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学术创新❋

2017-01-17邢玉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科学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中医多学科研究】

中国传统思维与中医学术创新❋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基因”,其以关系为逻辑起点,重视整体、动态联系的特征,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确立了中医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又成为制约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而言,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和谐、互动关系,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缺陷,借鉴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积极引进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中医学;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学术创新

当代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中医学术创新不足,发展相对缓慢;二是面临现代医学及其技术快速发展的极大挑战,临床阵地趋于萎缩;三是当代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尚待复兴,中医学的科学普及受限。针对上述发展困境,如何认识中医传统思维在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的“文化基因”

医学并不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综合产物。王一方[1]认为,医学穿透人文与科技、道德生活与商业动作、世俗观注与终极关怀的各个层面,表达着人性、知性、理性的深刻关系。因此,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与特定的思维方式相关联。如熊月之[2]所言:“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可以说,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发生与演变,犹如一面巨大的文化透镜,聚敛着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民族情绪与科学思潮、农耕文明与工商业文明、都市化与田园情结等各种冲突与张力。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中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医学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而且制约着医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中西不同文化模塑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医学无疑可谓活生生的文化标本。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科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发生、成长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它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带着母体的哲学精神与方法。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可称之为中医学的“文化基因”,它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方法学基础,而且成功地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决定着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反过来说,中医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发展,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就可以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思维特征来讨论中医学术创新的问题。

2 从中国传统思维的优势看中医学术创新

刘大椿[3]曾指出,当西方哲学倾向于从质料中发现现实之时,中国哲学倾向于从关系中发现实在,当西方哲人创立机械论哲学之时,在中国却发展起了有机论自然哲学。这种有机论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包括社会和生物变化在内的演化过程,宇宙万物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万物相联而存在、相通而变化。由此又衍生出由用知体、重在关联、循环往复的思想,呈现出古朴的系统思维和大化流行的整体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显现出的一些崭新征兆,在宇宙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暗中契合。如卡普拉[4]将科学中的新观点归纳为6点,并强调它们在东方传统思想中都有类似的观点:一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把了解部分性质为主转为把整体放在主要地位;二是从考虑基本结构为主到重视过程,所观测到每一结构都是其潜在过程的表现;三是从客观科学到认识科学,在研究自然时不能不谈到自己(测不准原理);四是承认基本定律、基本原理等作为知识基础的经典观念亦在变化,把我们的描述、概念、模型、理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不存在基本原理等;五是从发现“真理”走向近似描述;六是从对自然与人类的控制和主宰态度转向两者的合作和非暴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就认知过程而言,不注重向纵深的抽象、分析、推理的纯思辨方向发展,也不向观察、归纳、实验的纯经验论的方向发展,而是重点关注横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联系的把握方向上进行开拓,企图把天文、气候、物候、社会政治与人体生命活动等,都纳入一个相互联系并彼此影响、遵循普遍规律的统一框架中。李泽厚[5]认为它是由功能走向结构,把许许多多不同的事物按功能的接近或近似组织安排在一个系统之中,从实用理性的高度来概括地把握它们,从而产生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系统论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在动态中把握和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整体上寻找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因此,它在未来科技和社会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和轻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发展科技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自然,正由于中医学秉承了中国传统思维的这些优势,因此坚持与正确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保持中医学术特色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

3 从中国传统思维的缺陷看中医学术创新

中国传统思维的缺陷是与其优势相伴而存在的,是与西方近现代思维方式相比较而言的。刘大椿[6]在《科学哲学》中将之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整体观与结构性弱点。反映在科学认识上,主要是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独立的理论体系,元气、阴阳、五行、八卦等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自然科学基本范畴,由此造成科学理论的非实证性弊端。二是一体化的认知模式与狭隘的人伦技术化倾向。中国传统思维认知的目的不是探求客观世界的纯知识,而是对天道的体认,并落实到人伦日用的实践上,知识论(包括逻辑学)从来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从而使科学理论难于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机会。三是直观比类与不同层次过渡的模糊性。中国传统思维善于直接比类,推崇知觉的领悟,不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体系的形式结构,忽视在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层次和过渡环节,必然导致科学理论的人格化。

上述思维方式的缺陷,无疑在中医思维中都有所反映,如中医理论的哲理化、理论发展的新概念匮乏、在天人合一观下的宇宙、自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比附等,自然成为制约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中医学者要善于变革思维方式,一方面要借鉴形式逻辑思维的方法,重视实验分析、数学方法等的使用;另一方面,要以现代科学哲学与系统科学思维为指导,超越古朴的系统整体思维方法。

傅世侠等[7]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认为,东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由此而演绎出东方人思维出发点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思维过程的体悟性和跳跃性,心理表征的形象性,思维结果的模糊性和混沌性,擅长使用的是介于逻辑与非逻辑方法之间的模拟方法。西方思维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逻辑性,由此演绎出西方人思维出发点的分割性和可析性,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连续性,心理表征的抽象性,思维结果的精确性和确定性,擅长使用的方法为分析法和演绎法,这一概括同样也适应于对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认识。面对中医学术发展缓慢的困境,以及当代思维所呈现出的综合性、系统性、多维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从思维方式、方法的角度而言,中医学的发展应当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建立一种太极图式的互补、和谐、互动关系,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其缺陷,借鉴近代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以现代科学哲学与系统科学思维为指导,多元化发展、多途径探索,开放式合作;瞄准现代社会的病痛,以临床疗效与未来发展为指归,坚持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不断推动中医学术的创新。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8]指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同时显示维护传统和反对偶像崇拜这两方面的性格。”无疑可作为我们现代研究发展中医学的有益借鉴。

[1]王一方.敬畏生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

[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0.

[3]刘大椿.互补方法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64.

[4]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和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相似性的探讨[M].朱润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15-322.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64.

[6]刘大椿.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01-304.

[7]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48.

[8]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4.

R2-03

A

1006-3250(2017)02-0199-02

2016-07-1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 (2013CB532002)-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

邢玉瑞(1959-),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学学术科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科学大爆炸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科学
科学拔牙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学术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