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17张鉴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包容性探索与实践高职

张鉴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提出缘因、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出发,诠释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并从“发展公平性”、“发展过程全民参与”、“发展内容全面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四个视域构建了包容性发展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高职;包容性;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普遍困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机会平等”基础上“参与”和“共享”的水平成为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提出的缘由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转型加快,由于受层次与类型、生源类型与质量、教育投入等方面问题的制约,我国高职教育遭遇到国家支持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办学理念不新、与行业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与高职教育需求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及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粗放式发展模式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根据《2012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2012-2016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内容所得出的结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改善。实践证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适应经济发展,又要体现学生发展理念,还要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转型期间高职院校发展方面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实践中也尚未构建从政策、社会环境到现代职教体系等全方位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也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通,体现出公正性、公平性及合理性的全新价值理念,并在促进高职院校在“机会平等”基础上实现“参与”和“共享”。因此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旨在厘清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法理基础,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促进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策略与方法,为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综观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历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在新世纪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相关学术研究也可以划分这几个阶段。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粗放式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高职(专科)院校及在校生数量都呈“井喷式”增长。自1999 年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而教育部将原有的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统筹则更使高职教育如虎添翼。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 《2004 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 显示,2004 年全国共有中高职(专科)院校 1047 所,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2003 年的 2893 人增加到 2004 年的 3209 人。在这个阶段只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最大化,但在发展过程中高职界逐渐意识到行业、企业、政府、学生、家长的利益也应该予以考虑,于是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到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建设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行业、企业、政府、学生、家长的利益都放在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中来综合考量,在此过程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各种行业职业教育集团、高职联合发展体、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等不同的发展路径不断溶入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因此这个阶段也可以理解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公众化阶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内涵建设高级阶段,即高职院校发展社会化阶段,在此阶段,不仅要注重行业、企业、政府、学生、家长,同时还要关注整个社会,承担起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在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破除教育教学岗位“无缝对接”的功利性与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性之间的冲突,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中“学会共存”,其成长方式和设定的目标也越来越体现强烈的包容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粗放式发展阶段到高职院校发展内涵建设阶段,再到高职院校发展社会化阶段,代表了我国教育界对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问题认识的进步。

三、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内涵及概念诠释

近年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概念泛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发展的共识,它强调了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领域,应该涵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于是强调发展参与、发展内容与结果的包容性成为新世纪的一个时代命题。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所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延伸,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是指国民经济量的变化,而后者更多强调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质的变化。包容性发展这个发展理念是在 2011年4月以“包容性发展”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举行而使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目前学者对包容性发展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机会均等与利益共享的发展、关注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发展、“包容”是民生发展的制度诉求、包容性增长应该体现在“经济包容”与“社会包容”两个基本层面等。对于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而言,它要求高职院校要跳出高职教育看高职教育以及跳出高职教育办高职教育,要在坚守高职院校职责基础上,以共同发展为特征、以平等参与为手段、以成果共享为目标,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使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所有人群一种教育发展模式。

四、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模式构想

(一)从发展公平性视域而言

它是高职院校发展价值取向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与道德基础之上的公平正义的发展。21 世纪初至今,不平等维度(经济、政治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增多,而且这些维度之间呈现出相互关联和代际传递的趋势,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在此背景下,选择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既是一种实践理性的需求,同时也是实践主体在进行改变外在客体使之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时的理性把握,并在道德环境中发展。在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中,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是我们的目标,但现实状况却是,我国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也曾陷入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的误区,教育机会、资源分配向更优势方倾斜等问题。这种教育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平等、不合理、不公平的存在导致陆续形成一个社会排斥性体制。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些和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息息相关的不良效应,公平正义理念将难以落实,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正是对过去高职院校发展方式的纠偏。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是以理性与道德基础为平台的公平正义的发展,它要求政府必须致力于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均等的机会来改善分配不公,毕竟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因为行业、区域、校企合作、政府投资等方面差异所产生的内部发展不平衡,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均所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等相关因素的存在,长此发展下去,我国高等教育将被锁定于共同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的“质”的公平。基于此,必须遵循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之要义,建立“与外部世界建立具有进取性、认同性和共享性的价值关系”,从而使高职院校发展公平性得以最终体现。

(二)从发展过程全民参与视域而言

它保障了全民分享高职院校发展的成果和共担高职院校发展的责任。罗尔斯指出机会均等的社会才是更公平的社会,而机会平等原则涵盖竞争权利、拥有条件、机会实现过程等方面的平等,因此无论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最初地位、收入水平如何,皆应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而不应受其社会出身影响。 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同样也与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息息相关。只有让全民参与高职院校发展,并使其成果惠及每位公民,才能避免公民能力贫困,而能力贫困是实质自由的丧失。唯此,才能让每个公民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义务相匹配。可现实的状况却与高职院校发展逻辑相悖,本应由与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方分享的成果却被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中强势群体充分享用,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代价却由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方中弱势群体来承担,因此,需要包容性发展破除这种背离的情况,让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方都在充分分享成果的同时实现共担责任,最终缩小成员间发展差距,使民众都可拥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世界发展报告 2006:公平与发展》指出,直接干预收入不平等政策存在传导扭曲和政府失灵,应该构建包容性发展制度,提供广泛机会,保障起点公平和过程公正。以高职教育技能大赛为例,高职学生技能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向标。当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关注技能大赛,并把它作为造自身办学实力的“名片”,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要关注的是,某些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集中资源培育“尖子”行为。毕竟其他未参赛的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与参赛的高职学生相比,未参赛的高职学生占有可利用的实训资源较少,导致他们参与高职院校发展的机会与愿望均不足,因此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投入与激发他们参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可行能力便成了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方的参与,实现我国高职院校机会平等的增长和益贫式增长,让“全民”都融入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过程中。

(三)从发展内容全面协调视域而言

它是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特征,是社会经济转型与高职院校发展达到内在协调的状态“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高职院校发展也同样如此,它是在有关政府、企业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进行的,“每一个机构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特身份;……都可以成为创新组织者。”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是努力追求使社会公众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进而保证公众享有基本的经济、社会福利,这也是均衡、共同、全面发展深刻内涵的体现。显而易见,单一追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并非是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目的,而浅层次的内涵式发展也不是高职院校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的发展是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只会无意义的消耗高职院校发展的潜能。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是种包容性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是一种非平衡状态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区域之间、示范高职院校与非示范高职院校之间、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之间都在呈现非协调扩大化趋势,提倡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之所以要强调高职院校发展的协调性,还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的重要影响力。从发展的深刻内涵考虑,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应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于一体,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才能保障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最优化配置和流动,达到把先前被排斥在外的社会群体逐步为现代化发展过程所包容。况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喜忧参半就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滞后也会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如在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对学生的培养只侧重于就业导向的技能培养,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两字相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流水线“产品”,与中职、培训机构差异不大,造成了高职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与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更阻碍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经济转型的障碍因素。

(四)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视域而言

它是高职院校发展主要目标,并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社会主义语境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应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努力让民众都公平拥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否则就会出现发展失衡。必须注意的是,非均衡性增长模式在快速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增长速度和数量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Albert Hirschman所做的双车道交通堵塞形象比喻一样,我们不能简单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同于人人普遍受益,这可以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得到验证。12年的快速发展帮助我国近 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但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就业岗位还处在行业低端位置,这使得他们沦为弱势群体,其工作生活状况与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需要的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背道而驰,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提出的重要动因。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它从全社会角度通过调节主要社会制度来处理初始不平等,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等方面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不公正影响。就目前而言,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要满足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的合理诉求,这就需要在加大对他们人力资本注入的同时,注重其文化与社会资本的提升,从而打通其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全面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等同于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存在对称性收入差距的社会,因此要做到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国家应该给予高等职业教育最大发展机会,让高等职业教育公平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努力让公众都公平拥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任重道远。然而,从长远和世界高职院校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包容性发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于占虎.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1(4).

[2] 陈心颖.全面打造电大专科和高职学学生职业指导能力.山东电大学,2004(1).

(本文审稿 罗建国)

猜你喜欢

包容性探索与实践高职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