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2017-01-17夏丽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心气咸味血脉

夏丽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夏丽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与饮食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后天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紧密相关,并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据《黄帝内经》“咸走血”理论,长期过食咸味可导致血瘀体质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咸入血寒凝泄津、入肾损精伤血、入心伐脉滞血。

血瘀体质;咸味;形成;机理

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对体质的形成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乃成,神乃自生。”《黄帝内经》提出“咸走血”理论,明·李时珍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现就咸味归经、属性与血瘀体质形成的相关机理进行探讨如下。

1 咸寒凝血,血瘀质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记载:“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为五味之一,属水性寒为阴;血为津液所化,津液乃水所成,故血亦属水为阴。倘若咸与血相遇,一则咸味寒,寒凝滞,血瘀结;二则两者同属水为阴,同气相求,同味相生,血与咸相得则凝。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血为水化,咸亦属水,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而其中的“走注血”即是“血脉瘀阻”之意。若长期过食咸味之品,咸寒凝滞血脉,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瘀体质形成。

2 咸泄津出,瘀质自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杨上善注:“盐之在于器中,津泄于外,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由此可见,过食咸味可导致血脉之内的津液向血脉之外涌泄[1]。血脉内外的津液进出适中、分合有度,才能保持血脉中血量正常,从而滑利脉道。倘若过食咸味之品,导致血脉中的津液过度外泄,则会使血液变黏变稠,脉络滞涩,血气不利,形成死血。死血一旦形成,血脉则闭阻不通,久之而使机体形成血瘀体质。

3 咸损肾精,伤血成瘀

咸属水,肾亦属水。肾为水脏,咸入水脏。肾既是咸味滋养之脏,又是“喜攻”之脏[1]。适度的咸味可以滋生肾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生咸,咸生肾。”过度的咸味则易损肾精,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咸味涌泄为阴。”肾主藏精,精贵固密。过食咸味,损伤肾中闭藏在人的生、长、壮、老、已中起重要作用的先后天之精气。肾精受损,一则无力化气,气虚血瘀;二则无源化血,血少滞行。先天损伤,体质易变。若长期过食咸味,导致肾中精气涌泄,精不化气化血,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瘀血内停,血瘀状态形成,久之形成血瘀体质。

4 咸伐心脉,滞血成瘀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与肾关系密切,二者乃水火既济、君相安位之系。心居于上焦属火脏,肾居于下焦属水脏,在上者其气宜降,在下者其气宜升。过食咸味损伤肾中精气,肾受损后必累及于心[1]。这是因为咸味太过,入肾后则会令肾水偏旺克伐心火,使心气受损,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心主血脉,一则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二则心气能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若心气受损、行血无力则血行不畅,脉道涩滞;若心气受损、摄血无力则血溢脉外,瘀血自生。如《素问·五藏生成》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吴昆注:“咸为肾水,脉为心火,多食咸则脉为所克,故凝涩而变色。”由此可见,过食咸味可功伐心脉致心脉功能异常,使血行不循常道,日久而形成血瘀体质。

综上可知,长期过食咸味易导致血瘀体质形成。由于血瘀体质是血瘀证形成的基础,与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血瘀体质未形成者,应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控制咸味食物的摄入,如盐、酱油等,适中即可;血瘀体质已形成者,应特别注意咸味食物的过度摄入,防治与血瘀体质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1]夏丽娜,袁世清,崔笛,等.盐与血瘀体质形成相关性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7-9.

R222.15

A

1006-3250(2017)02-0215-01

2016-07-09

四川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30672579)-基于内经“盐胜血”理论研究长期过食咸味在瘀血体质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03476)-基于内经“盐胜血”研究高盐致瘀的分子机制

夏丽娜(1976-),女,四川德阳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养生理论与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心气咸味血脉
松龄血脉康胶囊
咸味肽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咸味
血脉里的眷恋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休“咸”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