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万枚机心的杭州手表厂
2017-01-19来源都市快报吴轶凡品牌提供
来源 / 都市快报 记者 / 吴轶凡 图/品牌提供
年产100万枚机心的杭州手表厂
来源 / 都市快报 记者 / 吴轶凡 图/品牌提供
你还记得60块钱的“西湖”牌手表吗?自从上世纪末“西湖”牌手表淡出市场,“杭州手表厂”似乎就销声匿迹了。
他们再次高调出现在杭州人的视野里,是在不久前——他们发布了全新的7000型机心。
公司名字与时俱进了,不再叫“手表厂”,而是“杭州手表有限公司”。但业内人都知道,两者一脉相承。这是不折不扣的“杭州造”,你甚至从团队人员就能看出来——目前杭表的管理层,几乎是清一色的杭州“老男人”,都是和当年的杭州手表厂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彼此间操着地道杭州话,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一家普通的老表厂,转型变成国内举足轻重的机心制造商,有一半以上出口,德国品牌也在使用杭表的机心。
上世纪末“西湖”牌手表淡出市场
杭州年产百万枚机心
新发布的7000型机心,直径30毫米,每小时有28800的摆轮频率,动力储存有80个小时,这意味着即便在双休日不佩戴,也不上弦,你的表也不会停。杭表常务副总经理李小荣介绍说:“新机心除了宝石外,全部使用金属材质,今年7月以后开始量产投放市场,除了基础机心,未来还会加入日历、小秒针和能量(也就是动力储存)显示功能。”
“杭表”现在一年的机心产量是100万只左右。
杭州手表3系列机心3960款正反面
杭州手表7系列机心多功能款正反面
这款机心的研发,其实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机心,所以也储备了很多技术,现在拿出来用就行了。”杭表总工程师赵钢说,杭表现在一年的机心产量是100万只左右,有一半以上出口,主要到亚洲和拉美,而在欧洲,一些德国品牌也在使用杭表的机心。“当然本土企业也用我们的机心,比如飞亚达,2004年用了我们的陀飞轮机心,9年前开始批量采用我们的机心。”事实上,就在很多杭州人都渐渐淡忘“杭州手表厂”和他们的“西湖”牌手表时,这家企业已经是国内举足轻重的机心制造商。有时候订单太多,根本来不及做。
赵钢说,公司接下来也想调整战略,把机心数量减下来,质量提上去。比如普通机心,售价大概一两百元或者两三百元,而陀飞轮机心最便宜的也要1000多元,好的要四五千元,未来可以考虑更多功能性的中高端机心产品。
而用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陶小年的话说,杭表新发布的这款7000型机心,是一款在结构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机心,也是改善机械表产品供给结构,向中高端机心研发制造迈出的重要一步。
“老炮儿”的手表之路
1972年诞生的杭州手表厂曾经坐落在吴山广场旁边的四宜路。上世纪80年代,他们生产的“西湖”牌手表,标价60块钱,是这座城市里最紧俏的商品之一。
2000年,杭州手表厂变成了杭州手表有限公司,产品的重心也放在了机心上。
公司副总王奇回忆说:“当年全国32家表厂,几乎每个省一家,但现在还活着的没有几家了。”
目前的杭表在钟表内行和外行人中的知名度,算得上冰火两重天。外行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而内行人,讲到国产机心时会提及杭表。
在一些钟表论坛上,杭表曾经媲美ETA2824的6300机心,也为表迷们津津乐道。同时,杭表也是国内除了海鸥之外,能量产陀飞轮机心的制造商。赵刚透露,他们去年造了大概1500只陀飞轮机心。
有趣的是,在市场日益国际化的同时,杭表的管理团队却始终保持本土化,几位高管几乎全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厂的老兄弟。对外时,他们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或是“杭普话”,但私下里的工作语言,就是一口地道的杭州话。李小荣说,他们之间有个“暗号”,叫做“八角”,意思是刚进厂那会儿,每天的工资是八角钱。
“西湖”手表 一直在身边
尽管早已转型成以机心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但杭表并未完全放弃成表。
杭表的“老炮儿”们,几乎每人手上都会戴一块自产的手表。王奇曾经亮出手上的陀飞轮腕表给记者看——表盘上赫然标着“XiHu”字样。
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受到老师的关怀与呵护,教师也应该尽到“学校家长”的职责,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教师和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还能优化学生心理状态。激励教育的使用,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教师在对学生的激励中能感受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可以释放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西湖手表的商标,我们一直没放弃,也一直在零星生产,有时候是做测试,有时候是帮客户定制。”他说,由于产量很小且不固定,所以如今的西湖手表在市场上几乎看不见。“但大家显然对这个牌子还是很有感情,也很有兴趣。有一次我去国外参展,带了十块西湖表当展品,结果一块都没拿回来,现场就被同行'抢'光了!”
赵刚则解释说,和机心相比,以成表作为产品,需要更多的商业运作来支撑,不如做机心那么单纯。“我们以前也试过成表,但真的很难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为了测试和宣传新机心,杭表特意做了一小批成表——镂空的表盘上,雕刻着保 塔和断桥。虽然正面没有熟悉的“XiHu”字样,但表背还是刻上了“WEST LAKE”。
记者手记
工匠的执拗
从“杭州手表厂”到“杭州手表有限公司”,其实这家企业的简称一直没变,都叫“杭表”。它的确从杭州人的生活里消失了很久,以致很多人偶尔想起这名字,都以为它已经不存在——和很多当年如雷贯耳的老国企一样。其实“杭表”一直都在,只是进入21世纪之后,几乎就没有大规模制造过“西湖牌”手表。市场上看不见产品,新闻里看不见报道,大家就在猜测,这家企业是不是“死了”。然而,用一位杭州本地手表经销商的话来说,杭表这些年不仅过得很好,而且是“发寒发热的好”。它在大众眼中销声匿迹,但在业内声誉日隆,算得上老制造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杭州本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常会和IT沾边,但杭表似乎是个例外。这或许缘于行业特殊性——从瑞士人到日本人到中国人,制表业从来不乏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杭表重金打造的无尘车间)——但归根结底的问题,还是一个个比头发丝还细小的零件,你要如何做得更标准,如何装配得更精密。我们曾参观过欧洲很多著名腕表品牌的工厂,最震撼人心的不是先进的实验室和机床,而是制表师们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
其实就技术类型来说,钟表和发动机很像。它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但难点在于,你得把它做出来,考验的是你极致的工艺水平。
中国钟表商协会秘书长张华先生曾感叹:钟表是个很小的行业,但它又很“大”,因为透过这个行业,你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精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但凡传统制表业发达的民族,其工业制造水平,必然是世界顶尖的——德国、瑞士、日本甚至美国,均属此列。
从这个角度看,杭表倒是无意间承载起了一份重大的意义——不过杭表那帮“老男孩”似乎并没有想这么多,他们想的或许只有两件事:第一,我就是要把它做好;第二,我能赚钱养活自己。
工匠的执拗,加上浙江人灵活的商业头脑,也许剩下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