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探究
2017-01-19尹健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按照《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属于普通高校在校生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因学科的时效性与政策性要求与“05方案”中规定的四门政治理论必修课不同,所以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式灵活,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教学条件各异导致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有效性落实存在差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水平不一。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涉及部门多、时政要点更新变化快等特点,能够集聚校内外教育教学力量及资源,形成形式规范、易于实施的教育教学模块,成为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模块化教学的领导基础: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在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涉及多方面,时时处处都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众多,其中学校管理层和教育教学部门的学科背景、思想认识、价值追求各异,导致各部门机构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一,这也突显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中党委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领导机制,相应工作机制的健全就有了有力的支持,能够协调各部门工作,较快理顺由宣传部门与思政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学工等部门直接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开展奠定坚实的主体责任基础。
二、模块化教学的资源基础:在“大思政”背景下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因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范围广,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学生工作都囊括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中[1]。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一直没有间断,学工、党团工作时刻渗透着时事教育。为节约教育资源,避免多头重复组织教学,可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从学校层面统筹出发,形成党委宣传部、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学生工作部和教务部门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责、边界清晰、分工明确,形成全校密切配合的综合运行机制。
三、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家讲座与团学工作的结合
尽管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要求,规定本科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但对于课程开设形式及课时分配等没有硬性规定,各高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施模式也各不相同。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实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当然也效果不一。并非面授是最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式,在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不同。整合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专家讲座与团学工作等多方面资源,形成能够汇聚各方面合力的“线上教学+线下讨论+专题报告+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块,可以综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探索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求达成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
(一)线上教学把握每学期教学要点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比较丰富,如“尔雅”“优学院”等网络课程在山东省的不少高校已推广应用。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汇聚学术理论界顶级师资,严格按照教育部在每学期初所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且依托党媒,信息更新及时,资料丰富、权威,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来说,是及时有效的资源支撑。尤其“山东专版”的网络课程还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山东特色。有的网络课程在授课的同时设置了与学生互动环节,有即时提问、辅导答疑、作业布置、线上考试等环节,在授课内容丰富、完善的同时也能够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超出了传统时空的限制,除网络教学之外,还可以依托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各学院的网站以及微博、微信、微视、人人网、QQ等新媒体公众平台,深入开展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以满足学生深度思考、交流讨论的需要。
(二)线下讨论增强教学针对性
线上教学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针对授课中能够普遍引起学生关注或产生疑惑的问题,以及省市各级组宣部门宣传要求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线下的专题讨论进一步澄清。如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专题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讨论,鲜活的生活实践往往能够引起青年学子的共鸣,心灵更容易被震撼,从而得到洗礼和升华。线下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也要求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认知应相互印证,课程话语体系与学生的语言习惯应能产生有效互动。线下课上的讨论就是沟通彼此的有效途径,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育人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这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在回答深层次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防止专题化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碎片化”[2]。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属性,还应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相信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就如同苏格拉底相信“善”就在每个人心中,通过前期线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线下课堂之上的辩论,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主导,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以求“助产”真理的诞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大学生群体关注的问题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多样,许多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密切联系。如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是大学生思考的社会兼职、就业、网购、消费、玩网络游戏等话题的理论背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任务与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的思考紧密相连等。只有通过对问题有意识的思考和对不同见解的讨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
(三)专题报告会突出理论重点
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或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做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能够及时、全面地解读时政热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在重要会议精神、当前经济形势、大国关系发展方向、国际热点问题以及世界经济调整变化等问题上帮助大学生了解身边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做出理论和背景分析,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必胜信心,树立其正确的政治意识,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问题相互碰撞的当下,通过专家的权威解读,挖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文化底蕴,为正确塑造学生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打好理论基础。
(四)实践教学夯实政治信念
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实践性较强,理论只有运用于实际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课程学习只是在校内开展,毕竟在教学空间上有局限性,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鲜活性体现不够充分。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移情功效,发挥团学活动能量,整合学工思政教育资源,抓住课外环节,及时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解读及国际国内形势的教育。如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安排形势与政策讲座、集体收看如《大国外交》等政论片、参观学校驻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等活动都能够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此外,依托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担当指导教师之责,实践成果也可作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成果的组成部分,以此夯实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基础,相应实践成果及时通过公众号等网媒发布,通过主题性话题推送,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及表达,每学期计入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档案,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收获和成长。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从可量化的“育人成果”和注重主观感受的“外在效应”[3]两方面进行,所谓教学相长,育人成果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外在效应则可以考量学生的喜爱程度、教学督导部门的满意率、以及同部门院校的交流推广和专家的认同度。所有评价的核心都是以学生是否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四、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各学期内容不同,成绩综合评定
专家报告会可以在每学期初至中期教学检查之间举办,不宜安排在期末时间段,原因有三:一是在学期初安排形势观与政策观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视程度,二是就专家报告会的学习思考与反馈需要时间,三是学生大多需要安排出更多时间为期末考试做准备,此时安排报告会会影响学习效果。
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建议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线上学习内容覆盖所有教学要点,开设线上学习课程应覆盖全部学生。第二学期的学生在校人数已基本确定,线上学习需要的教材征订就不会盲目。另外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实行学年考核制,线上学习考核成绩与线下讨论成绩结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一部分,可以较方便地计入学年成绩库,有利于提高该课程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实践教学模块重在锻炼学生参与及分析思考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团学工作结合,为避免与其他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可以与暑期社会实践与调查结合,这样既整合了团学活动资源,拓宽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视野,也拉近了思政课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知识与人才已成为“生产性资源”的今天[4],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空间拓展,为学生日后成为有所担当的社会中坚力量打好信仰基础。
为保证教学模块的顺利实施及教学质量的稳定,还需要有保障监督机制。如明确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专题讨论有统一的课前备课、课中、课后督导;明确授课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和落实专项经费,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的技能培训等等。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将学院学工部门、组织宣传部门、教学部门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5]等贯穿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内容清晰的教学模块,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及教学经费的浪费,还能够有力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运行过程的查漏补缺,逐渐形成领导明确、边界清晰、组织有序、过程流畅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1] 尹健.“大思政”视野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3):60.
[2] 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3):5.
[3] 韩光道.思政课学生主体实践性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226.
[4] 纪光欣.国外创新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7(5):135.
[5] 颜吾佴.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动真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