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功能、技术、形式一体的建筑规划以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为例
2017-01-19柴镇硕
柴镇硕
空间、功能、技术、形式一体的建筑规划以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为例
柴镇硕
Kong jian、gong neng、ji shu、xing shi yi ti de jian zhu gui hua
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发展着。城市生活的便捷以及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愿意生活在城市中。鉴于此,城市大型商城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以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为例演绎建筑的空间、功能、技术、形式为一体。
一、工程概况
重庆朝天门市场始建于1988年,地处都市核心区,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重庆市政府决定重新选址新建朝天门国际商贸城,立足大重庆、辐射中西部、成为中西部商品进出口集散地、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用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之大,建筑设计有相当的难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势在必行。
二、项目环境分析
1.区域功能结构及交通环境分析
总体功能定位为中西部商品进出口集散地、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以商品批发、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主体。主要功能区应包括市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商务配套区和预留发展区,共计2500亩,其中重点设计范围为2000亩,其余500亩作为预留和长远发展用地。
规划用地邻近重庆的茶园副中心,区位条件良好,通过即将开工的南山隧道、规划的东水门大桥至市中心老朝天门约15公里。用地东靠绕城高速公路及迎龙立交,南起茶涪路,北抵快速路三横线,东城大道按已规划要求进行控制。
2.人文环境分析
重庆,简称“渝”,与水中游的“鱼”同音。两江环抱的重庆,水是城市的灵魂,“鱼”则是“水”中最灵动的生命。同时,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耐人寻味的寓意,选择“鱼”作为形态构思,注重体现建筑特色和历史文脉、建筑外部形态与城市人文环境方面的内在关联。使其充满异国情调风貌,与大众的记忆自然吻合,保护和发扬商贸城独特的风土人情,提高环境质量,以促进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3.地域环境与时代精神
环境作为母体孕育着充满时代个性的作品,建筑设计应当以环境为母体,以地域文化为创作的源泉,结合时代的特征,寻求具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根据地方传统创作新型地域性建筑,重庆以“鱼”、“水”为特色,规划用地中有“鱼溪河”穿过,这也是“鱼”立意的另一个机缘。同时,规划用地为“迎龙镇”,基于对地脉的尊重,同时,“龙”象征着商业繁荣昌盛,以“龙”为立意,也是很符合对规划项目的长远预期。
三、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总体规划布局
规划用地位于市中心东部,市区车流主要沿茶园路、快速路三横线方向从西向东与本地块发生关系,与规划用地交汇,形成两个空间节点。绕城高速公路以及迎龙立交是朝天门国际商贸城重要的货运通道及出口。高速沿线应突出商贸城形象的连续性、整体性,在整体性中求得恢宏大气的氛围,项目占地地面积170万平方米,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一种新的市场发展形态——城市L—MBD,以综合商贸、大型物流、高新商务、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为五大主要功能的大型物流市场综合商业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为一轴三区五中心。主轴为市场之间的商业内街轴;三区:一为市场区块,二为商务配套及交通换乘中心区;三为预留发展仓储物流区块。在用地中间、南侧以及市场内街中设置了两主三副的五个开敞空间节点;功能分析:本项目主要功能区包括南部市场交易区、中部换乘中心及精品SOHO配套区、和北部仓储物流区;公共设施:在基地南侧设有电瓶车、缆车换乘中心,中部设有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在用地西侧的南北向主干道上每隔600到800米设一个公交站点;交通分析:规划用地有3个客运交通进出口,主要依靠快速路三横线、东城大道、茶园路实现对外客运交通集散功能;有2个货运交通进出口,主要依靠快速路三横线、内部南北干道实现对外货运交通集散功能。用地范围内东、西侧各设置一条主干纵道和五条主干横道,承担地块主要的机动车交通。用地南侧的缆车、电瓶车换乘中心以及中部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使地块内几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灵活便捷,成为地块交通的两大枢纽。停车分为地面停车、屋顶停车、地下室停车,共计设有停车位21842辆;开敞空间与绿地系统:本项目绿化景观设计结合用地高差变化,及泄洪通道的水体景观,点线面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营造了一个移步换景的生态化、花园化市场;建筑高度、天际线分析:本项目结合城市设计,在规划用地形象入口处设置一栋200米超高层,作为地块内标志性建筑,也是城市空间节点的视觉中心。沿市场内部主轴空间节点处有100米高层,主要用于市场商业办公、商务配套酒店、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分期实施:规划用地分三期实施,一期为地块南侧市场区块区块,建筑面积合计175.2万平方米;二期为中部市场区块、精品SOHO商务配套区以及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建筑面积合计136.83万平方米;三期为预留发展地块,为仓储物流区,建筑面积合计43.5万平方米。整个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从事购物、演示、文化、娱乐等活动,既可以成为城市的购物中心,又可以成为社区的社交场所。商贸城在建筑形态、细部、色彩、尺度均延续着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开放式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舞台。
四、空间、功能、技术、形式为一体建筑创作
本方案从空间、功能、技术、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海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的建筑设计创作。
本方案建设主要为延续文脉及出于旅游和商业目的,其宗旨是“以人为本,注重历史,立足环境,求精求美,突出特色”,为城市生活增添新的生机。
本方案满足的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划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方案的可实施性以及对原始地形的尊重,是本案的一个重要特点。用地现状整体高差起伏较为复杂,最低与最高处相差达到20多米!其中,南面大部地势呈东高、西低态势。中部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态势。北部地势起伏则相对较小。通过对复杂地形的解读,本方案将场地整合为数个台地,建筑依台地而建,屋顶态势与原始地形走向一致,采用“前街后山”的传统处理手法,有效地解决了高差问题,也很好地保护了山地特点。同时利用地块内部高差,与垂直交通有机联系,打造人性化的地下步行系统,形成以商业、停车、步行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地下空间系统,同时,增加了开敞式地下商贸空间,减少了土方开挖量,大大提升了商业氛围。经过分析计算,土方能够做到大体综合平衡。
在本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以建筑的功能和空间体验为设计出发点,逐渐产生了设计概念——船、帆、港,结合MBD设计理念和重庆历史文化特征,最终完成了较为深入的设计方案。最南端的综合体以艺术飘带为设计原点,轻盈飘逸,办公楼和酒店以船、帆为主体,建筑体形灵活多变,仿佛像是从大江驶来的浩浩船队,共同承载着 “长江之路”的意象,同时也代表着重庆人面向大江、目视寰宇、心胸广阔、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五、结语
设计过程主要基于类型学的创作形式,通过体量的塑造、空间、技术、形式的处理、材料和色彩的运用等,创造富于地方色彩的建筑,满足现代需求,并延续重庆的地域文化特色,对重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及市场的多元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