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

2017-01-16苏鑫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解郁方药经脉

苏鑫童, 刘 琪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针灸研究】

论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

苏鑫童1, 刘 琪2△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六郁学说;针灸;郁病

“六郁学说”乃养阴派的代表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黄帝内经》“五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而来[1]。后世以“六郁学说”为指导思想,治疗郁病常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正如明·王纶在《明医杂著·医论》中所言:“杂病用丹溪。[2]”治郁之法当以行气解郁为主,随证加入诸药;而治郁之方则首推朱丹溪所创千古名方越鞠丸以解诸郁[3]。笔者曾尝试在“六郁学说”的指导下,以针灸为手段治疗郁病,发现亦能取得越鞠丸样的临床疗效,拟从以下诸方面进行阐述。

1 “六郁学说”的诊疗思想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曾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病的产生肇因于怫郁,而怫郁的产生则由“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传化失常”所致。由此可见,“六郁学说”认为郁病产生的根本病机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所谓六郁者,气、血、湿、痰、食、火是也;六郁之中气郁为首,六郁虽未必并见,然“无郁不关乎气”;六郁之间,“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郁皆可相因而为病。解郁之法,“所重在气,不易之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行气解郁;血郁者活血化瘀以行之,湿郁者燥湿利湿以去之,痰郁者化痰祛痰以导之,食郁者消积化滞而消之,火郁者泻火逐热以清之。朱丹溪创越鞠丸解诸郁用香附开气郁,川芎行血郁,苍术除湿郁、痰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诸郁得散则郁病可愈。

2 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在于经脉学说,而经脉的作用则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沟通内外。如上所述,郁病产生的根本病机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治疗郁病的关键在于行气解郁,而经脉本为气血运行之通路,选取相应的经脉和穴位,采用一定的手法,就可以起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运行的作用。针灸治疗以经脉辨证为基础,而郁病的产生则常常是六郁相因为病,病位所在不独一经一脉。“六郁学说”的特色在于其对于郁病的认识全面而系统,以此指导针灸治疗,既可充分利用针灸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运行的作用,又可规范指导针灸辨证取穴施治,从而取得越鞠丸样的临床疗效。

3 针灸取穴施治

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根据郁病证型的不同可选用以下穴位并随六郁兼夹的不同相配而用。

气郁证:膻中、太冲、天枢。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最擅理气行气;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解郁;天枢为大肠经募穴,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机”,取之可复气机之升降。

血郁证:膈俞、血海。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与血海均为治疗血病要穴,取之可活血化瘀。

湿郁证:阴陵泉、阳陵泉。二者均可化湿利湿,且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运湿。

痰郁证:丰隆、支正。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络穴,二者均为化痰祛痰之要穴,取之可消痰郁。

食郁证:内庭、中脘。内庭擅清胃热,化积滞;中脘为胃经募穴,擅治胃肠腑病亦可消食导滞。

火郁证:合谷、曲池。合谷、曲池均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且阳明又为气盛血多之经,清热泻火首推阳明,加之二者为泻火之要穴,取之可消火郁。

治疗可以毫针常规针刺,因郁病多属实证,故针刺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若血郁、火郁重者亦可以三棱针放血治疗,以增强逐瘀泻火之力。

4 典型病案

患者聂某,男性,58岁,工人,2个月前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近1个月来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抗拒后续康复治疗,胸闷不舒喜太息,时觉头痛,纳食不香,眠差,大便干结难解,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患者曾服抗抑郁药物,但因便秘等副反应明显而停药。HAMD量表评分33分,诊断中风后郁病,辨证属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郁久化火,六郁中兼有气郁、血郁、痰瘀、火郁。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化痰清热为法,取太冲、膻中、血海、丰隆、合谷,除膻中外均为双侧,选用0.35 mm×40 mm毫针针刺,太冲、丰隆、合谷行泻法,膻中、血海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2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后患者情绪转佳,睡眠饮食明显改善,余症亦见缓解,康复依从性明显提高。嘱其仍应调摄情志,配合后续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郁病表现已消,目前能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右侧肢体功能亦见恢复。

5 总结

“六郁学说”堪称中医治疗郁病的经典指导思想,针灸治疗郁病亦有其独特疗效。越鞠丸、六郁汤虽为“六郁学说”代表之方,而解郁之法则为“六郁学说”之魂,解郁手段既可赖方药亦可取针灸。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可以规范针灸治疗郁病的诊疗思维,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针灸疗效,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针灸与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两大利器,二者虽有不同但又各有所长,宛如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配合得当便可以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灵枢》创六经辨证,以经脉学说指导方药证治,为后世创立了大量经方。同样,若我们能借鉴方药理论指导针灸,亦能取得临床疗效。正如先贤所云:“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 李清,潘桂娟.朱丹溪“六郁”学说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93-95.

[2] 陈伟杰,江松平,郭倩.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J].江苏中医药,2015,47(9):12-13.

[3] 王健.六郁学说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2):5-6.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专项资助项目(QN2016-14)-基于个体化经筋辨证指导下的长圆针解结法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苏鑫童(1989-),男,福建莆田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从事针灸及神经内科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刘 琪(1988-),女,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研究,Tel:010-88001000,E-mail:641494306@qq.com。

R246.46

A

1006-3250(2017)04-0521-02

2016-10-09

猜你喜欢

解郁方药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冯明教授解郁化痰法论治月经后期经验初探
开郁二陈汤治疗中医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健脑解郁黄花菜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日民众反对医保取消“汉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