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职业化概述

2017-01-16刘祥友朱宇雷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产学职业化素质

刘祥友 朱宇雷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教育职业化改革的重要性已被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广泛关注,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而普通高校作为介于专攻学术的重点应用型本科和专门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的高职专科的中间力量,更适合开展这样的教育职业化改革,把理论知识的教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完美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职业化

(一)职业化的界定

“职业化”就是将职业变成其本身的一种活动过程。它赋予了职业以生命的活力,融入了职业以人文的精神。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职业化也可以是指从事相似工作的几个团体的成员自己在所从事的某项工作上与其他团体的成员区分的过程,而这种区分过程则需要他们做好充分的训练和知识准备。职业化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需要经过漫长的、系统的、完整的训练才能达到职业团体之间表现出区别特征的目的。而如何判定一个团体是否符合职业化的标准,即表现出了职业团体中的区别特征,则要看这个团体的成员是否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是否都具有与此类工作共同的价值观、职业定位或职业期望;第二,是否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得到了资质认可;第三,其成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不是其他非职业群体无法准确判定和评价的;第四,其所有成员能够从职业行为中反映出的职业道德是否符合共同的社会认知。

可以说,“职业化”研究的核心就是对职业素养的养成训练,也可以说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其中就包括了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技能规则。“职业化”其内涵是经过长期训练内化养成的个体修养,是一种软实力。对于当今这个充斥着信息的社会来说,这种单一信息处理的工作比例日趋减少,动态而富于个性化、私人订制版本的职业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探索职业的发展特征和规律,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达到一种个体与职业相融合的状态,这样职业人才能很好的顺应职业岗位的各种动态特性,达到教育职业化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二)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职业化研究发展现状

当前,有关我国本科高校的教育职业化改革研究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主要的理论有如下几点:

1.职业素质理论

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核心是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职业综合素质又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职业素质,其中包括人可在短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1】。具体来说,首先,隐性职业素质也称为职业素养,是人们在长期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的一种职业态度,职业品质和职业认知。而显性职业素质的内涵则因人而异、因职业而异,但是他们中所包含的职业态度、职业品质和认知从本质上来说是相似的。他们的关系可以这么来形容:即隐性职业素质对人的职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显性职业素质则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加速器。因此,职业素质特别是隐性的培养应是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而显性职业素养培养应是高等教育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2.产学合作模式理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中,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科教育要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一个关键点就是采用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2】,其实施过程中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宏观布局方面,要树立产学结合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地位,这不仅只是体现在课程改革、院系设置上,更重要的是引起学校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能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指挥下建立起配套的考核标准与反馈制度,突出产学合作的系统性与渗透性。其次,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采取各种鼓励措施例如校企联合招生,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招生计划分配、经费支持、课程设置及专业分配等各个主面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特别要说明的是,在高校的教学组织中,各个专业院系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位,因此要特别注重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专门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包括学本专业指导老师,企业的行业精英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实时、专业的咨询和指导;在具体的制定培养方案、讨论制定教学大纲、课程与教材的选择等等各个环节时,能有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参与指导,就能将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指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次,完成了各种教学大纲的制定之后,要进一步完善的就是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等的具体细节,因为再好的指导思想,没有好的转播媒介,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完整整的传授给学生,那也是徒劳,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有意识的改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实习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各专业的教育专家与企业科研专家合作,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型,力求让同学们在踏入社会以前率先体会到职业化的气氛;最后,要注重收集学生的评价和体验,即改善课程评价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利用多种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让学生明白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他们是否有适应其即将从事的职业所应有的职业素质。

产学合作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有【2】:

(1)订单式培养

由企业向高校提出具体的人才需求标准,指定培养方式,并具体到人才的数量,学校根据与企业所签订的订单协议来培养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定向到特定的企业就职,属于一种比较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聘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深入课堂进行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高校则向企业提供职工培训课程,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这种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互聘,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书本上所没有技能训练与操作经验,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又可以解决校内实训资源紧张的问题,真正实现在教育中创收入、在创收中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3)产学研一体化

把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实际的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以实现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常见的模式是企业直接向高校投资,建立生产研发中心或者科技园等机构,由学生、老师直接参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而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总的来说,产学合作模式旨在增强高校教学的实用型,虽实践时间较短,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对于空缺巨大的求职市场来说,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彭娟,郑锐洪.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培养要素及其差异探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11;No.4404:91-95+104.

[2]武汇.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化走向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v.15;No.5903:74-76.

[3]高玮.美国法学职业化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25;No.10805:103-105.

课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职业化转向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15BGD012;湖南城市学院2014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地方高校教育职业化转向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14B024

猜你喜欢

产学职业化素质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产学”融合模式下的动漫类人才培养研究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