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教育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剖析
——以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
2017-01-18徐颖颖程瑞峰
徐颖颖,程瑞峰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52)
人文关怀教育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剖析
——以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
徐颖颖,程瑞峰*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52)
高职;助产专业;人文关怀;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对产科医护质量、助产士数量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研究表明,分娩前、产时和分娩后开展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改善分娩体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降低分娩风险。但目前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人才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和服务的提升[1]。本课题组就我校近年来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助产专业人文关怀教育缺失的原因,寻求提高助产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至2014级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个专业均为我校高考志愿同批次专科录取。
1.2 方法
通过调查法、问卷法收集助产专业与护理专业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情况,将获得的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助产专业与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护理专业一样,主要推行三年制“2+1”模式。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的第九周至第三学年
的前30周进行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按照教学计划需要完成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科室的轮转。两个专业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36周)+第二学年上学期(18周)+第二学年下学期(8周)学习理论和技能知识,第二学年下学期(10周)+第三学年(30周)进行临床实习,第三学年(6周)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
2.2 助产专业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1~2)
表1 助产专业、护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情况
表2 助产专业、护理专业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课程的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助产专业和护理专业在课程模块的设置结构上一致,助产专业护理人文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的学时少于护理专业,专业课程模块的学时多于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学时两个专业基本一致。
表2显示,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上,助产专业的助产学和妇科护理学课程替代了护理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学,并且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增加了84个学时,使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总学时数增加。
2.3 助产专业护理人文课程模块、助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见表3)
表3 助产专业的护理人文课程模块、助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表3显示,我校助产专业的护理人文课程模块及专业课程助产学的理论课仍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讲授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助产学的实训课以教师示教+学生在模拟实验室的模型上反复练习+到医院实习的方式教学,护理人文课程模块的实训课则以电教、案例讨论为主。
2.4 助产专业的师资培训
我校担任助产专业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9名教师中,5名为非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3名来自临床和护理专业,1名为医学相关专业毕业;3名为专职教师,5名为兼职教师,1名为校外兼职教师。
我校担任助产专业核心课程助产学教学任务的为6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临床工作的时间短、去助产岗位实践的机会少、未参加过人文关怀知识的相关培训、平时对人文关怀知识的关注程度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关怀教育不重视,具体见表4。
表4 担任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情况
3 讨论
3.1 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2]。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把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上升为对患者自觉的人文关怀。
我校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在学生去临床实习前实行封闭式校内学习,在此期间要完成所有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中护理人文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完成,这一学年无课间见习或实践环节,故所开设的护理人文关怀课程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未能上升到培养学生自觉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层面上。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关怀不是靠讲授的,而是被感染的”[3-4]。人文关怀教育不是简单开设一些护理人文关怀课程,也不是对人文关怀教育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简单的说教,而是把关怀的理论知识和关怀的实践过程体现在教育中。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关怀课程的考核依然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在某种意义上,人文课程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人文关怀教育基本与专业知识、临床实践相脱节。
由于需要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助产专业的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中与护理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科室的轮转,真正在助产相关岗位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无法深刻体会临床产科对护理人文关怀的需求。而学生的实习多采取被动的跟班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医德、人际关系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导致人文关怀教育和助产专业技术教育相脱离、实际教学和临床实践相脱离,使得人文关怀教育的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无法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无法有效地融入到助产专业知识中。
3.2 课程体系
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而是将助产士纳入护士管理序列和职称系列,要从事助产工作首先要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国内助产专业仍属于护理系列,各院校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等同于护理专业,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职助产特色的课程设置规范标准[5]。在此大环境下,我校虽然在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但助产专业的建设依然进展缓慢。
助产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使学生完成护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又要使学生掌握助产专业的技能知识,因此专业课程模块的课时明显多于护理专业。此外,相对护理专业,助产专业更多的专业技能要求使护理人文课程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的课时明显被压缩。而助产专业开设的人文关怀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校内实训均类似于护理专业,未能彰显助产专业的教育特色。尽管目前学术界大量的研究强调人文关怀在产科服务的特殊性、在助产岗位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国内尚无体现助产专业人文关怀教育的培训教材和课程设置出现。
3.3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介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教师教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学的模式。我校助产专业护理人文课程及核心专业课程助产学的理论知识主要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获得;助产操作技能则靠教师示教+学生在实验室模型上反复练习+去医院实习的方式获得。
分娩对于女性是一种涉及隐私部位且伴随不安的期待,要想协助产妇顺利分娩,缓解产妇因分娩痛苦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仅凭对着实验模型进行空洞的说教和反复的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观察、认识、感悟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将人文关怀的精髓融入助产专业技术领域。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可运作的助产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目前国内体现具有助产专业特色的人文关怀教育的研究较少[6-7]。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课程的教学模式成果较多,提倡叙事性教学、护理人文关怀网络教学、教师榜样作用、关怀小组、对话讨论、反思、陪伴和冥想以及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8]。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助产专业人文关怀课程借鉴。
3.4 师资培训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作为人文关怀精神的传授者,是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实施链的顶端,教师人文素质发展的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文教育质量和水平。而医学人文课程本身是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扎实地掌握人文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目前我校尚未成立专门负责人文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故承担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为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的社会人文知识较临床和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丰富,但授课时却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上升为临床工作所需的人文关怀。而让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再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可考虑借鉴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开展的经验[9]。
此外,由于产科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承担助产专业核心课程助产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部分对临床助产岗位的实际需要不了解,且目前国内还没有助产人文关怀知识的相关培训,故在教学上无法跟上临床产科对人文关怀需求变化的步伐,在授课中容易陷入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关怀教育的误区。因此要培养出具备一定人文关怀能力的助产士,首先就要求助产专业增加助产岗位的实践机会,深刻体会临床对助产人文关怀的真实需求。其次,应大力推行临床助产专家“进课堂”,直接或间接参与教学活动、院校合作方案的制订,可以有效拓宽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10]。专职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人际沟通学及社会医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这是提高专职教师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
人文关怀素质是助产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者应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此增加助产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缩小院校培养与助产行业对人文关怀素质需求的差距,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由于本文仅针对我校助产专业的人文关怀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能范围不够广泛,尚待其他学者提供更多资料及研究,为助产专业人文关怀教育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参考依据。
[1]陈光毅,郑翠红,李华萍.407名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09-412.
[2]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Josephine Attard,Donia R Baldacchino,Liberato Camilleri.Nurses'and midwives'acquisition of competency in spiritual care:A focus on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12):1460-1466.
[4]C Cefai,V Cavioni.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New York:Springer New York,2014.
[5]李真真,魏碧蓉.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5):198-201.
[6]郭雅静,崔娟.在正常分娩教学中强化人文关怀的实践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80-81.
[7]谭文绮,刘妍.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6):834-835.
[8]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9]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0]寇桂香,黄刚,张军荣,等.我校助产专业以岗位为靶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28-30.
(*通讯作者:程瑞峰)
1671-1246(2016)24-0018-03
201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4JY23)
G526.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