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死亡:现代社会亟需接纳的死亡理念
——评王云岭《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
2017-01-20张新庆
张新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730,zxqclx@qq.com)
尊严死亡:现代社会亟需接纳的死亡理念
——评王云岭《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
张新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730,zxqclx@qq.com)
一个开放的文明社会不应忌讳对死亡话题的公开探讨。20世纪80年代陕西汉中发生的所谓的“安乐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患者权利、尊严死的热烈讨论。进入新世纪,临终关怀、舒缓医疗从理念演进到临床实践后,有关终末期患者的尊严问题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议题之一。一系列事关生死的棘手问题也被提出来,具体包括:是否应该对一个晚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插管?何时撤除对终末期患者的生命维持装置?是否应该放弃对一个不太可能醒来的植物人的医疗支持?
对这些医疗决策难题的解答均绕不开“什么是好死”这么一个似乎再通俗不过的常识性问题了。从日常生活体验的角度看,关于“好死”的简洁答复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不过,在严肃的学术语境中,把“病得晚,死得快”近似等同于“好死”的看法并不严谨,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刻系统的研究和阐述。翟晓梅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死亡的尊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系统地从尊严视角直面死亡话题。山东大学王云岭副教授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了专著《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将“死亡尊严”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这本论著将讨论焦点集中在“尊严死亡”这一现代科技伦理议题上。从医学人文的角度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似乎已经自具主体性,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向前,而把死亡的节点置于技术体系的掌控之下,把什么是生命,死亡应该在何时到来,医学技术到底是在拯救苦难还是陷人于灾难这类议题甩给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面前仍然处于懵懂状态的现代人。该书从学理上探讨了现代医学情境下尊严死亡议题的凸显,分析了尊严死亡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在医学科技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构建了一个虽不庞大但却相对完整和自治的尊严死亡理论体系,并尝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论证。对于尊严死亡理论的论证,作者不遗余力。
书中提出的一些观念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作者提出“尊严的本质是标志主体身份属性的社会关系样式”,并借用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的“生活的主体”(the subject of life)概念分析了人产生尊严需求的深刻心理原因。作者分析了“尊严感”这个概念,认为“尊严感是指主体对其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应得待遇与实得待遇之间差距的感知”,由此分析了尊严感作为主体对尊严的主观体验与尊严的意义作为他人对主体的客观社会评价之间的区别。为了分析尊严对于已死之人的意义,作者还引入了“反思性自我意识”这一概念,说明人们不仅关照人的物质性自我,也会通过自我对“符号自我”的投射及其反作用对“符号自我”产生影响,从而关照到其尊严状况。由此,人的反思性自我意识不仅关注当下的生活,还会对未来的生活乃至死后的境遇做出规划。
对于尊严死亡,作者的理解不囿于已有解释,而是从历史出发,对其做了深刻的哲学论证,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如翟晓梅教授所论述的尊严死亡实际上就是安乐死,由罗点点女士等人创立的“选择与尊严”网站所说的“尊严死亡”则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推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本人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这两种理解一个把尊严死亡等同于安乐死,一个把尊严死亡等同于自然死亡,都有过于狭隘之嫌。而作者认为尊严死亡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态度,如苏格拉底为了真理而死、中国儒家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都属于尊严死亡。只是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尊严死亡才有了本书所讨论那种特殊含义,即使如此,尊严死亡的内涵也是比较宽泛的,不应仅仅限于“安乐死”或者“自然死亡”的范畴,而应该是一个人在生命末期和死亡过程中所受到的自己与他人的尊敬与重视。
由此,安宁疗护、安乐死、医助自杀、放弃治疗、自然死亡甚至自杀等概念就都可以被纳入尊严死亡这一哲学范畴进行细致分析。显然,作者的理论讨论在逻辑上是比较周延的,在体系上也是比较完备的。作者为了将尊严这一概念论证得更为扎实,甚至专辟一章,不吝笔墨地探讨了尊严概念在人类文化中的发展历史。
然而,优点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就是缺陷。正是因为这本书过于注重理论论证的完备,却忽略了真实的医疗情境中真正经常面对尊严死亡这一问题的人群主要是那些并不具备或极少具备哲学功底,而且也不太容易对哲学理论感兴趣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社工、终末期患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和亲友。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更关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及死亡过程的细节问题。例如患者常常会有哪些生理需要和心理诉求?如何抚慰患者在临终过程中的恐惧、悲伤或者抑郁情绪?社工在这一过程中能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哪些人文方面的关怀?医生、护士应该如何回应来自患者的非医疗需求?该怎样与患者家属谈论患者即将到来的死亡?
显然,《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在这些议题方面缺乏关照,抑或本书还没有深入到临床情境的深处从细节层面讨论涉及尊严死亡的各种议题。虽然,作者使用了四个经典的国内外尊严死亡案例以示本书不仅关注理论,也关注现实情境,但仅仅通过这样四个案例来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总有缺乏实操性的感觉,而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也似乎没能从书中找到通向尊严死亡的具体路径。
尽管如此,作为一位学院派思想者,在尊严死亡议题方面探讨的先行者,作者关注尊严死亡理论层面研究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本著作弥补了我国学界对于尊严死亡议题探讨的不足,为以后的学术讨论奠定了基础,也在理论层面为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临终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死亡理念。
DeathwithDignity:ConceptofDeathNecessarytoBeAcceptedinModernSociety:CommentonModernMedicineandDeathwithDignitybyWANGYunling
ZHANGXinqing
(SchoolofHumanities,Beij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730,China,E-mail:zxqclx@qq.com)
R-052
A
1001-8565(2017)12-1573-02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12.30
2017-10-07〕
〔修回日期2017-11-26〕
〔编 辑 李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