹亚杰(2008)采用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施测,刘发勇(2010)采用韦有华等人初步修订的COPE量表同样对大学生进行施测,均得出大学生的压力状态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是相对成熟的。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男女比例失衡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和压力应对方式选择的异同,以及前者对后者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情绪调节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面临困境时情绪易波动的现状,本研究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的认识程度会对压力情境下认知行为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以使大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情绪调节效能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3 研究假设

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情绪调节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2.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情绪调节效能感

班杜拉(2003)定义了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概念,即情绪调节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意大利心理学家卡普拉拉提出情绪调节效能感主要强调个体在情绪调节这一方面的自信程度,属于情绪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1.2 压力应对方式

压力也被称作应激,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给人们带来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应对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界定,指人们会主动运用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采取相应的行动去适应。压力应对方式即为应对策略,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其是人们处于困境时的应对手段,对应对结果产生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1]。

2.2 被试

究中国西部某地方范学院在校的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研究过程

采用余国良修订的《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以随机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发放,共发放480份问卷,调查480名大学生,删除无效的问卷后,实得可以统计的有效问卷为439份,有效回收率为91.5%。将所收集的问卷数据录入SPSS 19.0,用其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情况

被试基本情况见表4-1:

表4-1 被试基本情况(N=439)

4.2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4.2.1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整体水平

数据结果(见表4-2)表明:大学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总分的平均值是42.62±6.69,最小值是20,最大值是60;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一得分的平均值是15.99±2.77,最小值是4,最大值是20;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维度二得分的平均值是17.01±3.26,最小值是8,最大值是25;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维度三得分的平均值是9.62±2.47,最小值是3,最大值是15。从整体上看,在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维度二的平均得分最高。

表4-2 情绪调节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分数

表4-3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4.2.2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数据结果(见表4-3)表明:在维度一上,女生(M=16.19,SD=2.67)高于男生(M=15.76,SD=2.87), P=0.107>0.05,差异对比不显著;在维度二上,男生(M=17.22,SD=3.49)高于女生(M=16.82,SD=3.05), P=0.201>0.05,差异对比不显著;在维度三上,男生(M=9.68,SD=2.77)高于女生(M=9.56,SD=2.19), P=0.630>0.05,差异对比不显著;从总体来看,男生 (M=42.67,SD=7.29)高于女生(M=42.58,SD=6. 14),P=0.891>0.05,可得出从性别角度分析,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无显著的差异对比。

4.2.3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数据结果(见表4-4)表明:在维度一、维度二和维度三这三个维度上,一、二、三、四年级之间差异对比十分显著;从整体来分析,一年级(M=44.18,SD=6.77)高于二年级(M=43.75,SD=6.53)高于三年级(M=42.47,SD=6.58)高于四年级(M=39.97,SD=6.12),可得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4.3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结果分析

表4-4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年级差异检验

4.3.1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数据结果(见表4-5)表明: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在问题解决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8.86±2.10;在自责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3.40±2.30;在求助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5.79±2.08;在幻想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4.34±2.02;在退避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4.55±2.22;在合理化这一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是4.54±1.86。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当大学生处于困境时,其会首选问题解决、求助这样积极的走出困境的方式,而很少使用自责、幻想这样消极的方式。

4.3.2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表4-5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总体情况分析

表4-6 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数据结果(见表4-6)表明:在面对压力时,男女大学生都首选问题解决、求助这样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很少使用自责这一消极方式。在问题解决、自责和求助这三种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对比显著;在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这三种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对比。女生(M=9.11,SD=1.93)比男生(M=8.57,SD=2.25)更倾向于选择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P=0.007<0.01,差异对比显著;女生(M=6.12,SD=2.00)比男生(M=5. 41,SD=2.10)更倾向于选择求助的应对方式,P<0.001,差异对比显著;男生(M=3.65,SD=2.30)比女生(M=3.18,SD=2.29)更多采用自责的方式,P=0.032<0.05,差异对比显著。

4.3.3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数据结果(见表4-7)表明:大学生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会积极使用问题解决、求助的方式面对困境,而通常不采用自责、幻想的方式;三年级学生也积极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方式使其走出困境,通常不采用自责、退避的方式。三年级学生(M=4.90,SD=1.75)与四年级学生(M=4.65,SD=1.95)、一年级学生(M=4.42,SD=1.88)和二年级学生(M=4.22,SD=1.80)相比,其会积极选用合理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且P=0.039<0.05,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对比。

表4-7 压力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表4-8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4.4 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数据结果(见表4-8)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这六种压力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情绪调节效能感与问题解决、求助这两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四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情绪调节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情绪调节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5.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在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2012年发表的对韶关学院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校大学生在困境面前,会选择积极的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式,与刘发勇(2010)对贵州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以看出,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普通院校,在校大学生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效能感,而且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是积极的。

在校大学生女生和男生相比,在表达积极情绪方面,前者具有较高的情绪调节效能感,在管理不良情绪方面,后者具有较高的情绪调节效能感,但差异对比均不显著,即在校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对比。这一结果与田学英等人(2012)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选择的被试院校即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失衡,每个班级中男女生人数极不平衡,男女生处于这样的外界环境之中,男女性别角色的对比不是很鲜明,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调节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在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对比,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这与张萍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大学生一年一年变化着年级,心理成熟水平逐渐升高,但其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也逐渐凸显,来自实践、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易使大学生出现情绪波动,也或许是繁杂的事务与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渐渐分散了他们的注意资源,使大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分配的注意资源减少,致使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比低年级学生的低。其具体原因需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在校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与王莉等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在男女比例失衡的院校,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是积极的,或许是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听闻的事件越来越丰富,心理成熟度越来越高。那么,就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来说,其都会努力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之前那种明显的年级差异就会逐渐淡化。

5.2 建议

(1)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自己的认知,遇事时常反思,学会剖析自己,提升自我认识能力;

(2)在不断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提升自信程度;

(3)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积极情绪和管理消极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使不良的情绪体验得以释放,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大学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活动,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压力时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从容应对。

6.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很少采用自责、幻想这样的消极应对方式。

(3)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情绪调节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情绪调节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1]罗宗盼.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文书锋,汤冬玲,余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03:666-668.

[3]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5:568-570.

[4]王玉洁,窦凯,刘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45-50.

[5]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J].心理科学,2000,01: 1-5+124.

[6]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刘发勇.当代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201-203.

[8]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04:598-604.

[9]李红娇.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05:86-88.

[10]王莉.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11]秦丽华,洪宝玲,韦秀英.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研究概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5:156.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抗;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5SKYM10)

猜你喜欢

效能调节维度
方便调节的课桌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