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现状调查研究
——以襄阳为例
2017-01-20叶丹丹熊志鹏吴俊杰
李 燕 叶丹丹 熊 坤 熊志鹏 吴俊杰
(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襄阳,441000)
手机成瘾现状调查研究
——以襄阳为例
李 燕 叶丹丹 熊 坤 熊志鹏 吴俊杰
(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襄阳,441000)
本文利用自编的手机成瘾测度量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群体中手机成瘾的现实状况,探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表明调查问卷设计的区分度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28-36岁年龄段手机成瘾的得分均值最高,而性别因素和学历因素并不显著。
手机成瘾;信度检验;效度检验;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
引言
手机在最开始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的,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科技的创新,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能聊天、阅览、购物、听歌、玩游戏、看电影……丰富而且便捷的功能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据工信部数据,以及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手机网民达到0.42亿,占网民比例由2010年的6.93%升至7.45%,手机上网用户数在2012年实现了对计算机上网用户数的超越。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1]目前,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人群已经有了手机成瘾的症状。
1.什么是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即手机依赖综合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即用户对手机的重度依赖。师建国定义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人体内有一种受体,会对某种刺激产生反应,比如会调动体内的内啡呔。只要有1种物质能调动体内的内啡呔,就会本能地去寻找这种物质,从而成瘾,手机依赖也是如此。[2]因此手机成瘾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成瘾。而现在它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问题。
手机成瘾多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特征:Le发现73%的受访者报告离开手机或面对不得不关机的情况时,他们会感到烦躁和不安[3];Katharine的调查显示,53%的人会因为手机没电而显得异常焦虑[4],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戒断症状;Bianchi和Phillips认为手机依赖的人难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在完成其他任务时会因使用手机行为而分心,并且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5]。总结来说,手机成瘾会造成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问题[6]。在生理上,“低头族”已经成为手机成瘾者的代名词,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椎的受伤以及视力的下降。持续的使用手机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睡眠不足,造成身体的负担。在心理上,手机成瘾致使人与人的交流减少,亲人朋友关系疏远,人际关系淡漠,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问题。在社会方面,手机依赖会使人们的素养降低[7],从而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且手机过度使用引起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其中由于手机使用而发生交通事故更是不胜枚举。手机使用过度会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以至于正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群中手机成瘾的现实状况,手机的日常使用状况,分析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人们手机成瘾的现状。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8月1日至9月10日,地点在湖北省襄阳市火车站、人民广场、湖北文理学院附近及襄阳某工厂内,通过随机抽取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最终回收问卷323份,去掉有缺失值的个案,有效问卷为310份,仅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包含男性160人,女性150人;年龄为6—12岁6人,13—18岁49人,19—27岁159人,28—36岁43人,37—50岁41人,50岁及以上13人;小学学历5人,初中学历56人,高中学历有84人,大专或本科学历(包含在校大学生)16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此次调查人群以中青年人群为主,并且涉及各个年龄阶层。
本次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为自编手机成瘾测度量表。手机成瘾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关于手机依赖性量表的文献虽有不少,但大部分只针对特定群体如大学生等,针对所有人群的手机依赖性的文献较少。在这些文献中并没有权威的调查问卷,但网络成瘾量表已相对比较成熟。鉴于网络成瘾与手机成瘾有许多相似之处且皆属于行为成瘾,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由美国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试 (Internet Addiction Test)[8]?和台湾陈淑惠教授编写而成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9]编制而成的。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18个问题,除去调查者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及最后的开放性问题,有效问题共有15个。问题有两种,分为选项题和判断题:4,6,7,8,9题根据四个选项分别记为 0,1,2,3.判断题10,11,12,13,14,15,16,17,回答“是”记为1,回答“否”记为0,18题回答“是”记为0,回答“否”记为1。对所上述分数进行加总,0为最低分,24为最高分,总分代表个人手机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说明成瘾程度越严重。
3.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EXCEL,SPS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图1 手机使用时间分布状况
如图1,显示为使用手机时间的分布状况。手机使用时间2-4小时为111人,所占比例最大为36%,使用时间为6小时以上的占有15%的比例,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使用手机时间达到了6小时,考虑到人们需要学习或工作(以手机工作为主的除外),如果以8小时的睡眠时间和8小时的工作时间,在除去吃饭等必要的生理活动的时间,那么意味着手机占据了这一部分人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手机成瘾程度不言而喻。
“假如出门忘记带手机,是否会回去拿?”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63.87%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定会回去拿,由此随身携带手机已经变成了大部分人的习惯,已经成为一件必需品。而在“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吗?”和“是否(除必要时)从来不关手机?”这两个问题中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而在询问在睡觉时是否一定会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或其他方便拿手机的位置的这个问题中,仅有12.1%回答睡觉时从不把手机放在身边,而87.9%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把手机放在身边,更有27.5%表示手机一定会放在床边,这也说明了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由于手机所带来的辐射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这种行为应当尽量减少。
图2 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
据中国信息安全年鉴统计,2011-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应用排行,手机即时通信在2012年达到83.9%,手机搜索达到69.4%,手机网络音乐达到50.9%,与以上图形的数据大致吻合,从而验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从图2可以发现,手机通话依然作为通信工具并未失去它的基本功能,但社交软件,音乐和浏览新闻也变成了智能手机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而其余的手机功能同样也占有不小的比例,显而易见的是正是由于有了多种多样的功能,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这就相当于你在口袋中放了一部智能电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这种便利是最具有诱惑力的。携带便利使得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延长,就一般来说,把笔记本电脑搬到厕所使用的人并不多,然而在厕所使用手机的人却不在少数了。在上厕所是是否会使用手机的这个问题中,15.81%的人表示不会使用,43.55%的表示会偶尔使用,28.39%和12.26%的人表示经常和一定会使用。可见手机的便于携带的特性使人们手机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
“没有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时,是否会不知道去做什么,感觉很无聊吗?”这个问题是比较敏感的,但也只有26.13%能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有这种感觉,也有7.42%的人很坦然的表示自己的这种感觉很严重,表示自己已经重度手机成瘾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有73.87%人心里是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感觉的,充分表现了手机成瘾已经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与朋友家人在外吃饭或各种活动时,会玩手机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吃饭、和朋友聚会时,依然不会停止手机的使用。调查中有55.48%回答了偶尔,22.58%的人回答经常,甚至有5.81%的人表示一定,可见手机成瘾对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一定要先拍照晒图再吃饭,人们都往忙着低头玩手机,甚至没能抬头和旁边的朋友交谈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手机上有3到5种社交应用,且频繁使用?”这个问题中的社交应用为3到5种,说明被调查者网络社交非常多,而调查结果显示有34.2%回答“是”,说明相比面对面交流,被调查者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流,这会使得人际关系冷漠,不利于社会和谐,这种状态令人担忧。
“到达一个地方后,您是否会查看能否连上wifi”在这个问题中,50%的被调查者会有此行为,则证明有一半的被调查者在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并使用手机网络,手机依赖现象严重的同时也拉动了手机其他相关方面的需求。
“丢钱和丢手机相比,丢手机会让您觉得更糟糕吗?”许多人都表明了手机里有很多重要信息,例如联系人等,上班族更是重视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因此57.42%的人宁愿失去钱财,也不愿意失去手机。由此表明手机在人们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在本次调查中的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给您钱剥夺一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机会,您能够接受吗?您认为多少钱才能打动您?”统计数据显示,58.39%的人能够接受一周时间不使用手机,其中只有25.81%的人能够自动愿意放弃一周使用智能手机的机会。可见手机依赖现象非常的严重。
4.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1 项目分析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中题目鉴别度和区分度,用SPSS进行项目分析:将得分为前27%的高分组和得分为后27%的低分组进行独立T检验,并且对各个题目和总分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问卷的t值显著,由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大于0.3为标准,则发现存在一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不合格,删除后剩余13项。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剩余题项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值为0.820和Bartlett的P值小于0.05,可以发现该数据比较适合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效度。问卷的结构有效度标准为:(1)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至少50%以上;(2)问卷题项有且仅有一个在公共因子上有较高负荷值(大于0.4);(3)公因子方差均应大于0.4。则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对问卷题项进行删减。多次因子分析后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可以从9个题项中提取三个主成份,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57.732%,从检验结果中发现每个变量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负荷值,说明这些问题都是具有效度的。如表所示,主成份1包含4个题项,主成份2包含3个题项,主成份3包含2个题项。
由表3发现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高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3 信度分析
对调查问卷以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指标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13,大于0.650,说明本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5.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各种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手机成瘾共有8个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自尊,冲动性,性格,神经质,孤独感和生活方式。[6]本次研究着重考虑性别,年龄因素,学历因素。其中手机成瘾程度是由问卷最终确定的9个题项的分值加总得到的。
5.1 性别因素
本次调查对象共有男性160人,女性150人,不同性别的样本数据进行t检验可得到如下图表。
表4 独立样本检验
由表4的p值为0.116大于0.05可以发现不同性别的人在手机成瘾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别。即成瘾程度与性别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各种文献中,手机依赖是否与性别相关一直持有争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成瘾与性别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则表明手机成瘾的行为发生概率对于不同性别的人是相同的,即无论男女,都会发生手机成瘾。
5.2 年龄因素
此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年龄为6—12岁6人,年龄为13—18岁48人,年龄19—27岁159人,年龄为28—36岁43人,年龄为37—50岁41人,年龄为50岁及以上13人,以青年人群为主,年龄分为6组,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如下:
表5 单因素方差分析
先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确定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别后,进行年龄与调查问卷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则由表5可以发现,p值显著小于0.05,年龄与成瘾程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将近一步对年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将年龄阶段的成瘾程度均值进行比较。
图3 成瘾得分均值
由图3可以发现,在年龄为13—18岁,19—27岁,28—36岁的被调查者的均值较高,其中以28-36岁的均值最高,则可以证明在13-36岁的人群最容易手机成瘾,其中以28-36岁最为显著,大致原因与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和时代特征有关。
对于13—22岁的青少年人群,由于心理好奇心较强,行为自制能力较弱,对信息的渴求等众多心理因素致使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
而23—36的群体手机成瘾不仅有心理的影响,还与工作有关。根据智联招聘的《2013年白领手机指数调研》发现,全国白领日均手机时长为3.93小时,几乎占据每天空闲时间的一半,其中21.37%的白领使用手机工作的比例超过50%。而对于从事市场、公关、广告类、销售类、客服类职位的白领使用手机时间大部分“贡献”给了工作。对于各种职业的白领收入分析发现,保持24小时开机的白领平均月薪为5827元,而不需要开机的白领平均月薪为4342元,手机依赖给人们带来了更高的月薪。
5.3 学历因素
将学历分为6个阶层,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或本科(包括在校大学生),硕士及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图表:
表6 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6可知p值0.429大于0.05,则表明学历与手机成瘾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结果表明手机成瘾与年龄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性别和学历相关关系不显著。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虽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是手机成瘾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一小部分群体。
6.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自编的手机成瘾测度量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的人群中手机成瘾的现实状况,手机的日常使用状况,探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调查问卷设计的区分度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和学历因素并不显著,手机成瘾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28-36岁最为显著,手机成瘾的得分均值最高。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和各种文献的结论,手机成瘾的问题需要从手机,人们自身和社会三方面来解决:在手机方面,可以安装一些强制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的网络应用,现在已经有相关的技术,如“我要早睡”,“我要当学霸”等特定方面来使用的应用,可以将其扩展成为手机使用时间警告的软件,从而提醒人们较少玩手机的时间。在人们本身,需要人们关注身体健康,明白手机成瘾的危害,提高自控能力,自觉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在社会方面,要宣传长时间使用手机及手机成瘾的危害,如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且采取相应手段来减少并解决这一问题。
无论调查问卷的问题有多么完美,但依然含有被调查者的主观意识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想得到更客观的数据,需要开发相应软件,检测人们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及手机使用功能,如计算被调查者每天解锁屏幕多少次等这些数据,将更具有客观性。美国已经有相应的检测工具,而国内软件市场基本属于空白。
如今,手机成瘾和手机依赖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文献,并且已经有了相关的结论。但是到现在为止,在我国都没有得到公认的一套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的判断量表,而且研究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人群,不具有普遍性。但事实上手机成瘾和手机依赖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研究时应当扩大研究范围,不再只针对特定群体。如果能进行对照试验建立对照组实验组检验影响因素,将会得到更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Z],5.3网络终端设备:5.3.2手机.黄澄清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74-75.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02:138-139.
[3]Lee,D.J.College students’hand-phone usage culture survey.University Culture Newspaper, 2002.
[4]Katharine,B.Phone-reliant britons in the grip of nomophobia.http://www.independent.co. UK/news/UK/home news/phone-reliant britons in the grip of nomophobia-802722.html.
[5]Bianchi,A.,Phillips,J.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39-51.
[6]贾悦.国外手机依赖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4-79.
[7]Ishfap,A.,Tehmina,F.Q.,Khadija,A.P. Mobile phone to youngsters:necessity or addiction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view, 2011,2(5):229-238.
[8]Young,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 ssociation,1996.
[9]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