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力行学习文化 构建小学语文生长课堂
2017-01-19冯喜伟
冯喜伟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功利性的、被动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文化,教师主导作用过于明显,学生没有得到发展,课堂看不到生长。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建构自主、实践、创新的新型学习文化将是语文教师必须守望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前后两次课堂教学对比,详解基于力行学习文化的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力行学习文化 小学语文 生长课堂
一、初探: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江阴市小学语文全员课型大比武,此次大比武主题为“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
切合赛课主题,结合自身特点,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理由有三:
1.这是一篇小说,这种体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多见,有利于创新;
2.这篇课文笔触优美,人物刻画细腻,细节描写精彩,有助于写作;
3.课文通过三个人物、三个情节传递了一个爱的主题,有益于体悟。
经过备课,我初步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试教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达人物品质的写法;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并对生活充满信心,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给予无私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中几个互相关爱的故事。
2.质疑: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三个人如何形成一条“爱之链”?这是一条怎样的“爱之链”?
(二)精读课文
重点探讨第一环节——乔依关爱老妇人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乔依关爱老妇人的句子。
2.指名回答,并适时出示相关句子,练习朗读,明白道理。
简略探讨第二环节——老妇人关爱女店主
1.自由读课文,老妇人为什么会觉得女店主需要关爱?老妇人又是怎样关爱女店主的?
2.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女店主得到关爱后会怎样想?
简略探讨第三环节——女店主关爱乔依。
1.从女店主对乔伊的关爱中,你读懂了什么?
2.故事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三)感情升华
1.小结:三个人恰巧形成一个“爱之链”,只有人人奉献,才能形成这长长的爱之链。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我们见到或者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景。
(四)当堂练笔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提示:1.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3.升华“爱”的主题。
然而,看似比较完备的教学设计,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第一次试教的结果显然是不令人满意的,主要问题有:
1.读和写完全分离。读仅仅是读,没有为写提供帮助;写也是走过场,看不出提高;
2.小说的文体特色没有体现,和记叙文的教法区别不大;
3.重文本的人文性,忽视言语实践,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二、重构:学生本位的生长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检验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而我的课堂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凸显的大多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课堂上缺少力行学习文化。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应该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融入课堂,勇于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反思,我推翻了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转变方向,大胆舍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随后,进行了再次尝试: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两处环境描写,体会小说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作用;
2.研读课文两处环境描写,一步步学习写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等写作手法;
3.运用写作手法尝试环境描写,从选好意象到写好一句、写好一段,逐步螺旋递进上升;
4.培养关注小说及小说以外各种文学体裁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环境描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提炼写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等环境描写的写作手法;
2.尝试运用写作手法从选好意象到写好一句,再到写好一段,逐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爱的画面,揭示学习任务
1.回忆围绕“爱”这个主题,作者描绘的三个爱的画面。
2.关注完人物和情节,这节课我们专门来关注小说的环境,学写环境描写。
(二)初读环境一,学习“选好意象”
1.初读环境一:第一小节。
(1)圈画景物,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描写这样一个环境?
(2)师给出意象概念:这里的景物不单单是景物,它们仿佛会开口说话,表达着乔伊的心情,我们把像破汽车、寒风、雪花、黄昏、破公路这些带有人物情感的景物叫作意象。
(3)比较体会“选好意象”。
(4)小结:正因为描写人物的心情不同,所以选用的意象也不同。所以写好环境描写的第一步是选好意象。
(三)细读环境一,学习“巧妙叠加”
1.再读环境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连写几个?写一个不够吗?
小结:要把人物衬托得更具体形象,我们可以把选好的意象进行叠加,写好环境描写的第二步是巧妙叠加。
2.阅读《理想的风筝》片段进行运用。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蓝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
(1)圈出文中意象。猜一猜:这些意象衬托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2)试着叠加一个意象,进行交流,评价。
(3)与原文比一比,体会妙处。
(四)研读环境二,学写“合理分布”
1.研读环境二:[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你读懂了什么?
2.刚才说到意象要叠加,现在为什么不像开头那样,多写几个?(合理分布)
3.不重要那能去掉吗?
4.小结环境描写作用:既可以衬托人物,又可以推动情节,还可以深化主题。
(五)补白环境三,尝试环境描写
1.提出高级训练任务:根据人物心情写一段环境描写。刚好,文章结尾处没有写环境描写,我们帮他补一段。
2.根据要求,进行习作。
3.习作交流,评价。
(六)布置拓展任务,赏析环境描写
1.关注必读书目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用法。
2.赏析各种文学体裁作品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体会意象之美。
再次尝试的效果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目标明确,扎扎实实得以达成目标,学生的学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再加上老师有效的课堂调控,得当的方法指导,适时的评价激励,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本堂课上全面提高。
三、剖析:基于力行学习文化,构建语文生长课堂
1.以生为本,倡导自主探究
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力行学习文化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爱之链》一课的教学,以我第一次试教为例,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体会小说情节的巧妙,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的道理;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聚焦故事结尾,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续写故事……这样教,学生也能感悟到小说这种体裁的独特之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明显,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学习课文,属于被动的、接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在学习中,让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热情与勇气,彰显生命的力量。
于是,在学完人物和情节之后,围绕“环境”我重新建构了本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赏析环境描写,到学写环境描写;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紧扣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以生为本,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良性循环。
2.重视表述,强调思考体验
表述、记述是学习的重要方面,目的是把学习的素材、内容、思考、体验,通过和他人的交流,获得情感的认同和经验的共享,求得他人的帮助,获得他人的肯定,使学习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
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目标,给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以《爱之链》课后习题要求以“清晨,乔伊醒来……”为开头续写故事为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环境描写的三种写法——选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接下来我们要来学着运用。刚好,文章结尾处没有写环境描写,我们来帮他补一段。
师:想一想:清晨,乔伊醒来时心情会是怎样?
生通过朗读回答:充满希望。
师:根据充满希望的心情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意象来写?
结合学生回答,整理:屋内可以写妻子的留言、燃得很旺的火炉等,屋外可以写清晨的曙光、温暖的太阳、鸣叫的小鸟、雪后的美景、堆雪人的孩童、银装素裹的汽车等。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运用学过的方法以“清晨,乔伊醒来……”为开头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
学生试着写作,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交流。
生1: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评价:这个同学巧妙叠加了妻子的纸条、美丽的雪景、堆雪人的小朋友、温暖的太阳等意象,衬托出了人物充满希望的心情。
生2: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
师评价:这个同学不仅巧妙叠加了多个意象衬托人物心情,更妙的是,通过描写把本来代表不好的破汽车也写活了,这叫境由心生,是环境描写更高明的方法。
……
同样的课后练习,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造,根据故事情节构思续写内容,学生是被动地、无抓手地进行练笔。我们重视学生的记述表达,重新建构后的课堂,学生积极思考,乐意动笔,体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刚刚学习的环境描写方法,也能得到运用。对于这样的练笔训练,学生有方法、有目标、无压力,积极性高,写作效果也是一般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丁谷怡,孙双金.重建课堂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4]周卫,刘建宾.打造文化课堂——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