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的翻译动机及制约因素

2017-01-16朱方方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

朱方方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为什么翻译,选择什么文本,采取什么策略,都由译者决定,译者的翻译动机是其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中的一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本文从翻译实例中探讨译者的翻译动机及制约因素。

关键词:翻译动机;制约因素;翻译活动

引言

在翻译中,目的论者把译者的目标理解为一种集合了多种因素的翻译动机,译者的翻译动机影响其对作品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译者对社会的认识及追求不同,对作品的选择也就不同。

翻译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也是一项心理活动,译者的翻译动机是出自内心的需求,也是在外界环境的驱动下产生的翻译文本的渴望。自身因素是兴趣爱好、个人情怀也是政治抱负,外在因素是政治动荡、社会改革等带来的新思潮,也是受人之托,翻译一篇美文以供消遣。译者的翻译动机对整个翻译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译者的翻译动机

译者的翻译动机是为实现翻译目的而行动的,其体现在三方面:翻译前的选择、翻译时的理解、翻译中的策略及表达时的能动性。

因译者对社会现实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动机,对作品的选择也就不同。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及性格也不同,对文本的选择也就不同。

翻译动机是来自社会、个人的因素。如,巴金做翻译时就有明确的目标:一次,记者问他为什么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翻译,他说:为了跟落后的社会作斗争,用自己的武器奋斗。可见,巴金的个人抱负对文本的选择有着决定影响。在黑暗的旧社会这些译者在选文本时,特别注重文章的号召力。如,鲁迅生活的年代俄国文学有很多反应为生存而抗争的作品,如《海燕》,鲁迅对此情有独钟,他选择翻译它们向旧社会宣战。

受个人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相同。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能说明这一点,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解读有所不同,其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也有差异。此例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例: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著名的主持人,但很少有电视台聘用他,他很沮丧。于是,便设法找关系。

译文:He had been dreaming of being a famous host with few of TV stations employing him.He felt very depressed and so managed to take advantage of various personal relations.

译者在翻译第一句话时,采用介词with翻译“很少有电视台聘用他”,保持句子平衡,“很是沮丧”接在这句后面构成第一句的并列句,但译者把这个短语放在第二句的开头,与第一句分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强调了原文的意思。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对文本的理解而非歪曲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

在理解原文后,就到了表达阶段,在此过程中,译者会选择某一翻译策略指导自己的实践,有的译者喜用本土色彩很浓的词,有的偏爱异国风情的笔调,这为一个文本拥有多个译本提供了可能。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就是很好的例证:前者是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采用了意译,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社会,而后者是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采用了直译。表达作为翻译中最重要的一环,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在英汉翻译中,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文采好的译者会偏向于意译,性格较为拘谨的就崇尚直译。

例: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译文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译文二:历史使人聪明,诗人使人遐想,数学使人惊喜,格致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严,逻辑和修辞使人能够争论。

这两个译文都使用了增译法,反复用了“使人”,不同的是译一对“histories”和“poets”进行了名词转动词的译法,使译文更加合逻辑,且形式和原文相匹配,符合“音美”、“形美”和“忠实”的表达方式;译二虽偏古,但它的前5个单词均选用二字结构,最后一个却用了“能够争论”四字结构,有损“声美”和“形美”。相比,译一要略胜一筹。

二、翻译动机的制约因素

语言千差万别,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且渗透在各个领域。因此译者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影响翻译动机的正常发挥。例:我的邻居老纪,是位消息灵通的人士,每天下班,总要带回几条新闻:大至国内外大事,小到谁家夫妻吵架,关系不和······他发布新闻,是在大家做饭的时候,地点自然以厨房居多。

初看,似乎没文化差异,有些译者会把“厨房”译成kitchen,但英语读者就会有疑问,在自家厨房怎么能向别人广播新闻呢?对他们来说,厨房是独家使用的。因此有必要在kitchen前加share,使意思更加明确。

结语

译者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体察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动机,对翻译过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翻译动机会受到文化、知识、社会影响。但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译者,像在战争年代或社会变革年代那种以翻译求知救国的动机已少有张扬,追名逐利的动机却败坏着翻译界,能踏踏实实的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求量不求质的现象普遍直接导致了翻译质量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卞正东.翻译目的论【J】无锡: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60.

[2]孙致礼.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浅析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