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2017-01-19谷海妹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麻醉科辽宁沈阳110101
谷海妹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麻醉科 (辽宁 沈阳 110101)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谷海妹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麻醉科 (辽宁 沈阳 110101)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12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65例(超声引导组)和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组62例(解剖定位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解剖定位组麻醉效果Ⅰ级率(67.74%)显著低于超声引导组(93.85%),术后2hVAS评分(6.31±1.27)分、术后24hVAS评分(4.03±0.95)分、不良反应率(25.81%)显著高于超声引导组[术后2hVAS评分(3.22±1.09)分,术后24hVAS评分(4.03±0.95)分、25.81%],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不仅麻醉效果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建议推广。
锁骨骨折 神经阻滞 超声定位
内固定手术是目前治疗锁骨骨折最主要的方法,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是内固定手术顺利施行的有力保障。本文将本院锁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通过分析不同引导方式对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提高临床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建议,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本院骨外科在2014年5月~2016年9月间确诊锁骨骨折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入选、排除标准[1]:①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②美国麻醉医学会评级(ASA评级)Ⅰ级和(或)Ⅱ级;③精神正常,意识清楚;④符合手术治疗指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⑤排除合并颈部积血、手术区皮下积血等合并症者。实验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患者根据神经阻滞定位方法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定位下神经阻滞组65例(即超声引导组)、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组62例(即解剖定位组),超声引导组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年龄24~60岁,均数(43.95±4.17)岁,体重45~95kg,均数(52.91±4.87)kg;解剖定位组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23~59岁,均数(42.89±4.35)岁,体重46~94kg,均数(53.75±5.13)kg,两组间性别、体重、年龄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资料有均衡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患者在送入手术之后接受心电监护连接、静脉开放等常规处置后,去枕平卧位摆放,患者所有麻醉药物均为2%利多卡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148)10ml及1%罗哌卡因(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36)10ml。解剖定位组:患者将头转向健侧,手臂紧紧体旁,穿刺点为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顶点,消毒穿刺区,穿刺针以垂直方向刺入皮肤,在患者自述有异感出现或回抽未见血无、脊液时开始注入麻醉药品(15ml),注药10min后,确认无明显药物毒性反应后进行颈浅丛阻滞,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垂直刺入(穿透颈阔肌筋膜)且回抽未见血、脑脊液之后注入局麻药(5ml)。超声引导组:体位摆放、消毒方法、麻醉用药均与解剖定位组相同,但是在穿刺点定位时后,利用超声进行引导,以高频超声清晰显示肌间沟结构后,利用平面外成像技术制作引导线,沿着引导线进行穿刺,并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颈丛神经阻滞。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效果评价[2]:参照文献麻醉效果评价标准如下:Ⅰ级为神经阻滞起效范围理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处于安静、无痛状态;Ⅱ级为神经阻滞起效范围部分缺失,患者出现轻度应激反应和局部轻微疼痛,但生命体征平稳,并在接受辅助镇痛药后无明显痛感;Ⅲ级为阻滞麻醉效果欠佳,起效范围不完全,患者处于焦虑、局部明显疼痛中,应用辅助镇痛药后仍有痛感,且生命体征有明显波动;Ⅳ级为神经阻滞失败,焦虑、疼痛表现明显,需转为全身麻醉。
1.3.2 疼痛评分:术后2h、24h时,依照VAS疼痛评分标准[3]进行术后疼痛程度评价:疼痛评分0~10分,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在等刻度分布图表刻画,0分:无疼痛,1~2分:轻度疼痛,可忍受,不影响生活质量;3~4分:中度疼痛,可对生活质量造成轻度影响,且需止痛药辅助治疗;5~6分:重度疼痛,对生活质量造成重度影响,需麻醉止痛药治疗;7分以上为剧痛,即分数高提示疼痛重。
1.3.3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肿、Honer综合征、药物毒性反应和气胸。
1.4 统计学分析:SPSS.18.0软件分析组间数据,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秩和检验分析等级数据,x2检验分析计数数据,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间麻醉效果比较:解剖定位组麻醉效果评价结果:Ⅰ级42例,Ⅱ级15例,Ⅲ级5例,Ⅳ级0例,神经阻滞麻醉Ⅰ级率为67.74%,超声引导组麻醉效果评价结果:Ⅰ级61例,Ⅱ级4例,Ⅲ级0例,Ⅳ级0例,神经阻滞麻醉Ⅰ级率为93.85%,组间神经阻滞麻醉Ⅰ级率有统计学差异(x2=10.637,p<0.05)。
2.2 两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术后2h疼痛程度评价结果显示,解剖定位组VAS评分为(6.31±1.27)分,超声引导组VAS评分为(3.22±1.09)分,术后24h评价结果显示,解剖定位组VAS评分为(4.03±0.95)分,超声引导组VAS评分为(1.13±0.42)分,相同时间点超声引导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解剖定位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术后解剖定位组出现血肿3例,Honer综合征7例,药物毒性反应2例,气胸4例,不良反应率为25.81%,超声引导组出现血肿2例,Honer综合征0例,药物毒性反应3例,气胸0例,不良反应率为7.69%,组间不良反应有统计学差异(x2=9.852,p<0.05)。
3.讨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且由于锁骨临近心、肺、大血管等重要器官组织,手术难度较大,因此,锁骨骨折麻醉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受到广泛关注。神经阻滞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固定治疗麻醉方法,其具有起效快、神经阻滞效果确切等优点,准确定位、成功穿刺是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的关键。传统解剖定位法具有一定盲目性,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阻滞效果不完全、气胸等不良事件,其麻醉安全性并不理想。本实验中,超声引导组在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后疼痛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解剖定位组,考虑这可能与超声引导具有独特优势有关。超声作为临床常用影像技术,具有无辐射、重复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超声引导下穿刺可准确定位穿刺路线,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并且有效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心肺组织等造成误伤,因此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较为理想。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神经阻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
[1] 陆艳萍, 徐贤. 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34):44-45.
[2] 卜祥梅, 王波, 王耀岐.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 2015,55(3):103-104.
[3] 吴雪兰, 陈明光, 安政庄, 等. 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5(14):2674-2676.
1006-6586(2017)06-0050-02
R44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