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突细胞及其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2017-01-16李建锋赵自刚牛春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体细胞单核细胞抗原

李建锋 赵自刚 牛春雨

(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树突细胞及其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李建锋 赵自刚 牛春雨

(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树突细胞;细胞免疫

早在19世纪70年代,Steinman等〔1〕分离出一类细胞,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都不同,由于这类细胞在成熟时会有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伸出,故被命名为树突细胞(DCs)。DCs是目前已知的机体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体内捕获抗原并将其提呈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从而发挥免疫防御的功能〔2〕。DCs分布比较广泛,肝、脾、淋巴组织、血液、皮肤黏膜等组织均有,能够活化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联系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纽带〔3〕。鉴于DCs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感染、肿瘤和危重病免疫机制中涉及DC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DCs及其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1 DCs的基本概况

DCs具有特殊的迁移过程,并促使DCs从不成熟阶段发育为成熟的DCs。未成熟DCs从前体细胞分化而来;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时,未成熟DCs分化成为成熟DCs。未成熟DCs和成熟DCs在免疫功能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1.1 DC的发育过程 DCs主要由造血干细胞(如CD34标记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主要分为:①髓系DCs,来自外周血的单核细胞(髓系DC前体细胞),最后变成间质DCs和郎罕细胞;②淋巴系DCs,淋巴系DCs的前体细胞不表达髓系抗原,不具备吞噬和吞饮抗原的功能,白细胞介素(IL)-3受体高表达,低表达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被IL-3刺激分化为淋巴系DCs。关于DCs亚群及分化仍有很多知识的阐明不明确,关于天然DCs亚群的分类仍需进一步研究〔4〕。

在分化DCs过程中,核因子(NF)-κB核转位、细胞内钙通道开放及蛋白激酶(PK)C、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等信号通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NF-κB通路的作用最为重要,NF-κB的核转位及其下游不同基因的活化可由多种胞外刺激信号引起,以改变DCs的分化方向及免疫活性〔5〕。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磷酸化的MAPKs可以向下游传递信号并促进转录因子的活化和移位,进而调节DCs的生物学功能和不同基因的表达〔6~9〕。在自由基、应激、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刺激下,信号途径中的抑制性蛋白分子发生磷酸化、泛素化,容易发生降解,促使NF-κB与抑制性蛋白解离,NF-κB移位至胞核,使之与DNA启动子区域相应的靶基因位点结合,进一步启动与免疫功能调节相关的部分mRNA的转录程序,分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或其他活性介质〔10〕。NF-κB活化预示DC的成熟,使DC具备了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

1.2 DC的表面标志 根据发育过程,DCs分为未成熟DCs和成熟DCs,这两种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的细胞表面标志和生物学特征〔11〕。正常情况下,未成熟DC不表达或低表达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CD14、CD54、CD40、CD80),高表达吞噬相关受体(甘露糖受体、Fc受体、补体受体)。未成熟的DC吞噬抗原、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很强,提呈抗原能力很弱。成熟DC细胞表面主要表达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和CD54、CD40、CD80、CD86等黏附分子,对抗原加工提呈能力很强,而对抗原的摄取能力减弱。DC在成熟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迁移过程,在摄取抗原以后,通过延长其突起等方式进入淋巴系中,并可以激发T细胞发生反应。

2 DCs的免疫作用

2.1 摄取和加工外源抗原 DC在未成熟时内吞功能非常强,以膜皱缩或大囊泡的形式摄取抗原,这种方式有利于超低浓度抗原的摄取与递呈;另外,也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糖基化抗原。随后,DCs对抗原分子进行加工、处理,以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把抗原递呈给Th,激活Th,发生免疫应答。

2.2 DCs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 DCs在免疫系统中充当如下角色:捕捉及加工抗原;迁移到淋巴器官的特定部位;尤其是T细胞区域,启动免疫反应;快速分化、成熟,对各种各样的非微生物因子刺激物(如:细胞因子、幼稚淋巴细胞和免疫复合物)通过Toll样受体(TLRs)配体产生免疫应答〔3〕,也是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成熟的DC具有更强的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能力,但其细胞内吞作用和噬菌能力则减弱,并且获得了迁移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活化Th1和Th2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Kawasaki等〔12,13〕研究均证实,IL-15可使DC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显著增加干扰素(IFN)-γ的产生,并可增强DC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能力,说明IL-15是DC的激活剂。大量研究也提示〔14~16〕,IL-15对于先天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功能是一个关键的细胞因子,对DCs发挥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2.3 诱导自身免疫耐受 研究表明,DCs可以诱导免疫耐受。非淋巴组织中,如肝、肾、皮肤、血液,DCs是一群未成熟DCs,摄取能力非常强,能够加工、处理抗原,但递呈抗原的能力弱;另外,这些未成熟DCs表面缺乏B7等共刺激分子,故不能给T细胞活化提供必需的协同刺激信号,这样,T细胞不能完全活化,从而处于失能状态,使T细胞发生耐受,被认为“耐受性DCs”。此外,不成熟DCs能诱导抗原特异调节性T细胞和阻止效应T细胞功能反应,也是自身耐受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枢免疫耐受是由DCs诱导的,通过参与阴性选择过程来实现。通过阴性选择留下来的成熟T细胞中,因为不含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细胞克隆,从而可以维持中枢性自身耐受。在胸腺皮质区、皮髓交界区和髓质区,单阳性T细胞与胸腺DCs等所表达的自身抗原肽分子高亲和力结合,因而被清除或失能,不能与自身抗原肽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的T细胞存活下来。

3 DCs凋亡及其在感染后免疫功能变化中的作用

DCs凋亡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凋亡增多可引起免疫耐受和感染扩散,凋亡减少又可引起自身免疫的发生,所以DCs数量的稳态平衡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DC前体细胞的生理性凋亡维持着DCs数量的稳定,病理性凋亡增加将会降低DCs数量,抑制免疫功能。研究表明,一些免疫分子能调控DC前体细胞的凋亡。Singh等〔17〕发现脂质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E2通过调节DC前体细胞的FMS样酪氨酸激酶(Flt)3受体表达下调,减少Flt3介导的信号传导转录活化家族(STAT)3激活及抗凋亡蛋白存活素表达,从而增加了DC前体细胞凋亡。Miah等〔18〕发现,细胞因子诱导性SRC同源2区域蛋白(CISH)激活STAT5的负反馈调节降低了DCs后期发育的增殖能力;去除CISH增加了成熟DCs的数量,但降低了DCs的功能。

在微生物等外来抗原的刺激下,促进产DCs的单核细胞被激活后产生活性氧(ROS),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或DCs,从而发挥强大吞噬功能或促进免疫应答。应当指出的是,单核细胞对ROS极为敏感,ROS可增加单核细胞的DNA损伤与凋亡,而来源于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DCs却能对抗ROS的作用。此外,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GM-CSF)和IL-4等细胞因子亦能促进单核细胞成熟,产生巨噬细胞和DCs,能够负反馈调节单核细胞激活反应的修复补偿过程,在免疫应答的负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9〕。

间充质干细胞在DCs的成熟过程中具有免疫调节能力。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DC前体细胞、诱导其发生凋亡,在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DCs的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20〕。而且,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让造血干细胞源性DCs出现功能性损伤或障碍,这些可能在免疫应答负调控机制中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DCs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某些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促进DCs发生凋亡,使免疫功能缺失或发生免疫耐受,促使疾病病情加重或持续发展。在败血症病人和小鼠模型中,均可以观察到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途径诱导的DCs凋亡,因此可通过抑制DCs凋亡减轻脂多糖所致的免疫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蛋白A可攻击线粒体,产生ROS,诱导DCs早期凋亡、迟发性坏死,降低了T细胞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故同样可抑制DCs凋亡达到抗菌的目的。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DCs凋亡下降,使免疫应答不断发生,以致免疫过度激活,因此,促进DCs凋亡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DCs凋亡在病毒感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麻疹病毒出现免疫抑制的原因是通过Fas途径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性(m)DCs凋亡实现的。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mDCs的NF-κB活力减弱,引起mDCs增加,降低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使感染持续。研究发现,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通过诱导DC凋亡使艾滋病患者血液中DC的数量下降,而抑制病毒可让DC数量下降的过程发生逆转。在同种病毒感染过程中,疾病的严重程度与DCs凋亡程度具有相关性。Silveira 等〔21〕研究了两种登革热病毒对mDCs的作用,发现能够引起内脏综合征的病毒株,使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与释放,增加了DCs凋亡与病毒复制,损伤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进一步扩大了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成为炎症级联反应的重要因素,使感染进一步加重,使疾病进一步恶化。针对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也发现〔22〕,病毒感染后的DCs再次暴露于肺炎球菌,增加了DCs的凋亡与表面CD83及CD86表达,促进了大量促炎症因子的产生与释放,使用感染进一步放大;研究结果提示DCs凋亡是流感病毒合并肺炎球菌感染导致炎症扩散的重要机制。

研究显示,不管是成熟DCs凋亡增加,还是未成熟DCs凋亡增加,均是引起感染扩散的重要因素。病毒感染过程中,感染的未成熟DCs会被自然杀伤细胞(NKC)在组织炎症处杀死,使适应性免疫更加优化,所以,NKC早期清除感染靶细胞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依赖性于杀伤感染DCs;1型单纯疱疹病毒诱导了未成熟DCs凋亡,干扰了DCs的抗病毒免疫作用。DC的凋亡在寄生虫感染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T细胞的低反应性可能是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途径可诱导mDC发生大量凋亡导致的。

可见,众多因素均可通过多种途径、多靶点地引起DCs凋亡,从而出现以DCs为启动因素的复杂的免疫调节作用。如一方面,DCs凋亡增加是引起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DCs凋亡增加引起DCs的免疫调节功能下降,则发挥了免疫抑制的作用;此外,在通过杀伤感染的DCs则又发挥了限制感染的作用。因而,应当结合不同的致病因素、考虑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充分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发挥DCs凋亡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4 DCs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DC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大部分实体瘤患者来说,瘤体内DC浸润的数量越多则患者预后越好。DC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核心是能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基础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膀胱肿瘤治疗手段在不断地提高,但术后高复发率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研究发现,其原因与免疫逃逸可能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免疫治疗手段在肿瘤防治方面应用的深入研究,很多研究者把研究焦点移到了DCs上。有研究发现,膀胱肿瘤是可以发生免疫逃逸的因素之一,因为膀胱肿瘤组织中浸润的DCs数量下降。刘星等〔23〕研究发现,正常组织中DCs表达CD83的水平远高于肿瘤组织,这种现象可能是肿瘤组织受到了外周血环境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因为肿瘤组织的DCs大多处于未成熟期;而未成熟DCs 抗原递呈能力很弱,这使膀胱肿瘤患者DCs不能高效地激活免疫反应,导致免疫逃逸的可能因素之一。免疫功能紊乱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DCs数量与功能变化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以调控DCs为切入点,已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机制需进一步拓展。

1 Steinman RM,Cohn ZA.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Ⅰ.Morphology,quantit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J Exp Med,1973;137(5):1142-62.

2 Banchereau J,Briere F,Caux C,etal.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J〕.Annu Rev Immunol,2000;18:767-811.

3 Steinman RM,Hemm IH.Dendritic cells:translating innate to adaptive immunity〔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6;311:17-58.

4 Naik SH.Demystify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ndritic cell subtypes,a little〔J〕.Immunol Cell Biol,2008;86(5):439-52.

5 Rescigno M,Martino M,Sutherland CL,etal.Dendritic cell survival and maturation are regulated by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J〕.J Exp Med,1998;188(11):2175-80.

6 Aiba S,Manome H,Nakagawa S,etal.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play distinct roles in the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by two representative haptens,NiCl2 and 2,4-dinitrochlorobenzene〔J〕.J Invest Dermatol,2003;120(3):390-9.

7 Nakagawa S,Ohtani T,Mizuashi M,etal.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ediates dual role of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in induction of maturation and apoptosis of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J〕.J Invest Dermatol,2004;123(2):361-70.

8 Yu Q,Kovacs C,Yue FY,etal.The role of the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and phosphoinositide-3-OH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CD40 ligand-induced dendritic cell activation and expansion of virus-specific CD8+T cell memory responses〔J〕.J Immunol,2004;172(10):6047-56.

9 Kawasaki T,Choudhry MA,Schwacha MG,etal.Trauma-hemorrhage inhibits splenic dendritic cell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via 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rocess〔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8;294(3):C754-64.

10 Visekruna A,Volkov A,Steinhoff U.A key role for NF-κB transcription factor c-Rel in T-lymphocyte-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or functions〔J〕.Clin Dev Immunol,2012;2012:239368.

11 Shurin GV,Tourkova IL,Chatta GS,etal.Small rho GTPases regulate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dendritic cells〔J〕.J Immunol,2005;174(6):3394-400.

12 Kawasaki T,Choudhry MA,Schwacha MG,etal.Effect of interleukin-15 on depressed splenic dendritic cell functions following trauma-hemorrhage〔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9;296(1):C124-30.

13 Mattei F,Schiavoni G,Belardelli F,etal.IL-15 is expressed by dendritic cells in response to type I IFN,double-stranded RNA or lipopolysaccharide and promotes dendritic cell activation〔J〕.J Immunol,2001;167(3):1179-87.

14 Dubois SP,Waldmann TA,Muller JR.Survival adjustment of mature dendritic cells by IL-15〔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24):8662-7.

15 Kennedy MK,Glaccum M,Brown SN,etal.Reversible defects in natural killer and memory CD8+T cell lineages in interleukin 15-deficient mice〔J〕.J Exp Med,2000;191(5):771-80.

16 Lodolce JP,Boone DL,Chai S,etal.IL-15 receptor maintains lymphoid homeostasis by supporting lymphocyte homing and proliferation〔J〕.Immunity,1998;9(5):669-76.

17 Singh P,Hoggatt J,Hu P,etal.Blockade of prostaglandin E2 signaling through EP1 and EP3 receptors attenuates Flt3L-dependent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from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J〕.Blood,2012;119(7):1671-82.

18 Miah MA,Yoon CH,Kim J,etal.CISH is induced during DC development and regulates DC-mediated CTL activation〔J〕.Eur J Immunol,2012;42(1):58-68.

19 Bauer M,Goldstein M,Christmann M,etal.Human monocytes are severely impaired in base and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that renders them vulnerable to oxidative stres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1;108(52):21105-10.

20 Lai HY,Yang MJ,Wen KC,et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negatively regulate dendritic lineage commitment of umbilical-cord-blood-deriv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an unappreciated mechanism as immunomodulators〔J〕.Tissue Eng Part A,2010;16(9):2987-97.

21 Silveira GF,Meyer F,Delfraro A,etal.Dengue virus type 3 isolated from a fatal case with visceral complications induces enhanced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apoptosis of human dendritic cells〔J〕.J Virol,2011;85(11):5374-83.

22 Wu Y,Mao H,Ling MT,etal.Successive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timulation alter human dendritic cell function〔J〕.BMC Infect Dis,2011;11:201.

23 刘 星,梁 平,周 波,等.膀胱肿瘤患者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免疫功能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9):901-4.

〔2016-02-03修回〕

(编辑 苑云杰/王一涵)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ZH2012004)

牛春雨(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伤休克研究。

李建峰(1981-),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创伤休克研究。

R392.12

A

1005-9202(2017)09-232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112

猜你喜欢

体细胞单核细胞抗原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之谜
5 种大肠杆菌O 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肿瘤发生体细胞突变理论的回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