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2017-01-16刘思敏黄金龙梁文豪罗贤宇邢德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药科厌氧菌消化道

刘思敏 黄金龙 梁文豪 罗贤宇 邢德刚

(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刘思敏 黄金龙1梁文豪2罗贤宇2邢德刚2

(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目的 探究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 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组相比,需氧菌中的肠球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多(P<0.05),葡萄球菌显著增加(P<0.01)。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性减少(P<0.05),拟杆菌显著增加(P<0.01)。结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出现明显肠道菌群失调。

消化道肿瘤;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含有800多种菌属,7 000多种菌株,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组〔1〕。肠道菌群中绝大多数与宿主细胞是共生关系,参与食物分解、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和新陈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是恶性肿瘤发生和进展的关键调控因素〔2〕。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未被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肠道微生态与局部炎症、代谢产物和基因组稳定性的联系,这些因素可能在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4〕。本研究拟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主要肠道菌群。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和第二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消化道肿瘤确诊患者共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0~65岁,平均(56.70±10.46)岁;排除标准:①近期遭遇过重大生活事件者;②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相关家族史或出现脑部转移等脑部器质变化者;③伴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者;④近1 w内接受过手术治疗者。选正常人群为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0岁,平均(52.10±9.49)岁。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称取标本,加入生理盐水稀释,标本稀释呈梯度系列10-1、10-2、10-3、10-4、10-5,连同原液共6个稀释度。取上述标本系列稀释液分别接种于培养基平板上,每个平板3个稀释度。将厌氧菌培养基放在35℃、5%CO2的孵育箱中培养48 h;将葡萄球菌、肠球菌培养基放在35℃孵育箱中培养24 h,一般肠杆菌培养18 h。菌落经涂片、革兰染色鉴定,细菌确定后,根据平板上的活菌计数以及稀释度,按照活菌计数公式计算。活菌集落单位(CFU/ml)=(标本质量+稀释量)/标本质量×稀释度×菌落个数(或×1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消化肠道肿瘤患者需氧菌中的肠球菌数量为(7.16±0.38)、大肠杆菌为(6.86±0.28),与对照组(6.36±0.49)、(6.14±0.25)相比明显增加(P<0.05),葡萄球菌数量(8.34±1.01)与对照组(6.98±0.79)相比也显著增加(P<0.01),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6.96±1.77)、乳酸杆菌(6.45±0.06)与对照组(8.25±0.47)、乳酸杆菌数量(7.30±1.05)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数量(8.90±1.17)与对照组(6.66±1.34)相比显著增加(P<0.01)。

3 讨 论

人类肠道通常居住大约1千亿个细菌,近年来科学家对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地位越来越重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不仅参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发生和发展,还是恶性肿瘤的起始与发生过程中潜在的调控因素〔5~7〕。Dapito等〔4〕研究显示,无病原体的动物模型肿瘤发生率明显减少。Grivennikov等〔8〕通过清除小鼠的肠道菌群,也观察到肝脏和结肠的肿瘤发生率减少。近年来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肝癌、大肠癌和结直肠癌都与肠道菌群有重要关联〔8〕。本实验患者表现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比值下降。厌氧菌是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菌群,需氧菌是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9〕。厌氧菌和需氧菌比值维持在正常水平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厌氧菌和需氧菌比值下降,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可能导致肠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细菌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正常微生物的宿主排斥外来微生物定位停留的阻抗力下降。细菌代谢紊乱也有可能是消化肠道肿瘤患者恶化的促发因素,有研究表明肠道里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促发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10〕。消化肠道肿瘤确诊后检测肠道群菌的变化,将对消化肠道肿瘤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1 Ley RE,Peterson DA,Gordon JI.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forces shaping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uman intestine〔J〕.Cell,2006;124:837-48.

2 Festi D,Schiumerini R,Birtolo C.Gut microbiota and its pathophysiology in disease paradigms〔J〕.Dig Dis,2011;29:518-24.

3 Authur JC,Perezchanonae E,Muhlbauer M,etal.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argets cancer-inducing activity of the microbiota〔J〕.Science,2012;338(6103): 120-3.

4 Dapito DH,Mencina,Gwak GY,etal.Promo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LR4〔J〕.Cancer Cell,2012;21(4): 504-16.

5 Zhao L,Shen J.Whole body systems approaches for gut microbiota targeted,preventive healthcare〔J〕.J Biotechnol,2010;149(3):183-90.

6 Hope ME,Hold GL,Kain R,etal.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 role of the commensal microbiota〔J〕.FEMS Microbiol Lett,2005;244(1):1-7.

7 Schwabe RF,Jobin C.The microbiome and cancer〔J〕.Nat Rev Cancer,2013;13(11):800-12.

8 Grivennikov SI,Wang K,Mucida D,etal.Adenoma-linked barrier defects and microbial products drive IL-23/IL-17-mediated tumour growth〔J〕.Nature,2012;491(7423):254-8.

9 牛 辉.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D〕.昆明:昆明医学院,2010.

10 Zhu Y.Gut microbiota and probiotics in colon tumorigenesis〔J〕.Cancer Lett,2011;309:119-27.

〔2017-02-20修回〕

(编辑 郭 菁/滕欣航)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3B021800270)

邢德刚(1969-),男,教授,主要从事胃肠动力学研究。

刘思敏(1977-),女,讲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研究。

R735.34

A

1005-9202(2017)09-218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9.047

1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新海医院)

2 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学院

猜你喜欢

药科厌氧菌消化道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0年即年下载排行TOP10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3)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1)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1~7月获授权专利情况(2)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Gas from human w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