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光与茶香里的章朗

2017-01-19雷虎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布朗族竹筒竹篮

文 / 雷虎 编辑 / 吴冠宇

佛光与茶香里的章朗

文 / 雷虎 编辑 / 吴冠宇

① 围坐在一起享用午餐的布朗人 摄影/雷虎

每个从大殿诵完经的信徒出来后,都从竹篮中拿出一份用芭蕉叶包好的食物放在佛塔前,芭蕉叶包裹的是“给佛爷带的早饭”。把早饭给佛爷供上后,他们才开始聚集到一起,享用自己的早餐。在寺庙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才纷纷离开,去尘世间处理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遇见章朗,纯属意外。那是在巴达山寻访野生古茶王返回勐海县城的过程中,在经过一片浩瀚的茶山后,一个村庄出现在云与山之彼端——章朗,就以这种惊艳的方式出现了。我们临时决定在这山顶上的布朗族村庄借宿。一夜之后,章朗茶山古村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傍晚时进入章朗村,古村就给我们呈现出最美的剪影:身着布朗民族服装的老妪正赶着一群黄牛经过村口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同行的摄影师被这场景震撼了,连忙招呼司机停车。但当摄影师找好机位时,牛群已经消失在小路的尽头,空余高山的晚风吹动古树枝桠,树叶声响中却还残留着牛脖子上叮铃的铃铛声。

章朗村地处布朗山顶,正值夕阳西下,章朗村迎来了最美的火烧云,也迎回了劳作一天的的布朗人。他们或赶着牛羊从山坡上放完牧,或背着竹篓满载着鲜叶从山顶茶园采茶而归,或扛着锄头从山脚下的旱地锄草回来……只听见相机快门一阵声响,一幅幅《茶村晚归图》被永久定格。

用过晚餐之后,我和陈强被安排在村主任岩胆家木屋二楼的“阳光房”里,这儿是主人家茶叶“晒青”的地方。在这“晒青阳光房”里,睁开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满屋子都是布朗山古树茶的气息。最近一直困扰我的失眠症就被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征服了。

② 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俄村佛塔 摄影/许永杰

晨钟唤醒俗与神

睡得正香,依稀听到有钟声响起。跟随着钟声,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楼下响起了猪叫声,屋外依稀传来对话声……甚至,在远处的某个地方传来了悠长的诵经声——难道,这村里有寺庙?我听到的那钟声难道就是佛家“晨钟暮鼓”中的晨钟?

我也循着钟声起床。时值九月,地处西双版纳,但是在千米海拔之上的章朗村早晨微冷。我起床时情不自禁地打了几个哆嗦,因而在经过堂屋看到火塘里木头上燃起的火苗时,就下意识地凑了上去。从火塘中吸取足够能量后,我也踩着木楼梯下楼。这时,钟声已经停止,但是整个村庄却被钟声唤醒。

两位身着长裙的中年妇女提着竹篮从我旁边经过,见到我,微笑着点点头后继续前行。她们经过小广场中间的祭台时,跪下作揖行礼后,又起身继续前进。前方的村道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像她们这样拎着竹篮的村民。

“难道要拎着篮子去买早点?但这也太早了吧?”我决定跟随她们,去村里的早市瞧瞧。行约过百米远后,发觉有点不对劲儿了——她们并不是朝村中央走,而是走到村口,走上了一条狭长的台阶。悠长的诵经声,就如瀑布一般从台阶上倾倒下来。台阶上同时有七八个拎竹篮者踩着台阶逆着诵经声而上,就如同一条条逆流而上的鱼。

看到这场景,我也不由自主地迎着诵经声向台阶走去。脚刚欲跨上台阶,却发现台阶上摆满了鞋,原来台阶的尽头便是村里的佛寺。布朗人信奉的是南传佛教,在他们心中,寺庙是最圣洁的地方。因而,每个进入寺庙的人,都应该脱鞋赤足前行不使寺庙染尘埃。

进寺庙的台阶约有百级,台阶的尽头便是寺庙的山门。进入寺门后,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寺庙的看法:里面坐满了人,他们有男有女,或老或少,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殿外的空地上找个地方围地一圈,席地一坐,把手里竹篮上的毛巾掀开:辣椒面、萝卜条、稀饭、玉米棒、方便面摆了一地,然后大家有说有笑就开吃了——一方面视寺庙为圣洁的,脱鞋方可进;一方面却把寺庙当做早点摊兼社交圈,这布朗人也太有意思了吧。

跨进大殿后,发现大殿里已经有三四十号人跪倒在大佛面前。大佛之下坐着白衣的僧人主持仪式。参加仪式的信徒动作并不是整齐划一,不断有人从正门进,又不断有人从侧门出。从正门进来者,他们从自己的竹篮里拿出一根蜡烛,在大佛前点燃后,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诵经。诵完经后,拎起竹篮从侧门出殿。

侧门外别有洞天,有一方约十米来高的傣式佛塔。每个从大殿诵完经的信徒出来后,都从竹篮中拿出一份用芭蕉叶包好的食物放在佛塔前,芭蕉叶包裹的是“给佛爷带的早饭”。把早饭给佛爷供上后,他们才开始聚集到一起,享用自己的早餐。

看到我没带吃的,每位见到我的村民,包括白衣僧侣都招呼我坐下一起用餐。我坐在僧侣旁边,边吃他递过来的点心,边听他讲章朗村的历史:

章朗村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的村庄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章朗是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村庄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兰卡取经。有一位名为玛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驼着经书从斯里兰卡出发,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时,大象被冻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为村命名,又在村子里专门建立了另一座寺庙——白象寺,以感谢大象驼经之功。

在寺庙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这才纷纷离开,去尘世间处理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古树茶上“凌波微步”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他们自称“布朗”,汉称“蒲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章朗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村里建了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章朗村有“六宝”: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而这六宝,尤其是与茶有关的习俗,保存得尤为完好。

当我们从佛寺出来时,正碰到村主任岩胆和夫子背着竹篓出村。他们正要赴村外古茶园采茶。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亩古茶园,就连岩胆也说不清这些古茶是先辈们何时所栽。

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既已种茶,作为勐海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布朗人血脉里世代都流淌着浓郁的“茶基因”。因而,有可能章朗村外的这片古茶园,来源于布朗族不同年代的先辈们。

出村了,岩胆指着路边那座长满参天大树的山头说:“诺,这便是古茶园了!”正当我们顺着岩胆指的方向寻找古茶树而不得快要怀疑自己视力出问题时,岩胆手指方向的树桠上出现了一个红色的身影——那是岩夫人。她背着竹筐,脚夹人字拖,双手抱着一棵大树就从地上一步步“走”上树干,最终站在了离地面约两米高的树桠上。岩夫人站在古树茶上,红衣飘飘就如施展“凌波微步”的侠女,双手就如同弹钢琴一般在树冠上飞舞,每“弹”一次树冠,手中就多了一把嫩叶。才两分钟的工夫,嫩叶已经在竹筐里覆盖了薄薄的一层。

十来分钟后,勤劳的布朗姑娘才停下指尖的舞蹈,摘了一片树叶放进嘴里轻咬:“嗯,好甜啊!”她在树叶上咬了一个缺口后,把它递给走到跟前来的岩胆手上。

原来,岩夫人爬的大树便是古茶树,她采摘、品尝的树叶便是普洱茶。

章朗古茶园是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最上方的是高大的乔木,乔木下面才是古树茶的乐土,而古树茶下面则是布朗人家各种牲畜的“秘密花园”。

围炉煮茶品茶是布朗人的传统 摄影/雷虎

围炉青竹煮茶香

采茶归来,已经接近中午。岩胆特地从茶园边的竹林里砍了一根竹子回家。因为按布朗人的礼仪,有客人到家,应该敬上布朗人独有的竹筒茶才对。昨天因为我们到得太晚,没有准备,今天无论如何得补偿了才行。

终于开始做竹筒茶了,岩胆夫妇二人开始“夫唱妇随”起来了:岩胆拿起朴刀把竹子砍成几段,选取了最粗大的一截齐竹节砍断,取下两截三十公分长的竹筒,用清水洗净后,拎着竹筒走进火塘。火塘边,岩夫人正在火炉上架起一只蒸锅,把簸箕里制好的茶叶倒入蒸锅里。看岩胆走进来,岩夫人便把蒸锅从火炉上取下,从丈夫手里接过竹筒,把锅里蒸过的茶叶往竹筒里塞,一边塞一边用木棍往竹筒里边把茶捅紧,还一边解释:“这只竹筒里做的是布朗族特有的茶饮——酸茶。”

所谓酸茶,就是每年的7至10月,采摘茶树长出的粗大叶片,将其蒸熟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干燥处10天左右,让它自然发酵,然后将这原料装入竹筒内,把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用笋叶封死竹筒口,最后把酸茶竹筒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个把月过后,酸茶就“修炼成功”了。

酸茶主要是布朗人上山下地劳作时吃的茶点。在外劳作时不方便生火,没办法冲泡茶水,但是布朗人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因而酸茶就诞生了。无需生火,更不必水泡,带一筒在身边,边干活边嚼可起到解渴提神的作用。

因为酸茶发酵需要10天,我们此次无缘品尝,所以岩胆夫妻特地给我们做起了“竹筒煮茶”:只见岩夫人在竹筒中放进一把茶叶后,立刻往竹筒中倒满山泉水,然后把竹筒放进篝火之中,夫妇俩人就开始往火塘里添柴火。当篝火雄起,把原本昏暗的布朗木屋映得火红时,竹筒中的茶就开始泛起一层泡沫。这时岩胆拿起竹筷轻轻把泛起的泡沫刮去后,把筷子插入竹筒慢慢搅动。

竹筒中的茶水继续升温,竹筒的表皮在篝火的炙烤下慢慢由青变黄最后碳化时,茶水的香气就充斥了整个木屋。这时,岩夫人用湿毛巾包裹着竹筒端起,绕着围炉的男女老少走一圈,竹筒倾斜,每个人的杯子中就斟满了金黄色的茶汤。

勐海县布朗山乡新南东村 摄影/许永杰

端起轻尝,入口极苦,还有少许烟火味。但很快就回甘生津,烟火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竹子清香。

“旧时,每个饮竹筒茶的人,都是用的竹筒杯,那样就更地道了!但是现在嫌太麻烦了,就用玻璃杯取代了。用竹筒喝竹筒茶,那才是真正的‘布朗味’。”岩胆用湿毛巾包裹住竹筒往自己的玻璃杯中倒满后,把竹筒传递给我,让我自饮自斟。因为,男女围炉,竹筒传递,自饮自斟,才是布朗人真正的品茶方式。

很快,一筒竹筒茶在传了一圈后就饮完了,于是继续煮,继续传,时光在煮茶传茶饮茶中悄然流淌着。

岩胆说,其实布朗人喝茶有很多门道,像瓦罐煮茶、瓦片烤茶,那才是茶中臻味。但由于瓦罐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就没人用它煮茶了;瓦片烤茶,因为制作程序太复杂,没人愿意做了。

“我们章朗,是布朗族文化保存得最好的村寨,甚至还建有世界唯一的布朗族文化博物馆,但博物馆中记载的很多布朗人的习俗,在章朗也慢慢消失了。”岩胆带领我们参观完村里的布朗族文化博物馆后,把我们送到村口说下次来,一定会请我们喝瓦罐煮茶,吃瓦片烤茶。

在章朗人看来,自己的布朗味已经变淡,章朗茶的味道还没有完全挥发。但对于我们这些偶然闯入的外人来说,这个佛光与茶香包裹的村庄却足够让人生津回味。

猜你喜欢

布朗族竹筒竹篮
小竹篮里的秘密
彩色竹篮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椰奶饭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有老人
做竹筒小台灯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香喷喷的竹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