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7-01-17谢兰兰
谢兰兰
河北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邢台 054000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谢兰兰
河北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邢台 054000
目的 探讨行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选择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行为学疗法。结果 治疗后2组FAC步态能力评分、FMA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评分、步行指标、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偏侧空间忽略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改善步态及下肢功能情况,还能够有效改善偏侧空间忽略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早期康复训练;行为疗法;老年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
偏瘫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与步行能力的降低,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证实,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步态[1]。但偏侧空间忽略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是患者对于卒中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无法作出正确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患者不穿偏瘫侧的衣服、不时忽略一侧的饭菜、分不清门框等。单纯早期康复训练无法有效改善偏侧空间忽略的症状,而基于触觉与视觉探寻的行为学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通过行为学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探讨治疗方案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04—2014-04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卒中会议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在入院时经颅脑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均不存在癫痫、躯体障碍及精神系统疾病,能够沟通理解并完成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视觉或听觉障碍者,近期出现新梗死或出血病灶者,近期应用抗抑郁及镇静药物者,不能完成后续治疗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61~78(68.16±9.28)岁,平均病程(24.97±9.68)d;致病原因:脑出血19例,脑梗死25例。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62~77(67.87±9.51)岁,平均病程(25.08±10.14)d;致病原因:脑出血18例,脑梗死26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1个月的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以及辅助下完成,出院后保持家庭康复治疗5个月,在患者及家属协助下完成。对照组选择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日产生活活动功能及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行为学疗法,包括视觉扫描、躯体旋转、交叉促进训练方法。视觉训练方法是通过较为常见的媒介途径对患者空间扫描能力进行训练,媒介可选择报纸与书籍,以患者兴趣为主。躯体旋转训练方法中,选择立位、坐位、仰卧位3种体位方式,在3种体位下以健侧手带动躯体向患侧方向转动,转动幅度15°~30°,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避免对机体的意外损伤。交叉促进训练方法的目标为锻炼协调能力,以健康侧上肢越过躯体中线在患病一侧完成活动与作业。所有行为学疗法的训练项目每次均持续15 min,训练2次/d,持续6个月。初次训练由医护人员指导完成,在患者熟练后或出院后由家属辅助完成。
1.3 观察指标[3]入院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对患者步态、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步行相关指标、日常生活动能力进行测量并评估。步态评估标准选择FAC功能性运动量表,下肢运动与平衡能力评估标准选择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平复标准为Barthel指数。以直线二等分、线段划消、画钟试验测定患者偏侧空间忽略情况。
2 结果
2.1 2组下肢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FAC、FM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相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一般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步速、跨步长度及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步速、跨步长度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康复效果比较±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步速、跨步长度及Barthel指数比较±s)
2.3 2组偏侧空间忽略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消试验、画钟试验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前后偏侧空间忽略情况比较±s,分)
3 讨论
偏侧空间忽略是多见于脑卒中患者中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于单侧脑部损伤导致的功能性丧失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功能混乱甚至丧失[4]。当前偏侧空间忽略的治疗方案中主要包括经颅脑低频重复刺激治疗、物理疗法等。经颅脑低频重复刺激疗法需要低频仪器设备的支持,所以在推广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5]。物理疗法的主要作用为短期疗效,而中远期的临床效果并不十分显著,难以被患者接受。在康复治疗中偏侧空间忽略患者会在熟悉的环境中走失,也可能多次重复碰撞一侧的物体,从而导致身体及心理的创伤,影响康复训练的最终效果[6]。所以,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针对偏侧空间忽略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康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研究证明,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偏侧空间忽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还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7]。
本次研究中联合行为学疗法患者的FAC步态评分、FMA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证明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步态行动能力,改善下肢的运动及平衡功能。由于行为学疗法包括视觉扫描、躯体旋转、交叉促进训练等模式,能够对患者机体产生综合性刺激,引导患者正确重视、注意、定位来自对侧空间的刺激,并作出反应,逐渐训练避免对侧物体的意外碰撞及身体损伤的发生[8]。而对联合运动疗法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访中,患者步速及跨步长度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单纯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而以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行为疗法患者改善效果也更显著,表明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消试验、画钟试验评分均是偏侧空间忽略评价的主要指标,能够通过较为简单的方法评价患者的偏侧空间忽略情况[9]。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偏侧空间忽略症状。由于行为学疗法在治疗中加入了代偿机制,依据定量及反馈的基本原则,保持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善患者的偏侧空间忽略状况。可以得出结论,行为学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提高步态指标,有效治疗偏侧空间忽略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潘翠环,何镜清,蒲蜀湘,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 404-2 40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吴振梅,陈丽斐,梁丽霞,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体位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21(10):105-106.
[4] 王亮,李巍.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11):54-55.
[5] 韩晶,魏雁,谢荣,等.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对康复预后的影响[J].新疆医学,2012,42(9):102-105.
[6] 刘飞.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14-116.
[7] 朱海霞,郝利霞,张琰,等.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2015,34(3):499-503.
[8] 张艳明,付伟,胡洁,等.行为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侧空间忽略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15-917.
[9] 朱美红,时美芳,吴彩虹,等.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康复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9):642-644.
(收稿2015-10-10)
R743.3
A
1673-5110(2016)24-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