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网融合进程中的老年人与新媒体

2017-01-17盖龙涛刘懿莹黄子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老年人信息服务

盖龙涛 刘懿莹 黄子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三网融合进程中的老年人与新媒体

盖龙涛1刘懿莹 黄子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三网融合;互联网;手机;新型电视

2010年1月起我国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然而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互联网、手机、新型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渐走进“夕阳生活”:一方面,互联网对年轻人的分流使老年人成为新型电视(数字电视、IPTV等)的主要用户;另一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老年网民是增幅最大的群体,因此,研究老年人与新媒体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探究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老年人与互联网、手机、新型电视的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将期刊源设为“CSSCI”、“核心期刊”进行查询,截止2015年12月,共梳理出相关文章69篇。

1 研究概貌

研究集中在新媒体对老年人的价值、老年人的信息素养与提升、老年人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因素、新媒体的惠老不足与国外经验、新媒体的惠老策略六方面,依次有12、7、14、19、16和42篇文章提及,涉及传播学、设计学、计算机、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刊载3篇以上文章的期刊是《包装工程》、《青年记者》和《中国老年学杂志》,前者有12篇,主要关注信息产品的惠老设计,中者有4篇,主要关注网络媒体的惠老策略,后者有3篇,主要涉及新媒体对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价值及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等问题;发表3篇以上文章的作者是丁卓菁、刘满成,前者主要探究了老年人的新媒体使用情况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后者主要探讨了老年网站的建设;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有28篇,包括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等。

2 新媒体的使用价值

老年人接触新媒体首先有益于提升生活质量,可成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参与活动、学习知识、与人交流、型塑心理、发挥余热的重要渠道〔1〕,其在家庭生活、休闲娱乐、表达并提升自我感受方面要好于传统媒体并偏重休闲娱乐作用〔2〕。同时,新媒体服务还能从健康、帮助、便捷、安全四个维度解决诸多养老问题,如医疗保健类服务能让老年人更关注健康,紧急求助系统能令他们不再无援,家政与咨询类服务将使他们的居家生活更便捷,安全监护系统将给独居老人带来安全感〔3〕。

2.1 互联网的社会联结价值 老年人往往视互联网为资讯媒介、人际交往助手、休闲工具和知识媒介〔3〕,如发现上网查询信息可提升专业水平、积累知识、丰富阅历及便于日常沟通等,尤其可改善心理领域的生活质量〔4〕,其中,通过上网增进家庭沟通、加强社会交流而适应退休生活、改善心理健康受到较多关注。

一方面,老年人通过网络沟通可弥补亲情体验,履行家庭义务,增进家庭成员间的理解,能弥合其在家庭关系网络中的弱化,慰藉其人际互动愿望,提高自我充实感〔5〕;另一方面,老年人上网能扩大社交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宣泄不良情绪,有助于找到自我价值,增强生活信心〔6〕,如获取信息将有助于了解外部世界和改善社会情绪,参与沟通有助于维持社交网络和提高理解他人情绪和错误信念的社会认知能力〔7〕,尤其是网络社区可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不仅能拓展社会关系网还可经由自我表达与互动、线上线下活动,提供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协助他们重新嵌入社会〔8,9〕。

运用网络技术还能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丰富性和专业性,不仅可补偿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通过推广智能化照料系统,提高照料者服务效率,拉动老龄科技产业发展〔10〕。

2.2 手机和新型电视的生活服务价值 手机对于老年人的主要作用是维系人际关系,其次是服务生活、提供娱乐消遣等〔1〕,其还被部分老年人视为电子商务媒介、新闻媒介和咨询媒介〔3〕。而随着IPTV、数字电视等新型电视的普及,电视对老年人已不再只是休闲娱乐媒介,还开始充当生活服务媒介〔3〕。

3 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具有内容需求量大、新型工具使用率低、服务知晓率低和技术掌握率低等特点〔11〕,接触新媒体的意愿以心动手不动型为主,还有自动放弃型、门外徘徊型和热情高涨型,态度以半信半疑型为主,还包括高度信任型、全盘否定型,主要目的是方便生活、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12〕。

3.1 多方合力的基本举措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政府、媒体和研发机构应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为老服务的规模与质量,建构老年人的使用氛围,老年人自身也要主动寻求提高信息素养,教育单位应借鉴国际经验,为他们提供科学学习机制与协作平台,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12〕,还可为老年人设立专门的服务组织或咨询机构〔13〕。

3.2 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图书馆对老年人公益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负有重要责任,但目前存在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社会支持、基础设施、培训力度、服务建设不足等问题,对此,学者们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图书馆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义务、内容和保障,二是打造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和完善设施,三是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加强与老龄组织合作,四是加强宣传,提高图书馆在老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惠老电脑知识培训,注重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14〕,此外还可提供个性化、主动式和特色化的服务,如引导老年人在线阅读或推荐一些网站,采用短信或微信方式向他们推送新书或新服务等〔11〕。

3.3 教育方法和主题内容 满足需求和驱动兴趣被视为实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方法,应围绕“想用、能用、会用、用好”的思路,一是培养信息观念,让他们产生兴趣,二是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从最基本、最常用的操作入手,三是利用老年网站为他们定制资源,四是帮助他们提高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15〕,此外还可在生理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中率先实施,以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为切入点〔16〕,侧重培养社会参与能力〔17〕。

4 对新媒体的使用特征

总体来看,老年人的信息获取渠道表现为多样性、传统性,使用习惯比较理性,往往复合使用多种媒体,以维系有规律的生活为基础〔2〕,还偏好多功能型和融合性媒介,如网络杂志、手机报等〔3〕,关注的信息类型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物价信息等基本生活信息,社会环境、医疗保障、法律权益、福利政策等社会保障信息,休闲活动、社交、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自我形象等情感信息,个人兴趣发展、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服务社会等自我实现信息〔18〕,对健康、新闻、娱乐的内容需求较为强烈〔19〕。

4.1 互联网的使用

4.1.1 上网目的与习惯 获取信息、维系社交、查询资料、休闲娱乐等是老年人的主要上网目的〔2〕,主要是基于信息获取的上网行为模式,其次是以网络棋牌为代表的娱乐需求、以网络聊天为代表的沟通需求〔20〕,一般每周1~2次,通常是在周一至周五,每次1 h左右,使用1~2项功能居多,依次是网络新闻、网络聊天、搜索引擎、收发邮件、网络节目等〔2〕,多数老年人在家中上网并通过亲友解决问题,应引导互联网加强对老年人的针对性,操作更为人性化、简单化,内容更具服务性、指向性〔3〕。

4.1.2 信息检索行为 老年网民检索信息时往往有工具依赖性和思维定势,一是依赖搜索引擎,构造检索式时常跟随系统提示的下拉列表选择,基本只看靠前的检索结果,二是检索能力不够,倾向选择习惯的搜索引擎,三是常缓慢地选择目标链接、浏览网页和重复性访问,四是不太注重筛选检索结果,习惯尝试性浏览〔21〕。

4.1.3 社会参与行为 老年网民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线上线下两种,前者主要与熟人联系,多使用邮箱、QQ、微信、微博等〔7〕,后者一是多呈现为固定组织的状态并寻求社会归属感,二是以公益性为主要诉求并具有持续性,三是重视社会关系网的建立与拓展,四是以志愿者、主流媒体展现、与社会组织交换资源的形式开展〔9〕。

4.2 手机的使用

4.2.1 使用习惯 多数老年人每天都使用手机和电视〔2〕,对于手机其使用目的往往有限,接触4~6项功能的最多,包括电话、短信、闹钟、拍照摄像等,习惯避免复杂的功能〔2〕,部分老年人也开始接触一些新功能,如定制天气预报、下载歌曲、查询方位、订阅手机报,前提条件是操作简单、资费合理〔3〕。老年人还很重视健康监测功能,尤其是一键SOS〔22〕。

4.2.3 设计偏好 老年人对手机的设计偏好涉及外观、功能和操作,一是偏好翻盖式或直板式,边缘为方形和金属材质,女性青睐红、咖、白和金色,而男性青睐黑、银和灰色〔23〕;二是认为电话、通讯录、日历、快速拨号等简单实用的功能比较重要〔23〕,还应有买菜清单、音乐晨练等贴心功能〔24〕;三是希望按键、屏幕和字体较大〔24〕,按键规则、突出并易确认操作是否完成〔23〕,简化菜单树,充分利用形象记忆和意义理解记忆〔24〕。

4.3 新型电视的使用 老年人对新型电视的节目内容、画面效果尤其是操作方式的评价良好,虽然仍主要用以收看传统节目,但已开始使用视频点播、数字广播、付费频道、信息查询等新功能〔3〕;另外,老年人对网络电视机顶盒的常用功能也是传统收视,其次是追剧、玩健身游戏和为孩子点播动画等〔25〕。

5 影响使用新媒体的因素

为了促进老年人接触、使用和持续使用新媒体,学者们从用户、媒介和环境三个方面探究了相应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接触互联网、上网检索健康信息及网络服务偏好,维持上网意愿。

5.1 接触意愿的影响

5.1.1 用户因素主要涉及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经济条件、使用能力和目的,后者包括方便舒适、高效、愉悦、获取信息、保持年轻和终身学习等〔26〕,如文化水平低、身体机能老化、不愿尝试新事物、科技畏惧心理、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多会制约老年人接触信息产品〔27〕。最先触网的老年人一般是男性,年龄较低,文化水平较高,退休前可能是干部〔28〕,主要困境是健康劣势、经济制约和信息素养较低〔6〕,如参与网络社交的往往是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良好,愿意接触新事物,渴望重新融入社会的老年人〔8〕;自我能力评价、老龄化态度和身体机能还会影响老年人接受老年网站〔29〕;另外,手机在老年女性中的普及度高于老年男性〔2〕。

5.1.2 环境因素主要涉及亲友影响、社会氛围、条件支持,如季节、是否有人需要照顾会影响老年人的接触时间〔19〕,最先接触新媒体的往往在家中拥有设备〔30〕,内容偏好、获取条件存在地域差异〔31〕。为了摆脱社会歧视,减少代沟和知识鸿沟、互联网普及、网民增长也是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是最大障碍〔6〕,如若亲友都在使用或进行适当的辅导,老年人会愿意接受社会化网络服务〔32〕。

5.1.3 媒介因素主要涉及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如老年人会因传统媒体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互动性和选择性差而上网,但学习键盘输入是首要难题,网上内容还很少关注其这方面的需求〔6〕;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推出更符合需求的服务,构建更加安全的环境,均可促进老年人接受社会化网络服务〔3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也会影响老年人接受老年网站〔29〕,提供沟通类、娱乐类服务和线下活动会提高浏览量〔33〕。

5.2 使用过程的影响 以身体机能老化、信息素养较低为代表的用户因素会明显影响老年人操作信息产品,主要是指感知能力(视听觉)、认知能力中的流体智力(记忆力、知觉速度、注意力、推理力)和精细运动能力衰退〔34〕。

5.2.1 检索健康信息 健康状况、网络熟悉度和信息信任度是老年人检索健康信息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检索失败源自健康信息素养低,如任务认知不明、检索技能缺乏、电脑操作不熟、医疗知识欠缺〔21〕;朱姝蓓等〔35〕还进一步得出,心理因素(健康意识、认知能力、信息信任度和性格)、实施成本(健康状况、知识技能、传统习惯和基础设备)、信息因素(信息效益、信息特征和信息服务)和社会因素(医疗环境、社会支持和社会风气)均有着重要影响,前两者决定着查询行为模式,后两者会影响前两者与查询行为的关联程度。

5.2.2 上网偏好 男性、中等收入、大学以上学历、上网频率越高或日均时间越长、对网络态度越好的老年网民更注重获取信息,前两者和后者还有较多娱乐需求〔20〕。

5.2.3 操作手机 老年人操作手机时的困难主要是字符、屏幕或键盘太小,手写笔不好用,功能太多或菜单结构复杂,主要源自视力和手指灵活性下降、认知功能降低〔36〕。

5.3 持续意愿学者们仅探究了影响老年人持续上网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计算机焦虑、感知易用性、使用满意度、期望不确认、感知有用性、感知有趣性、使用历史和家庭结构,计算机焦虑会通过感知易用性影响满意度,期望不确认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有趣性会影响持续上网意愿,使用历史和家庭结构也有一定影响,而与子女同住、身体机能下降没有直接影响〔37〕。

6 新媒体的惠老不足与国外经验

总体来看,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新媒体的惠老关怀重视不够,服务定位不当及内容建设、产品设计不足,相关技术开发和普及有限,从业人员的惠老素养欠缺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新媒体的惠老发展。

6.1 硬件产品的惠老缺失 我国市场上数字化老年产品的总体问题是产品少且难操作,色彩单调且造型生硬,使用对象不够明确,配套服务不到位,产品间缺少通用设计而造成操作方式隔断、认知困惑等〔38〕。例如网络电视机顶盒,对老年人而言功能太多,引起选单不清晰、指向不明确、操作效率低、误选率加大等问题〔25〕;例如老年手机,一是功能过多,造成频繁充电,菜单选项太多、层次太深,降低了操作效率和易产生迷惑;二是体积太小或太大,不便拿握或携带,触屏尺寸太小,难做出精确动作,按键太小太紧凑,易误操作等〔22〕。

6.2 网络服务的惠老不足

6.2.1 老年网站建设 近年来,我国老年网站主要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运作方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商业组织的支持,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内容同质化,多集中在保健养身、老年婚姻、作品展示、回忆感悟和家庭故事等〔39〕;二是服务单一化,多提供信息类、交流类服务,商业类、娱乐类服务过少〔33〕,过于侧重综合性和宣传性〔40〕;三是界面设计成人化,如语言、色彩等往往没切合老年人特征〔39〕,布局拥挤,缺乏操作详细说明,互动性不够等〔40〕。究其可能原因:一是创办主体单一,以公益性质为主,多将其视作宣传平台和传统平台的延伸,但囿于体制因素,内容创新乏力;二是惠老传播的教育和研究滞后,培养不出专门从业人员〔39〕。

6.2.2 网络养老服务 运用网络技术可为解决老龄化的诸多问题提供思路、方案和创新,不过从我国已有模式来看,主要在运用通信网络,较少使用互联网,更没有涉及有线电视网〔41〕,如网络技术在北京市养老服务中的运用仅主要作为信息查询平台,信息咨询平台只有电话的形式,虽然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在服务请求受理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仅限于在线预约养护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维权、老年人互动均未涉及〔42〕。

个别学者还探讨了我国的惠老健康传播问题,指出商品化运作造成的信息良莠不齐和预防性知识相对缺乏是主要困境〔43〕,顾瑜等〔44〕还专门分析了我国的惠老移动健康服务现状,指出一是集中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监测;二是目标人群尚未细分,片面关注生理健康,缺乏探究老年人的深层需求。

6.2.3 网上老人形象 仅华乐〔45〕分析了10年间百度新闻中的老年人形象,发现虽然数量大幅增加,形象展示呈现多元化,正面事件过半,但关注私人领域明显多于公共领域,总体上消极化,体弱者、受爱护者、受难者、负面行为者、“污名化”等形象频频出现。

6.3 发达国家的可鉴经验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新媒体措施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和针对性服务建设,一是积极营造老年人介入新媒体的舆论;二是大力倡导在线购物、在线银行等,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三是新媒体惠老的专业化,如开发上网专用电脑、建立专属网络社区和居家护理智能化〔46〕。何德功〔47〕阐述了日本的主要措施,一是电视和网络融合,功能逐步增多,如与手机联动、植入健康看护系统;二是开发了面向老年人的智能终端及相关功能;三是老年人交流网站逐步成熟;四是大力推动新媒体在老年人中的普及,如以健康老人为对象开展研修并成为其他老年人的顾问;刘满成等〔40〕还分析了美国老年网站的特色,如强调服务性,内容偏重专一化和精深化,页面简洁,互动性好,操作帮助详细等。

7 新媒体的惠老策略

学者们主要从条件支持、内容建设、服务开发三个角度探讨了新媒体的总体惠老策略。一是全社会增强信息科技的惠老意识,引领老年人接触新媒体,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普及相关技术、丰富服务形式和加大扶持相关产业〔27〕,提升老年人收入,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设备等〔28〕;二是传媒业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定位节目、版面和页面,增加服务性内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48〕,关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地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加强传受互动和主动推送,凸显对老年人生理和认知局限的关怀,推进休闲性、生活性与文化性协同的内容建设〔1〕;三是科技界应重视老年人的功能性自理,开发针对不同老年人的自动化产品和专业化服务〔46〕,新媒体养老平台应重视信息沟通和精神文化服务的功能设计并鼓励社工参与〔49〕。

7.1 促进老年人上网 促进举措主要涉及舆论引导、软件设计、技能培训、条件支持、内容建设五个方面,一是要为老年人上网造势,让年轻人能理解和支持,同时在软件设计上注重老年人的特征和习惯〔6〕;二是提升老年人的网络知识水平,不仅家人可发挥关键作用〔50〕,还可在社区定期举办培训或在老年大学开设课程,以较早上网的老年人为核心创立兴趣小组,发挥带动作用〔27〕,为收入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提供触网机会〔7〕;三是坚持“内容为王”,如建立专属门户和交友平台,让老年人能表达自我和传递经验〔51〕。

7.2 互联网的惠老服务策略

7.2.1 网上内容建设 首先老年网站的建设涉及内容定位、创办主体、人才培育、服务理念、交互设计和经营模式六个方面,首先内容要符合老年人需求,可与社保结合,正视老龄问题并支持民间力量创办网站和培育专业采编队伍〔39〕;二是以提供服务为核心,强调专一化、精深化的内容理念,加强互动沟通及帮助功能,注重页面的可读性和信息的多媒体展现、导航的易操作、布局的一致性〔40〕;三是注重线上服务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寻求政府、社区和商业机构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33〕。个别学者还探讨了网上健康信息、新闻形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惠老问题,一是提出加强网络健康信息的质量评价和真实控制,设计适合老年人的检索工具〔35〕,还可整合传统媒体,作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互动性平台〔43〕;二是指出网络新闻应客观再现老年人形象,避免“标签化”、“污名化”,倡导“积极老龄化”〔45〕;三是建议从严规制网络媒体使用涉老隐私信息,增加特别审核权,在不侵犯自由表达的情况下,老年人享有要求删除的权利〔52〕;还建议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网络金融产品与服务〔53〕。

7.2.2 推进网络化养老服务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可通过网络来对接供给方和需求方,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使其成为综合性服务的发布中心、受理中心和使用中心〔42〕,在线医疗、紧急救助等可通过行政机制(政府投资)实现,在线交流、在线娱乐等可通过志愿机制(政府与志愿者合作)实现,居家照料、电子监控等可通过市场机制(服务机构提供)或准市场机制(政府购买)实现〔54〕;也可基于新型电视和手机,建构整合医保、安保、学习、交友、办事和社区中心服务的智能养老生活服务系统〔3〕。

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社交需求,学者们还开发了基于不同平台的专属服务,如基于IPTV,构建了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监测、安全监护的服务系统〔55〕,基于体感游戏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设计了社交游戏〔56〕;基于互联网开发了可智能推送信息的社交系统〔57〕;基于手机,设计了包含紧急呼叫、吃药提醒、社区广播等功能的社区生活系统〔58〕,开发了帮助老年人找朋友和安排闲暇活动的社交应用〔36〕,“爱心家园”还进一步提供生活窍门、健康常识等功能〔59〕;整合移动终端和桌面终端设计了健康关爱系统,前者包括血压、血糖、体温、心率检测和提醒设置功能,后者是提供产品推荐、健康资讯和娱乐等服务的网站〔60〕。

个别学者还用健身器材代替鼠标,设计了居家老人的虚拟旅游系统〔61〕;提出了如何基于网络技术构建老年人的协作学习平台,形成个性张扬与集体协作交织的老年教育格局〔62〕。

7.3 软硬件产品的惠老设计

7.3.1 基本设计原则 易用性是软硬件产品惠老设计的首要原则,涉及易理解、易识别、易操作,一是操作方式应浅显易懂〔23〕,如利用产品间的相似性重塑认知逻辑〔38〕,由一致性的界面元素形成统一的操作思维〔63〕;二是显示和表现方式便于辨别〔23〕,如布局简洁、语义直观、强化感官刺激;三是降低操作精度和复杂程度,如通过减小信息量降低记忆负担〔23〕。

其次是人性化、经济性、容错性。人性化是指兼顾老年人的生活经验、能力差异和生理局限,如将生活经验用于造型语言,降低操作施力和动作难度,相同操作目标拥有不同实现途径〔23〕,根据生理局限合理化界面设计〔63〕;经济性是指复杂产品功能简洁化,简单产品多功能化,设计物美价廉的产品〔23〕;容错性是指通过设定一些图像、语音或文字来纠正、提示或说明误操作〔64〕。

7.3.2 手机设计原则 部分学者还提出老人手机在外观、交互、功能上的设计思想,一是操作符合人机尺寸和重视老年人的生理缺陷〔65〕,如便于握持和防滑,采用大屏幕、大字体,按键及间距要大,对按压力度反应灵敏,突出常用键等〔66〕,二是菜单简洁、层次分明〔54〕,交互流程简短,交互动作简洁并模拟现实,交互界面融入熟悉的场景〔24〕;三是功能简单、易操作和不易过时,同时有针对老年人的特殊功能〔66〕。

7.3.3 网页设计方法 个别学者针对老年人认知退化而提出了增加信息输入、增强信息贮存和引导逻辑思维的可达性设计方法,涉及复杂信息的简化和交互信息情境化,界面设计的相似性和交互行为的一致性,多样化的导航机制和清晰的正反馈机制〔67〕;其次结合老年人身心特征提出了增强视觉审美、提高可用性和提升体验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包括布局简约、字体大小合适、色彩简洁明快,重要信息要易于关注,减少操作步骤,登陆、导航、输入、阅读上的人性化帮助,温馨提示、积极引导、及时反馈等〔68〕;最后老年人喜欢的网页主题色是浅蓝和蓝,网页文本色是黑、蓝,整体暖色调〔69〕。

8 结束语

近两年,研究热点是影响老年网民检索信息和使用个别网上内容的因素,网络技术如何介入养老服务,如何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和建设老年网站,手机和网页的惠老设计,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主要关注手机、新型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的积极功用,较少涉及新媒体的消极影响;第二,重点提出图书馆对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的举措和教育方法,而对政府如何制定规划,尤其是老年教育体系如何发挥作用没有提出过多建议;第三,主要探究了老年人的上网目的、习惯以及手机设计需求,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查询和社会参与特征,影响他们接触、使用、持续上网的主要因素,却没有深入探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新型电视新功能的使用特点、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第四,对硬件产品的惠老缺失,尤其是老年网站、网络养老服务、网上老人形象的不足进行了归纳,但缺少分析非专属服务,尤其是手机上网、数字电视点播等非常规功能的惠老不足;最后,虽然提出了新媒体整体的,尤其是网络服务内容、硬件产品的惠老策略,缺少对智能手机作为媒体,尤其是新型电视新功能的惠老思考。

1 曹海涛.论老年文化教育中的新媒体建设〔J〕.成人教育,2015;35(7):48-50.

2 丁卓菁,沈 勤.城市老年群体的新媒体使用与角色认知〔J〕.当代传播,2013;6:102-4.

3 吴信训,丁卓菁.新媒体优化老年群体生活方式的前景探索——以上海城市老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为例〔J〕.新闻记者,2011;3:65-9.

4 刘丽娅,薛秀珍,李粉华.离退休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765-7.

5 孟 伦.网络沟通对老年人家庭角色缺失的补偿〔J〕.新闻界,2013;7:3-8.

6 郭晓芳.“银色浪潮”下的网络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7:34-5.

7 洪建中,黄 凤,皮忠玲.老年人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2):171-6.

8 吴 欢.虚拟社区内的认同——以中国内地老年门户网站“老小孩”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5:84-99,127-8.

9 吴 欢.虚拟社区与老年网民的社会参与——对上海老年门户网站“老小孩”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3;6:105-17.

10 王永梅.网络社会与老龄问题:机遇与挑战〔J〕.学术交流,2014;34(8):202-6.

11 张云玲,章忠平.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及服务创新〔J〕.兰台世界,2015;14:153-4.

12 陈月华,陈荟竹.关于我国老年人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基于哈尔滨和上海两地的实证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8(8):60-1.

13 李小平,张 娟,杨晓苏,等.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66-71.

14 杨敏文,邢修远,应长兴.提高老年读者信息素养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34(1):85-90.

15 张 强,金 涛,曲 哲,等.图书馆在关注老年群体网络信息素养中的作用与作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27-8.

16 马 佳,蔡吉梅,宋曦玲,等.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209-10.

17 丁卓菁.新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大学,2012;3:116-21.

18 郭 颖,付卫亚男,夏南强.武汉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信息需求与获取途径调查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0):97-103.

19 邵延鹏.山东农村老年受众媒体接触习惯调查与分析〔J〕.青年记者,2015;30:35-6.

20 王若宾,胡 健,杜春涛,等.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数据挖掘〔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0):236-41.

21 吴 丹,李一喆.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检索行为实验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102-8.

22 常言说,华庆一,柏延松.D-Checklist:一种老年人手机设计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22):99-103,123.

23 刘 胧,杨 瑜,孙 涛.基于人机交互的老年人产品设计〔J〕.工业工程,2010;13(5):89-94.

24 刘 源,李世国.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场景式界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40-3,48.

25 俞书伟,肖金花.老年人网络智能电视机顶盒设计方法研究〔J〕.电视技术,2015;39(12):38-41.

26 王 琳,饶培伦,GavrielSalvendy.影响老年人接受信息科技因素的调研〔J〕.工业工程,2010;13(5):85-8.

27 吴玉韶,王莉莉.人口老龄化与信息无障碍〔J〕.兰州学刊,2013;11:64-70.

28 张 硕.中国城市老年人电脑/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国际新闻界,2013;35(7):51-61.

29 刘满成,石卫星,李晓慧.为老服务网站用户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求索,2014;10:101-5.

30 张 硕,陈 功.中国城市老年人新媒体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南方人口,2013;28(4):64-72.

31 李 黎,张忆雄,俞 平,等.不同地区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3:48-52.

32 刘 炜.基于扩展TTF和UTAUT模型的老年用户社会化网络服务采纳行为研究〔J〕.软科学,2015;29(3):120-4.

33 许肇然,胡安安,黄丽华.中国为老服务网站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5;2:91-100.

34 宫晓东.老年人群人机特征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科技产品使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149-55.

35 朱姝蓓,邓小昭.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查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60-7,93.

36 皋 琴,丹尼尔,饶培伦,等.老年人在线社交平台开发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03-7.

37 刘勍勍,左美云,刘满成.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老年人互联网应用持续使用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2;24(5):89-101.

38 何景浩.数字化老年产品的通感设计〔J〕.包装工程,2011;10:30-2,50.

39 邓 榕,杨旭明.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3):143-5.

40 刘满成,左美云.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中美为老服务网站对比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0:63-7.

41 吕学静,江 华.网络在城市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4:56-60.

42 江 华,吕学静.北京市城市老年人服务的网络介入模式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1:87-92.

43 赖小萍.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老年人健康传播困境与策略研究〔J〕.传媒,2015;16:76-8.

44 顾 瑜,李世国.面向老年人的移动健康关爱平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22:77-80.

45 华 乐.网络新闻中老年人形象塑造研究〔J〕.青年记者,2013;35:46-7.

46 陈月华,吕妍.国外应对“白色浪潮”的新媒体策略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1;1:194-8.

47 何德功.新媒体助力老龄化社会的四大趋势〔J〕.中国记者,2012;11:118.

48 张 玲.论媒体在老龄社会中的政治责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6.

49 李金娟.运用新媒体搭建社区为老服务平台〔J〕.青年记者,2015;11:47-8.

50 陈雪丽.论互联网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J〕.新闻界,2015;17:4-8.

51 高兰英,冯雅颖.网络银发市场的开发策略〔J〕.青年记者,2013;30:74-6.

52 林 凌.网络涉老隐私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J〕.编辑学刊,2015;1:37-41.

53 赫国胜,柳如眉.人口老龄化、数字鸿沟与金融互联网〔J〕.南方金融,2015;11:11-8,37.

54 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2:118-21.

55 王德富,周子萍,谷潇等.针对老年人的关爱电视远程监护服务〔J〕.电视技术,2011;35(21):124-7.

56 曹 阳,郑文钰.都市老年人游戏式社交网络平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24:70-4.

57 郑志刚,陆杰华.面向老年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4(5):31-34.

58 黄乐清,李靖嘉,张凌浩.豆伴--为老人设计的手机及社区养老系统〔J〕.装饰,2011;8:41-2.

59 韩冬楠,边 坤.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网络社区应用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3;22:119-22.

60 张 歆,邓 嵘,曹恩国,等.基于感-知-行的老年人实时健康关爱网络平台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5;16:82-6.

61 胡中艳,曹 阳,兰海龙.城市老年人虚拟旅游交互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2;2:27-30.

62 陈 曙.老年网络协作学习生态体系的构建:逻辑、关键与通路--基于关联主义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5;2:88-96.

63 姚 江,封 冰.体验视角下老年人信息产品的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67-71.

64 汤 洲,姜 晗.老年人电子产品的无障碍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14:134-6.

65 周晓珠,徐 聪,谢文婷.感性需求导向下老年3G手机外观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2):57-61.

66 徐 峰.老人手机设计研究——以雅器(首信)系列老人手机为例〔J〕.装饰,2011;4:96-7.

67 李 维,赵江洪,谭 浩.基于认知的老年人网站的可达性设计〔J〕.包装工程,2013;34(12):54-6,83.

68 李永锋,柏锦燕.老年人网页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20:30-3.

69 李宏汀,王平飞.青年人与老年人网页颜色偏爱研究〔J〕.心理科学,2012;4:848-51.

〔2016-08-12修回〕

(编辑 郭 菁)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No.11CXW024)

盖龙涛(1983-),男,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用户体验、面向弱势群体的传播技术研究。

G206;C913.6

A

1005-9202(2017)13-3348-06;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3.106

1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老年人信息服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