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X射线鉴别诊断与临床研究
2017-01-19胡俊侯新民方心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放射科江西鹰潭335000
胡俊 侯新民 方心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放射科 (江西 鹰潭 335000)
纵膈肿瘤X射线鉴别诊断与临床研究
胡俊 侯新民*方心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放射科 (江西 鹰潭 335000)
目的:采用X射线对原发性纵隔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65例纵隔肿瘤患者,采用X射线进行临床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纵隔肿瘤X射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其进行分析能够提升确诊率。结论:利用X射线对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若需进一步确定纵隔肿瘤类别,还需要采用CT或MRI进一步检查。
纵隔肿瘤 纵隔性肺癌 X射线 诊断鉴别
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相对较多,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压迫性,具体外在表现往往取决于肿瘤属性、部位以及大小,采用X射线进行检查,往往很难进行具体类别区分,若是通过对疾病发病部位的X射线图像进行统计分析,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65例纵隔肿瘤患者,男34例,女31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2.7±3.6)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气促、胸背隐痛、胸闷、端坐呼吸困难等。神经源性肿瘤11例,良性8例,恶性3例;畸胎类肿瘤7例,良性3例,恶性4例;甲状腺瘤3例;淋巴母细胞瘤3例;血管瘤2例;支气管囊肿2例;肺癌37例,中央型24例,周围型9例,隐匿型4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北京万东DR机进行X射线摄影。
2.结果
2.1 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中包括神经鞘瘤5例,节细胞性神经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前二者为良性肿瘤。所有肿瘤位置都在后上纵隔处,左侧5例,右侧6例,都是单侧肿瘤,形状为卵圆形和圆形,基本是实质性的包块,密度均匀,体积最小为2.3cm×4.1cm×1.0cm,最大为8.0cm×9.0cm×8.0cm。瘤体坏死后,液化密度会有所减低,观察到正位X射线片上,纵隔和肿瘤呈夹角为锐角,这是因为肿瘤从脊柱旁边的沟部长出,随后向前外方膨出。有部分病例存在着肋间隙增宽,胸椎压迫性骨质缺损。侧位照片表现为,肿瘤在胸椎部位重叠,由后至前膨出。
2.2 畸胎瘤类肿瘤
肿瘤位置在大血管部位以及前中纵隔近心基位置,都没有超过主动脉弓上缘,肿瘤恶变的患者瘤体相对较大,占据右侧胸腔位置,卵圆形。肿瘤左侧3例,右侧4例,都是单侧性肿瘤,纵隔和肿瘤呈钝角,密度略低于神经源性肿瘤,不够均匀。
2.3 甲状腺瘤
本次甲状腺瘤的影像表现为:肿瘤在上纵隔中央气管左右,形状为半圆形或是锥形,纵隔和肿瘤的夹角是钝角。肿瘤上边缘能够达到胸腔直到颈部位置,下边缘则在主动脉结上边缘位置。瘤体密度均匀较密,周围边界相对清晰,没有分叶,有些瘤体中有点片状的钙化影像,气管变窄。
2.4 淋巴母细胞瘤
本次研究中的淋巴母细胞瘤为双侧肿块,纵隔被增宽,边缘位置呈现梭形,分叶部位表现为波浪形状,密度相对较高,比较均匀,胸腔内部有积液。淋巴母细胞瘤在早期往往影像不明显,但是肿瘤增大后,纵隔加宽,淋巴结肿大非常冥想,诊断比较容易。
2.5 血管瘤
本次研究的血管瘤患者影像表现为海绵状,位置在右上部位,瘤体形状为卵圆形,肿瘤从一侧膨出,边缘部分相对清晰,有些微的波浪状,密度比较均匀,纵隔和肿瘤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血管瘤的独特特征为瘤体影像中有静脉石。
2.6 支气管囊肿
本研究的支气管囊肿患者X射线表现为卵圆形,后缘紧贴气管前壁位置,下缘部位尖细,与气管相连,密度淡薄,表现均匀,瘤体边缘光滑,没有分叶,囊内有气相和液相的平面。
2.7 肺癌
2.7.1 中央型肺癌胸正位片
本次研究中的中央型肺癌表现均为纵隔增宽,包括右上增宽11例,右下增宽8例,左上增宽5例。纵隔增宽部分靠近肺门上部或是下部的瘤体呈弧形膨出者20例,包括16例边缘光滑患者,4例边缘毛糙患者;分叶4例,波浪状16例。胸正位片的影像表现为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患侧膈肌升高以及胸腔积液等表现。
2.7.2 中央型肺癌胸部侧位片
本研究中的肺癌胸部侧位片患者影像表现为肺门增大,肺门区存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影像。右上叶病变的位置可以在气管周围看到双线影,增大的肺门和肿块部位相连;中叶部分病变肿块连接着狭带状影像;下叶病变位置后肋隔角区密度有所提升,与肿块或是增大肺门相连。由于中间支气管产生的中央型肺癌患者,其肺部双翼征相对较低。
2.7.3 纵隔胸膜下周围型肺癌
本组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于X射线正位片的表现是纵隔和肿块内缘紧贴,表现为融合或是黏连状态,外缘由毛刺表现,有些患者有浅分叶特征,纵隔和肿块呈锐角2例,钝角4例,平行3例;伴有并发症包括气管对侧移位3例,膈肌上移2例,胸水2例,阻塞性肺炎2例。侧位片的表现为纵隔和片状、团状影像重叠。
2.7.4 隐匿型肺癌
本次研究中的隐匿型肺癌患者影像表现为,右上纵隔增宽,边缘光滑,气管轻度左移。对其进行MRI增强检查,发现肺尖部为有局限原发癌灶。
3.讨论
本次研究所涉及病例数量不多,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病种和发病率之间的真实关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常规X射线检查发现,对于典型的纵隔肿瘤患者,对其进行正侧位片照相,就能进行诊断,该种方法简单费用少,若是诊断比较难,还可以进行切层诊断。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肺癌、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甲状腺瘤、肠源性肿瘤、淋巴母细胞瘤。不同类型的肿瘤因为其诱发原因和衍生过程不同而发生的部位也不一样,因此X射线诊断能够基本确定纵隔肿瘤类型。观察本次研究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影像,发现区分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大小或分叶并不能当作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标准,而要确定其肿瘤本身属性和浸润程度。
纵隔型肺癌的形成原因包括3种类型,原发性肺癌小,但是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而导致纵隔增宽[3];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肺部缩小,紧贴纵隔,进而导致纵隔增宽;纵隔胸膜的周围型肺癌表现有纵隔肿瘤,导致纵隔增宽[4]。对纵隔性肺癌患者进行胸部平片、正片诊断,能够观察到正位片表现类似纵隔肿瘤,所以得名[5]。本研究中发现,中央型纵隔肺癌的X射线表现基本为患者纵隔增宽、波浪状、气管移位、毛刺状、波浪状、肺门增大等等。这些表现说明X射线鉴别诊断对于中央型纵隔性肺癌能够准确诊断出来,临床中适合应用。另外,观察纵隔型肺癌的胸侧位片发现,不同部位的中央型纵隔型肺癌导致的肺不张都有征象,进行全面分析的价值比较高。但是,隐匿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影像缺乏这类特点,诊断比较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检查。
总之,采用X射线鉴别诊断纵隔肿瘤,能够起到一定的诊断作用,由于其费用低,操作简便,在临床中应用效果显著。
[1]苗开战.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分析[J/OL].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6,26(5):32-34.
[2]丁文.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5):579-580.
[3]杜玺生,宋爱英,蒲俊智.原发性肺癌CT与X线胸片表现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S4):37-38.
[4]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32-34.
[5]解松林,梁晓辉,季利军,等.纵隔型肺癌X线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1):48-50.
X-ray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Clinical Study of Mediastinal Tumors
HU JUN HOU Xin-min*FANG Xin-hu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184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ʼs Liberation Army(Jiangxi Yingtan 335000)
1006-6586(2017)19-0082-02
R734.5
A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