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7-01-17李素艳孙向阳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母质指导书矿物

李素艳 孙向阳 于 鑫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李素艳 孙向阳 于 鑫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的实践课程。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因为教学时数减少导致教学内容缩减、实习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实习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教学参与度低、野外实习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团队经过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改进了“土壤认知实习”课程的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了适宜的实习指导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为了保障学生野外实习的安全,加强了对实习全过程的管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套科学而高效的教学体系,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土壤认知实习;教学改革

“土壤学”是林业高等院校中林学、园林、园艺、保护区、资源与环境、草业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土壤学”课程知识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农林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1]。“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是林学专业“土壤学”的实践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全国各高等林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普遍较少,教学过程也多流于形式,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2-3],教学效果不佳。笔者针对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时数减少,导致教学内容缩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学时数,缩减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时间也由原来的8天缩短至现在的3天。教学学时的紧缩导致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环节的简化。目前“土壤认知实习”课程内容仅限于土壤剖面的调查,忽略了岩石矿物和地形地貌部分的调查。而岩石矿物、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母质等内容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知识,它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而这部分知识内容在林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中均没有体现。教学时数压缩,导致教学内容的缩减,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同时,由于学时数的缩减,使得教学环节过于简化,教学过程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减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掌握不到位。

(二)实习教材内容陈旧,已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首先,“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材一直沿用20世纪90年代编写的《土壤学实习实验指导书》。《土壤学实习实验指导书》主要针对南口—八达岭—西三岔地带、虎峪、下苇甸、龙山、十三陵水库等地方的地形地貌及土壤类型编写的。而教学计划调整后的林学专业的实习地点几经更改,现在已确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小龙门实验林场。无论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均有很大变化,因此,旧教材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

其次,以往的实习过程大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口头讲述,学生围在教师周边听。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实际讲解过程中仅有部分人能“听清楚、看清楚、记清楚”[4-5]。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述时认为自己听懂了,但在实际观察和操作过程中却不知如何下手。没有合适的实习指导书作参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习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传统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考核形式是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成绩,这种方法导致了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即使有些学生实习课上不认真听讲,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还有些教师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形式,即每组提交一份实习报告,考核标准也是以组为单位进行[6],这种考核形式造成一个组得分一样、成绩区分度低。这些考核方法不仅对认真学习的学生不公平,也造成了“一半做、一半看”、学生参与度低的教学现状。

(四)管理不到位,野外实习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较少而学生人数较多,使野外实习课程管理难度大,存在着安全隐患。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人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2个班60人增加到现在6个班160人,而教师人数却没有增加。“土壤认知实习”课程仅是由几名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带队,师生比达到1∶40,即由4名教师带领160名学生进行野外拉链式实习,队伍前后延续几百米。学生正处于20岁左右的年纪,活泼好动,善于表现,常常会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容易造成学生的意外伤害,整个教学过程存在着安全隐患。

二、“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以往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主要是针对土壤剖面调查进行讲授,对于较为重要的岩石矿物内容并没有涉及,仅仅是在去实习的路上看到有相关的岩石矿物给学生简单讲授一下,并没有作为重要的授课内容。而岩石矿物及母质类型和地形地貌本应是“土壤认知实习”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学时压缩,将这部分内容省略掉了,这将影响学生对土壤认知实习课程知识的构建。

1.增加实习环节,补充岩石矿物及母质类型方面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了解岩石矿物及母质类型和地形地貌知识,笔者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发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深山区的小龙门林场及周边地区地形复杂、岩石矿物种类较多,且有裸露的母质类型,如洪积物、坡积物、洪积—坡积物等,是开展“土壤认知实习”课程的极佳场所。在这里可以增加学生对岩石矿物、地形地貌、母质类型的认知。尤其是母质类型通常都在土壤下面,很难看到其形态特征,因此学生对母质类型的掌握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而此处却有多处裸露的母质类型可以供学生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地上丰富的植被类型,既可以使学生对土壤的形成发育及土壤性质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也可以掌握岩石矿物、地形地貌、母质类型的课程知识,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笔者专门辟出一天的时间,带领学生从小龙门林场出发,沿109国道对沿途的岩石矿物、母质类型及地形地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笔者沿路在地势平坦宽阔、较为安全处设置了十几个讲授点,分别对岩石矿物、地形地貌、母质类型、土壤风化、土壤形成及植被类型进行了讲解,因为有可以亲眼看见、可以亲手触摸的实物样本,所以学生较为快速地掌握了岩石矿物、母质类型的知识。

2.增加土壤类型对比方面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笔者增加了土壤调查中棕壤、褐土的对比调查,在完成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上植被和母质类型来比较不同土类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并要求学生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两种土壤类型剖面形态特征的差异,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

同时,在进行土壤剖面调查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对土壤剖面进行层次划分,进行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进行土壤取样操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询问教师,教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开展棕壤、褐土的对比调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吃住在林场,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笔者把白天的授课内容放在晚上来完成,而白天的时间用于外业,增加了野外的实践时间。

同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增加了课堂讨论的环节,通过提问、讨论、录像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PPT的方式给学生讲解野外土壤调查技术规程;用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地区所分布的母质类型及岩石矿物等;通过提问及讨论的方式及时总结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教学环节的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学要求,编制适宜的实习指导书

针对教材老旧、与目前实习地点及实习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测量、录像、拍照等获得第一手材料,再根据实习的时间,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实习路线及实习步骤,并认真编写了适合于小龙门地区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指导书。指导书从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实习地点及考核指标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配以图表使指导书表达更加清晰,图文并茂,得到学生的肯定。“土壤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指导书使课程知识具有了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整体参与度

每个学生都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制定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方向。因此,如何公正、公平、准确地评价学生成绩,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土壤认知实习”课程考核标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实习表现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外业表现,笔者安排一名研究生管理10名学生,研究生与学生吃住在一起。研究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外业表现进行打分,并计入考核成绩,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10%。

2.对岩石矿物标本的认知

小龙门地区矿物岩石种类较多,是进行矿物岩石标本采集、鉴别、认知的良好实习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特定的矿物岩石种类进行岩石标本的采集。教师及研究生对每个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要求学生对岩石的矿物成分、物理性质进行鉴定并最终鉴定出岩石种类。教师依据学生鉴别的准确程度进行打分并计入考核成绩,学生对岩石矿物标本认知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

3.闭卷考试

所有野外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内容,针对本次实习拟定5~10道考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与传统的理论课考试相比,这种实习考核更具有针对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剖面调查、地形地貌的认知、母质类型特征、土壤分层的划分能力、土壤形态特征的描述、工具的使用方法等。考试题都是本次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如果不认真参与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则无法作答,这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整个实习过程的策略方法。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4.小组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递交一份实习报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主要是针对学生所调查的土壤类型进行分析比较。每个小组的调查内容都不一样,避免了以前抄袭指导书以及互相抄袭的现象。小组实习报告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最后将各部分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本次课程的总成绩。教学实习考核方式的改变,从小组和个人层面对学生的实习成绩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将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通过不同的加权平均后计为学生的总成绩,既体现了小组的团队合作,又提高了学生本人的参与度,也能使表现好、成绩优的学生脱颖而出。

(四)严格管理,保障学生野外实习的安全

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人文关怀。严格要求表现在学业上要一丝不苟,保证他们不能把实习当成游山玩水,要让他们学会适应野外的艰苦环境,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内容。同时,教师对学生还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增强防病意识,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与身体健康。

良好的野外工作习惯是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圆满完成任务的保障。教师要从细节关注学生的安全。比如着装方面,教师要提醒学生,穿户外装或是运动装,以保障学生在野外不受刮伤、蛇咬等伤害;出发前及收工后要检查实习工具是否齐全,工具缺失会造成外业工作无法进行;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带足饮用水且不到新的水源之前不能喝光;严禁学生在野外打闹、攀爬跳跃等。

因为师资不足,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这时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力量。每一个班可以配3名有野外实习经验的研究生进行协助指导并监督记录学生的外业表现。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外业表现进行打分,计入考核成绩,以引起学生对培养良好外业工作习惯的重视。

三、“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土壤认知实习”课程的教学改革解决了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丰富了教学内容,消除了安全隐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外业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对课程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了98.9%,比改革前高出10.2%,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更趋于正态分布。通过教学改革,“土壤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掌握课程内容,还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培养林业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1] 陈传胜,吴晓芙,彭佩钦,等.“土壤学”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21-222.

[2] 曾曙才,刘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62-64.

[3] 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5):64-65.

[4] 何茜,苏艳,李吉跃,等.森林培育学本科教学实习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5):23-25.

[5] 白成军,吴葱,张海伶.本科非测绘专业测量实习科研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2(4):103-106.

[6] 戴伟,王登芝.“土壤学”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56-59.

(责任编辑 王 伟)

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项目“林业综合认知实习——土壤学部分指导书建设”,项目编号BJFU2016JG003,及“土壤健康与修复”优质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HXKC15035。

猜你喜欢

母质指导书矿物
基于灵活配置的数字化作业指导书的设计
281例儿童眼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起重机械作业指导书编制思路和实践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我国首列106节重载列车抵达济矿物流
基于NAIRS和PCA-SVM算法快速鉴别4种含铁矿物药
机动车安检机构作业指导书编写策略研究
贵州母岩(母质)对土壤类型及分布的影响
了解能源奥秘的指导书——推荐王大锐博士译介的《探索能源的奥秘》
儿童多发性毛母质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