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重步行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2017-01-16

贵州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步行偏瘫下肢

王 争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经验交流·

减重步行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王 争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的康复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急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ADL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74%(P<0.05)。结论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采取减重步行训练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减重步行训练; 脑卒中后遗症; 偏瘫; 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治疗后因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平衡失调所致运动障碍,出现偏瘫后遗症,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病症,但治疗时间太长,不利于机体康复[1]。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方法,主要利用悬吊、保护装置负担患者全部体质量,协助下肢不能负担者处于直立状态,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肢活动能力与平衡能力[2]。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62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减重步行训练,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康复科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4.8±8.7)岁,平均病程(2.1±1.8)年。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2)患者于治疗后30~60d内接受康复训练。(3)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期治疗3个月以后,病情稳定。(4)签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患有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且难以配合者;(3)临床治疗不完善者。

1.2 康复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实施仰卧位下控制下肢伸肌痉挛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床上起坐、坐位起立等转移动作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进行治疗,患者采用美国莫斯GZ8643减重步行训练仪,其训练初始减重量为患者体质量60%,运动平板速度为0.1~0.3 m/s,以患髋能伸展、患肢负荷能支撑最大重量为宜,且平板速度与减重量均可根据患者康复状况逐渐减少。步行训练周期为15~30 min,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间歇训练法,且由治疗师指导患者矫正步态。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于两组患者治疗8周前后,使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ADL测定总分为100分,良为60分以上、中度障碍为41~60分、重度障碍为40~21分、完全依赖他人为<20分。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判断。临床症状疗效评价:基本治愈,NHISS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NHISS评分减少46%~89% ;进步,NHISS评分减少18%~45% ;无变化,NHISS评分减少减少在l8%以内;恶化:NHISS评分增加l8% 以上。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NIHSS、ADL、运动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8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且ADL、运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ADL、运动能力评分对比表,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病症改善状况 研究组患者接受8周治疗后,其疗效分布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7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n(%),n=34]

3 讨 论

脑卒中发病时会损伤运动细胞与运动传导通路,减弱主动控制能力,降低肌肉功能,使得患者不能正常行走,出现行走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表现[6]。脑卒中后约1/3~1/2患者在3个月内无法独立步行,肢体运动功能存在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康复治疗方面,临床常使用步行训练、转移动作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康复措施,虽然能够改善患肢功能与步行能力,但需要大量时间帮助患者完成从床上运动、重心转移至维持平衡,不利于患者机体康复。

减重步行训练主要利用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运动控制动力系统理论与强制性使用理论,采用减重装置,在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肌力、关节活动能力与平衡力较差时,可通过悬吊装置减少患者体质量对下肢的负荷,支撑下肢能力不足患者处于直立状态,联合跑步机,给予患者重复、节奏性的运动。并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下肢训练。文献指出[8],减重步行训练利于患者大脑功能重组与神经可塑性的建立,是一种动态的有特定任务方式的训练,让患者不断重复步行周期动作,促进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利于行走功能恢复。训练时通过传送带的强迫性运动使得髋关节被动过伸,恢复患者机体足、踝、膝、髋与躯干的神经、肌肉协同运动,利于髋部屈肌收缩,完成肢体摆动。传送带向后运动会强迫患者向前迈步,降低偏瘫肢体肌肉张力,提高其肌肉收缩力,加强下肢负重力,改善关节活动度,调节患侧肌张力。减重步行训练时,患者在减重吊带保护下站立、步行,改善机体平衡性,协调重心对称分布,长期锻炼有助于促进抗重力肌收缩,加强患侧负重,锻炼患侧肌力。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8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ADL、运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性优越于常规康复治疗,能够增强踝关节、膝关节与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患者运动时各关节、肌群与神经的协调性,提高肢体平衡力,提高患者独立步行能力,最大限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1] 李军涛, 赵现, 霍会永,等.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4,8(29):40-41.

[2] 方征宇, 尤琪, 周宁,等.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研究[J]. 中国康复, 2013,8(6):443-445.

[3] 夏梵. 早期院内行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轻中度偏瘫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8(15):1669-1670.

[4] 欧阳赛.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皮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 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5] 梁虎. 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住院患者的疗效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7(8):942-944.

[6] Yu H, Ohata K, Kitatani R, et al. Effect of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gait parameters and gait em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 Gait & Posture, 2014,1(39):139-142

[7] 刘晓玲. 社区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康复的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7(16):108-109.

[8] 金建平, 吴秀清, 游毅,等. 偏瘫患者减重训练最佳开始时间的临床研究[J]. 上海医药, 2014,6(4):62-64.

[9] 张丽华, 赵连成.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6(3):221-222.

R743.2

B

1000-744X(2016)07-0717-02

2016-03-03)

猜你喜欢

步行偏瘫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步行回家
World Integrated Medicine Master SHI Xuemin (石学敏)
从步行到奔跑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