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
2017-01-19李宝申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麻醉科辽宁辽阳111000
李宝申 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麻醉科 (辽宁 辽阳 111000)
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
李宝申 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麻醉科 (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固定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以及新鲜气体流量的条件下进行干预,手术以后关闭挥发罐,对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装置,对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使用吸附器之后,患者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下降到MAC0.3所需时间,异氟醚下降到(3.3±0.5)min(p<0.05)。安氟醚下降到(3.5±0.5)min(p<0.05)。结论:采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能够有效的显著地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同时也可有效减少气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等情况。
回路内麻醉 气体吸附器 临床应用
吸入麻醉的恢复阶段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新鲜气体来对回路内以及病人体内的麻醉气体进行冲洗,更能有效地降低肺泡气体麻醉药的浓度,促使患者尽快的苏醒[1]。一方面会导致出现气源的浪费情况,一方面还可能会导致麻醉气体对手术室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低碳酸血症情况[2]。所以采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装置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这种问题,本研究基于此进行探析,结果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4月~2016年7月进行择期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为(34.5±12.4)岁。患者的体重为(57.5±10.3)kg。将所有患者按照谁的方法划分为Ⅰ、Ⅱ、Ⅲ、Ⅳ共4组,每组各有11例。Ⅰ组和Ⅱ组患者吸入异氟醚,Ⅰ组患者使用吸附器,Ⅱ组患者为对照组,Ⅲ组和Ⅳ组吸入安氟醚,Ⅲ组患者使用吸附器,Ⅳ组为对照组。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30min进行肌肉注射哌替啶,剂量为50mg,同时为患者给药异丙嗪,剂量为25mg。在麻醉诱导之下,选择咪唑安定0.03~0.04mg/kg,并为患者选择芬太尼2μg/kg进行给药,异丙酚选择2mg/kg,阿曲库安剂量为0.5~0.6mg/kg,给药3min以后,在直视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为患者选择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并为患者吸入相应的麻醉气体,调节患者的氧流量,使其达到2L/min,保证潮气量为10ml/kg,保证呼吸频率为12次/min,呼吸比为2:1。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Ⅰ组和Ⅱ组为异氟醚组,Ⅲ组和Ⅳ组为安氟醚组,患者手术当中分别采用异氟醚和安氟醚进行吸入维持麻醉,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3h。
1.3 监测情况
对本研究4组患者均选择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对患者的麻醉气体吸入浓度、呼气末浓度、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等进行监测。手术当中,保持患者的PETCO2为35~45mmHg,异氟醚的麻醉气体吸入浓度为(1.2%±0.1%),安氟醚的麻醉气体吸入浓度为(1.4%+0.1%),同时保证呼气末浓度为0.8%+0.1%,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为0.8~1.0。手术以后关闭挥发罐,Ⅰ组和Ⅲ组患者打开吸附装置,直到患者苏醒,Ⅱ组和Ⅳ组患者处于维持状态。对麻醉气体吸入浓度、呼气末浓度和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进行观察,对各组到达标准值所需的时间进行观察[3]。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结束以后,麻醉气体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的平均时间:Ⅰ组患者为(3.3±0.5)min,Ⅱ组患者为(20.0±0.3)min,Ⅲ组患者为(3.5±0.5)min,Ⅳ组患者为(25.0±0.1)min。从中可以看出,选择吸附器的Ⅰ组和Ⅲ组患者麻醉气体的析出时间明显比没有使用吸附器的2组患者的恢复速度更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回路吸附装置的Ⅰ组患者和Ⅲ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吸入麻醉药物需要在麻醉环路系统内到达一定的浓度,这样才能够经过肺部进行非压梯度送达到患者的血液当中,最终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出其麻醉的作用。其排出的过程恰恰相反,为有效的使患者更快的进行苏醒,传统的方法就是在麻醉苏醒阶段为患者使用大流量的新鲜的气体进行冲洗[4]。可以尽快的保证患者回路内以及病人肺泡内的麻醉气体浓度尽快地被稀释,但是这样会浪费较大的气体,可能导致冲洗出来的麻醉气体扩散到手术室内,导致手术室的环境产生污染。如果对冲洗方法和冲洗经验掌握不足,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过度通气,而最终产生低碳酸血症状况,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和身体健康。
本研究分析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装置系统对于患者的临床应用的价值,从结果来看,采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患者其总体的恢复速度更快,可以证明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剂的应用价值。对此进行分析,因为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主要是对于物理吸附原理进行利用,其可以有效地将回路内的麻醉气体尽量进行吸收,便于达到尽快降低回路麻醉气体浓度的效果,促进患者快速的苏醒[5]。由于这种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减少气体浪费情况,降低环境污染,也改善了患者低碳酸血症出现的危险。从本研究的实验可以看出,2个观察组患者采用此装置其恢复的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更小。而且在患者苏醒的过程当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并没有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也证明了此装置确有明显的效果。因为使用此装置能够节省患者苏醒冲洗的整个过程,所以它能减少麻醉师的操作的复杂性,使患者也不必承受冲洗带来的生理紊乱状态,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苏醒帮助患者平稳的度过苏醒阶段。
因为麻醉气体吸附剂的主要成分为活性炭,所以它能够对麻醉药物进行较强的吸附。将其应用在回路内,可有效改变患者氧流量,而且迅速的降低麻醉气体的浓度,促进患者的苏醒。而患者呼气末的麻醉药物的浓度主要取决于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为使用的吸附剂,这能够基本消除麻醉药物出现在吸收的情况。这种仪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全麻苏醒,麻醉机串联吸附剂后可增加系统的阻力,因此临床医生会充分对于该装置对患者本身气道压力产生的影响进行重视和分析,同时在无机械梗阻的情况之下分析患者气道压力情况,其主要和气道平滑肌的张力存在关联。本研究的实验可以证实,选择吸附器之后患者气道压力无明显的改变,通过临床的既往研究资料也可以证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能够有效减少麻醉苏醒期间,而且患者回路内的麻醉气体吸附没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能够有效的显著地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同时也可有效减少气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等情况。
[1] 杨立强.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20(6):542-543.
[2] 孙岩军, 赵钢, 李长杰, 等.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对低流量麻醉苏醒时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4(4):27-29.
[3] 许鹏程, 陈群, 顾卫东.麻醉气体吸附器效能测试的初步结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11(6):203-204.
[4] 陈蕾, 于布为.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11(12):57-59.
[5] 赵连臣.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4,11(2):246-248.
1006-6586(2017)04-0049-02
R614.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