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2017-01-19于淼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盘锦12401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21期
关键词:顶叶丘脑脑干

于淼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

于淼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患者基底、额叶、丘脑、脑干、顶叶等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同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小病灶(≤5mm)检出数量,并统计MRI和CT检查时间情况。结果:MRI共检出梗死灶110个,CT检出病灶75个。MRI扫描在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内囊、脑干病灶检出数量均多于CT。MRI小病灶检出率(57.27%)显著高于CT(24.00%),差异显著(P<0.05)。CT检查时间为(16.41±8.25)min,MRI为(24.25±5.27)min,差异显著(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更佳,不易遗漏病灶,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较CT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应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

腔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中老年男性为主要患病人群。CT与核磁共振是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辅助手段[1]。为进一步明确两者诊断价值,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T和MRI检查结果,比较MRI和CT检出病灶数量、病灶小病灶(≤5mm)检出和检查时间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均为首发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最大径线<15mm,已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癫痫患者、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者、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本组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48.53±17.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6h,平均(9.47±6.52)h,其中28例感觉障碍者、22例运动障碍、10例语言障碍者。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

CT检查采用GE-750 64排螺旋CT机,仰卧位,由颅顶到枕骨大孔逐一扫描,以M以OM线为基线连续扫描10~12层,由颅顶至枕骨大孔实施连续逐层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再以0.5 mm间距、0.625 mm层厚重建,经多层重组图像(MPR)观察病灶情况。

MRI检查采用GE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间距0.5 mm,层厚5.0 mm,体位及扫描基线同CT,采用联合头颈线圈常规平扫,扫描条件为T1加权像TR/TE=420/10ms,T2加权像TR/TE=3500/92ms,层厚5mm、间距2mm,扫描获得数据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重建观察病灶的弥散情况。

所有检查结果均有2名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共同阅片,并讨论得出最终满意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腔隙性脑梗死MRI诊断标准:同一部位平扫T1加权图像出现低信号灶,T2加权图像显示高信号灶;病灶长、宽、层厚均≤10mm;以T1加权图像为准[2]。腔隙性脑梗死CT诊断标准:平扫显示低密度病灶;病灶长、宽、层厚均≤10mm[3]。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患者基底、额叶、丘脑、脑干、顶叶等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同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小病灶(≤5mm)检出数量。并统计MRI和CT检查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灶检出数量比较

MRI共检出梗死灶110个,CT检出病灶75个。MRI扫描在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内囊、脑干病灶检出数量均多于CT,见表1。

2.2 小病灶检出情况

MRI共检出小病灶(≤5mm)63个,检出率为57.27%(63/110);CT共检出小病灶(≤5mm)18个,检出率为24.00%(18/75);MRI小病灶检出率(57.27%)显著高于CT(24.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检查时间

CT检查时间为(16.41±8.25)min,MRI为(24.25±5.27)min,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类特殊的脑血管疾病,梗死范围较小,急性期后可遗留直径2~15 mm的小腔,多呈囊性病灶、多发性,丘脑、额叶、脑干等部位较为多见。腔隙性脑梗死可导致缺血坏死局部神经传导受阻,随梗死病情加重,神经通路损害逐渐加重,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偏瘫或半身知觉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检查手段,CT和核磁共振两种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临床应用较多,可有效显示缺血性坏死,但是两者诊断价值存在一定争议性[4]。腔隙性脑梗死相关临床文献报道显示,MRI对该病诊断灵敏度、准确性较高,可有效检出基底、额叶、丘脑、脑干、顶叶等病灶,较CT病灶检出效果更佳[5]。本次研究也发现,MRI共检出梗死灶110个,CT检出病灶75个,且MRI扫描在额叶、顶叶、基底节、丘脑、内囊、脑干病灶检出数量均多于CT,可知MRI对患者梗死灶检出效果更佳,灵敏性更好,可减少漏诊的风险。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MRI小病灶检出率(57.27%)显著高于CT(24.00%),差异显著,P<0.05,可知MRI对腔隙性脑梗死小病灶检出率更高。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后脑组织水肿改变敏感度较高,组织分辨率较CT显著改善,其可清晰分辨出脑白质及脑灰质,故可以清晰的辨别微小病灶[6]。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CT检查时间为(16.41±8.25)min,MRI为(24.25±5.27)min,且事实上MRI检查费用更高,因而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或者将MRI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更佳,不易遗漏病灶,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较CT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应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

[1] 桑银保.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J].影像技术,2015,27(1):41-42.

[2] 高青.腔隙性脑梗死进行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J].医疗装备,2015,28(10):49-50.

[3] 弓建国.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42-43.

[4] 秦波,张兴云,王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3):1702-1703.

[5] 刘文洪,刘进才,肖文莲,等.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41-2242.

[6] 罗辉宇.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9):4112-4113.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YU Miao Panjin Central Hospital of Liaoning Province (Liaoning Panjin 124010)

1006-6586(2017)21-0039-02

R743.3

A

2017-04-28

于淼,中级职称,研究方向:CT及MRI诊断。

猜你喜欢

顶叶丘脑脑干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基于丘脑血供解剖学的丘脑出血新分型与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