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17-01-19杨秀芹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

杨秀芹

摘 要: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现传统高等教育从以育人功能为主向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举的角色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高校人才输出的水平。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的揭示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局限性的深入剖析,探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如下: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管理体制;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园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91-03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根据这一纲要的指导思想,不难看出,政府层面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以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斯坦福大学积极鼓励师生创业和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创造了现如今“硅谷”的经济奇迹。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产学研合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要素,如何培养与社会、企业接轨的高科技人才成为我国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经济的转型和科技的创新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将高校人才培养融入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此,本研究将着重探究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创新培养的路径。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述

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06年由美国工程师赫尔曼·施耐德提出的,他指出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之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如著名的英国“三明治”教学法以及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尽管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在20世纪已经提出并实践,但是初期的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如生产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低下等,这些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学研结合的程度逐渐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因此,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传统高校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高校育人功能,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播。产学研合作教育则要求学生在传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以及企业实践中来,以便能真正学以致用,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指出要积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其共同特质是创新和引领,即在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引领世界进步。但是纵观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制约创新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依旧是以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虽然产学研合作被许多高校提出,并给予重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远远没有做到。理论学时设置过多,综合素质教育等文科类课时与实践课时较少,课程体系比较单一。如一些工科类学校过多强调专业理论学习,削减和压缩一些综合素质教育类课程,实践学时设置过少或被占用。有些学校虽然实践学时不少,但却形同虚设;有些则转化为学生课下学习,过程不设监督,结束时只要写一篇实践报告即可。无论是理论学时过多,还是实践学时被占用被削减被变相剥夺,无疑都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空间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的缺乏和毕业实习工作的疏忽

人类的创新性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配合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但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一方面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大学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另一所高校,实践能力在高校学习期间没有得到锻炼,有些教师经过数年的理论教学之后,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更不注重深入实践检验,以至于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脱轨,在教学中很难融入实践,对于实践教学驾驭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少,而有些已开展的实践教学因缺少足够的重视,收效不大。例如:很多高校培养方案中写到加入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基地,与公司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在实际实施中,虽然会有所体现,但并未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只是走过场,对实习课程和学分要求过低。而在学生校外实习阶段,一些公司类型和职位不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有些学生中断实习,未能使毕业实习发挥作用;有些学生选择实习但实质并未实习,只是写个证明盖个章,而校方并未适时跟踪观察和引导,只要符合程序,符合制度要求即可,从而使学生实习工作未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与此相对应,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所需人才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高校输出的毕业生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使产学研合作得已顺利进行,使其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这就造成了培养和输出二者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学生实习平台薄弱

高校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政府和学校层面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实习生的对接平台,但由于在校生校内实践机会不多,即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也很难在企业实习中得心应手,有些学生更是展现出无从下手的状况。加之,企业以盈利和效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很多企业对实习生的认可度不高,并不愿意提供好的实习岗位供学生去实践,也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认真培养他们,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应付和排斥心理。而高校方面为了让学生获得实习机会,不得不放低姿态,大多数靠个人关系才能为学生找到实习接收单位,对于岗位数量的要求胜过质量,表现出有心无力的一面。学生、企业、高校的这些问题,使实习平台并未形成有效稳定的机制,使得学生实习收获甚微,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管理体制

产学研是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联动合作机制,多方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要注重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高校方面要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学生和学校本身的重要性,真正让学生融入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中来,不简单以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评判依据。要建立多方位的考核机制,学生个人要重视实践环节,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和实习工作,认识到实践学习对自己今后就业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补齐动手能力的短板。其次,作为企业,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平台,认真指导。再次,科研院所要主动吸纳一些高校学生的实践工作和科研项目成果,做好及时向企业输出科技成果的工作。最后,政府应积极配合高校与企业的相关诉求,做好桥梁搭建工作。

除了以上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之外,还要设立专门的产学研教育管理机构。一方面,统筹管理合作单位、高校、学生三方的职责分工、利益分配以及协作机制等,引导三方有序开展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和企业信息的搜集,反馈给高校及学生,加强其相互间的沟通。另外,也要建立科学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意对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并设立相应的产学研教育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

(二)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学生的课程学时设置要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划分,如对于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要偏高,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以留足实践教学的空间。另外,对课程种类的设置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互补的原则,例如,理工科学生要开设或选修一些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以及文、史、哲相关课程,文科类专业开设和选修一些数、理、化、逻辑学等课程。人才培养计划要涵盖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等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明确实践和实习时间段以及实践具体内容。除此之外,人才培养体系还要注意随着企业用人实际的变化做相应调整与改动。

(三)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园与高校学生的互动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通过吸纳大学和社会的优秀资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高新技术孵化、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以及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平台与机构。科技园自成立以来,在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一项长期规划,大学科技园这一战略对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大学科技园应努力尝试面向市场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促进其改进和优化:一是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大学科技园面向社会吸纳有高技术的企业入园;二是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引进高校科研项目入园,增大项目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吸纳高校学生入园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机会的同时,也能促进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校教师长期以来的定位是以知识和学术水平为聘请主要依据的,随着对高校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学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教师进企业接受培训或挂职锻炼。而相比于传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投入和精力要求更高,所以对于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可和奖励。

联合培养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加强对外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寻找企业导师,即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具有职业素养高、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等特点,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相关问题,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鼓励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优秀人才进高校研修培训,加强人才交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人员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创新能力和实践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互利共赢的学习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四、小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功能逐渐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分析我国高校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较之前虽有所改变,但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并未能完全深入融合到产学研合作平台中来。若使产学研合作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必须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不断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和利用好高校科技园带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作用,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体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多方联动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为高校注入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2006-02-09]http://www.most.gov.cn/mostinfo/

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http://www.gov.cn/xinwen/

2015-11/05/content_5005301.htm.

[3]尤祖名,迟强,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8-111.

[4]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9.

[5]代金平.产学研视域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3):130-131.

[6]王勉.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校人才培养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3-108.

[7]李伟明,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8):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创新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