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2017-01-20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微弹簧圈溶栓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王琳玺 陈冠燃 张斓 闫晓枫 李庆伟

目的探究患有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实施双微导管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13例,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总结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其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在27%~43%,其中造影复查后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有9例,动脉瘤90%闭塞有3例,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1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实施双微导管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操作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范围较广。

双微导管技术;颅内动脉瘤;栓塞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管性肿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每次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0%,当患者连续动脉瘤破裂出血3次,该患者存活率十分低,故合理、及时、正确地处理颅内动脉瘤极为重要[1-3]。当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故本文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经专科医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患有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实施双微导管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经专科医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5例,女性8例,其年龄在39~78岁,平均年龄(58.34±12.12)岁。后交通动脉瘤有3例,前交通动脉瘤有2例,大脑中动脉瘤有2例,胼周动脉瘤有3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瘤有3例;常规血管照影显示,其中动脉瘤直径在2~9 mm,平均直径为(4.56±2.54)mm,动脉瘤颈宽度为1.4~4.2 mm。

1.2 治疗方法

将6F引导管常规插至患侧的颈动脉内,导管尖端在颈内动脉破裂孔段,根据DSA提供的造影图像,可以直观细致观察动脉瘤,将带有尖端塑性的微导丝,在0.014微导丝的引导下,按照路径图的指示将微导丝的尖端插入动脉瘤内并保持其稳定,选择合理型号的微弹黄圈将其沿导管送入肿瘤内,进一步固定动脉血管内的动脉瘤,重复以上步骤插入第二根微导管,将导管尖端送入动脉瘤内使用相同方法送入并固定弹簧圈,直至动脉瘤填塞完成,去除第一枚弹簧圈。

2 结果

13例研究对象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其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在27%~43%,造影复查后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有9例,动脉瘤90%闭塞有3例,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1例。其中治愈10例,轻残1例,死亡2例,治愈的10例患者无复发情况。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管性肿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孤立或包裹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于2002年报道的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多中心随机试验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开颅夹闭治疗[4-8]。我国对颅内动脉瘤主要以栓塞为主要治疗方案。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14天内是患者的死亡数量最高的时间段,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血肿,而后血管痉挛同时动脉瘤进一步出血,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人员认为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稳定,出血后3天内对动脉瘤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微导管与常规导管(5F)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常规导管更加方便快捷。溶栓治疗中,常规导管对于外周静脉内血栓的取栓、溶栓更好,但因为本身管径较大,管身较硬,不能超选择,而不能直接用于脑血栓的溶栓治疗,仅能起支撑辅助作用,然而微导管却能用于脑微血栓溶栓治疗,且本研究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综上,对患有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实施双微导管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操作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范围较广。

[1] 张洪义,冯志强. “精准、序贯、综合”理念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构建实施[J]. 中国医刊,2012,47(4):9-13.

[2] 杨光,杨仁杰,李智岗.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的新模式——精准TACE[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4):598-600.

[3] 武长军,王鹤鹏,王凌云. 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精细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2):1099-1100.

[4] 魏崇建,杨军发,阎小纺,等. 脑血栓的微导管溶栓治疗[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66-68.

[5] 独建库,李冠海,何伟华,等. 微导管介入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J].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0):66-67.

[6] 陈节,胡再虎,於永,等.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宽颈动脉瘤[J]. 安徽医学,2014,35(1):52-54.

[7] 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等. 管腔扩张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3):153-157.

[8] 王刚,冯文峰,张国忠,等.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1):121-124,132.

Application of Double Micro Catheter Technique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ANG Linxi CHEN Guanran ZHANG Lan YAN Xiaofeng LI Qingwe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eilongjiang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double micro catheter technique.Methods13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mboliza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with double micro catheter techniqu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sThe use of double micro catheter technology treatment effect was remarkable, the aneurysm microcoil filling ratio between 27% to 43%, After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9 cases of complete aneurysm occlusion were found. There were 90% aneurysm occlusion in 3 cases, and there were still some residual aneurysms in the aneurysm in 1 cases.ConclusionThe inquiry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catheter technique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patients with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simple operation,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o adapt to a wide range for surgery.

double catheter technique;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R651.1

A

1674-9316(2017)05-0029-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5.017

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李庆伟

猜你喜欢

双微弹簧圈溶栓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困境及应对
基于“双微”平台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