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7-01-16余剑
余剑
【摘 要】本文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为例,立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院校特点,提出以学生职业能力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创新 职业核心能力 计算机人才培养 创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9-02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成为“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改革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践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学历层次、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特点,决定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别,创新创业仅仅立足于培育学生研发能力、发明创造为目标,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注重的是研发能力、算法研究、系统构架设计等领域,而高职院校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强调应用操作能力、开发实践能力。因此,选择计算机类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借鉴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国内尚未统一。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创新人才应该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三个重要特征,具备“推陈出新”能力,并能够将创新、创造和发明的东西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新的事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的创新人才不能等同于本科层次来认识,侧重于产品外观设计,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优化,设备的革新,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等改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与改进,管理方法与服务手段的变革在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强调的是应用与改进。因此,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定位为有终身创新意识,健全创新人格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制造、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工作实践中,能够探索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综合素质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层第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性和创造性。从人才素质要求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拓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基本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高职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由此,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目标的实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让受教育者具备创新能力,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在岗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备可行性。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除具备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以外,更强调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训练;强调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检索和灵活运用能力。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就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能力、快速理解掌握不同行业需求能力、快速检索查阅资料能力、敏锐的市场需求洞察力。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点
(一)完善高职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优劣的准则,界定专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达到期望和预定的要求,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将创新精神培养融入计算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文化标准、考核标准等,作为各项标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要把创新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过程,以专业教育为基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案,这是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的载体与依据。
(二)优化协同育人机制。计算机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载体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及各类技能竞赛等,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主体也应该包含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教师、德育课教师等,而不仅仅是某一方的责任。因此,各主体必须达成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意识,行成创新人才培养合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广泛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评价师和指导者,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达到教学目标,考核评价必须兼顾知识、能力、态度、结果多方面,通过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考核改革。努力推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四)努力扩展创新实践空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企业应用紧密结合,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调动企业、社会、学校三方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把握学生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明确的学习任务、考核方案,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习实践中。同时,通过校、企、行业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公司实际项目案例研究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持续职业发展。校内培育和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推进创新项目的有效开展。
(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递知识和技能,认为创新创业与大学生是不相关的事情。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将创业精神培养、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每一堂课。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发掘创新意识潜能,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逐步建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创新创业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就业,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通过实践证明,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此外,高职院校必须看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层面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多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薛玲珑.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12)
[2]毕佳洁,李海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J].文教资料,2011(4)
【基金项目】2014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GXQG022014093)
【作者简介】余 剑(1980—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软件技术教学研究。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