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
2017-01-16吴人杰邹纯朴
蒯 仂,吴人杰,邹纯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理论探讨】
《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
蒯 仂,吴人杰,邹纯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故研究《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图说;命门;周敦颐
《太极图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它继承了《易传》的思想,融儒、释、道为一体,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宇宙生成演化体系[1]。他把宇宙生成化生的理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及道德伦理准则、规范,归纳于200余字的《太极图说》,言简意赅,意义深奥,影响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学家如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出发,探析其对中医“命门学说”发展的影响。
1 《太极图说》开启对“生命本源”的思考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2]”周敦颐的太极图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无极而太极”用一个圆圈表示,第二三部分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从而产生五行,五行又各依其性排列的水火升降图,第四部分为二(阴阳)、五(五行)的乾坤精妙凝合从而形成的先天男女,第五部分表明万物由此生生变化,无所底止。周敦颐将阴阳五行等演成一体,通论万物发生演变的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太极就是理,二气五行之精微就是气,太极图勾画出一个宇宙模式,文字则具体指明了宇宙原动力的生发及运行规律,其哲学思想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代温补学派医家据《太极图说》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对生命的奥义、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追溯与探讨。赵献可用太极理念来解释人体,试图寻找人体中太极的位置,认为人生太极即是“命门”。他参考周子太极图发明了命门形象图,创立了命门学说,他认为命门为人之先天,具先天无形之火,在两肾之间为一阳陷于两阴之中,“是为真君主,乃一身之太极”[3],至此命门的位置成为定说[4]。孙一奎倡言“动气命门说”,也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渊薮[5]。张景岳的“真阴论”与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也大致持类似之说[5]。命门为先天太极、元气之本的思想是借鉴了《太极图说》的观点,而后在中医理论中生根发芽。
2 《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
2.1 命门无形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太极本无极也”[2],他认为“太极”还不是宇宙的最根本本源[1],“无极”才是宇宙最高的实体和最大的统一体。“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1],是贯彻道家老子“有生于无”的观点。何为事物的本源,即在事物五光十色的表面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作为其他事物存在的根据。既然是背后,当然是用感官把握不到的,因此能看到、摸到的感性因素就不能称之为本源。朱熹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太极就是理,“太极本无极”的意思并非指有一个凌驾于太极之上、先于太极存在的无极,而是强调太极的无形无象。《太极图说》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2]”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太极是不能用具体形质来说明的、非感性的,但并非空无一物,强调的是从先天的、无形状态的太极中可以产生后天的、有形的形质。《太极图说》这一认识对温补学派各医家的学说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孙一奎认为命门便是人体之太极,命门也是无形的。认为人身的太极(即命门)是存在于两肾之间的具有生生不息之机的肾间动气,主命门无形,强调命门动气的作用。赵献可指出左肾属阴水,右肾属阳水,中间则是命门的安宅之地。认为命门先天无形之火是人身至宝,若养生者戮贼此火,治病者日用苦寒哪有生气,他特别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性。张景岳亦认为命门即是太极、生命之本,并根据“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说,提出阴阳原同“太极一气”,太极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继而再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由此可见张景岳在《太极图说》的影响下,也是主张命门无形的[1]。
2.2 命门非水非火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来自太极,故太极兼有阴与阳的共同属性,即是阴阳同体。温补学派诸家对命门的认识也有此特点。
孙一奎认为命门是坎中之阳,命门阳气孕育于二肾之阴精,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可称为阳气而不可谓之火,故命门非水非火。赵献可也认为先天无形的相火、真阴,后天无形的相火、真水俱从命门之旁流出,在命门的作用下周行于全身,全身阴阳水火之总司归于命门,故命门非水非火,为水中之火,水火共居。张景岳则更为明确地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提出命门兼具水火、阴阳原同一气的观点,他认为“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6]”命门虚损诸疾,无论外在表现是单一的阴虚或者阳虚,治疗上皆阴药与阳药同用,“阴阳相济”这是由于命门水火同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明代医家借鉴周敦颐的太极理论衍生而出的“命门学说”,提出了新的治法思想:“命门非水非火”,真阴与真阳都藏于命门,所以谈到命门的时候,阴阳互根、相互制约的关系就特别密切,阴只有得到阳的温化,才能变为人体所用的阴,否则就不能滋养人体,是为邪水。阳则受到阴的制约,只有阴充足了,阳才能安静地起到气化的作用,不致妄动。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7]”阴阳互根互用,阴精是阳气的根本,两者互根而不可分,他所创制的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著名方剂都是阴药与阳药同用,符合阴阳互根且相互制约的原则,不仅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的疾患,因其作用于命门这个生命的高级调节系统,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或遗传性疾病[8]。
2.3 “命门学说”“相火论”与《太极图说》的关系
如前所论,温补学派医家的思想与《太极图说》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继承发展了朱丹溪等医家的医学思想,而其学术亦与《太极图说》密切相关,所以“相火论”既是“命名学说”的先导,同时二者又具有同源性。
朱丹溪参考《太极图说》中“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认识,产生了著名的“相火论”,在某种程度上启迪了明代温补学派对何为“真火”“真水”的思考,进而为“命门学说”立论。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阳在下者谓之相火,相火在命门,皆真阳之所在也。[9]”赵献可认为人身先天无形之水火皆源于两肾之间,先天无形之火即三焦相火出于命门右旁之小窍,先天无形之水即真阴出于命门左旁之小窍[3]。无形之火即元气,无形之水即元精,两者都受到命门(本源)之元神主宰。同时还认为相火与真水都在命门的作用下周行于全身,相火是命门的臣使之官,它禀命而周流不息地运行于五脏六腑,而真水则随着相火潜行全身。相火禀命于命门,而真水又随着相火流行。
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开篇即引用《太极图说》,提出太极动而相火产生,动的状态是由于相火的推动作用。同时相火也有静的一面,运动适度不能太过,“动而中节”则生生不息,反之相火妄动,则“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7]。朱丹溪十分重视相火的生理意义:“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10]”他认为生理状态下的相火是天地万物人身生化的核心基础,与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所写“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6]的命门之火同为少火,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世界人体生化的动力。脱胎于《太极图说》的相火与命门都是对人体本源的追溯。
综上所述,《太极图说》理论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界是相通的,都是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运用该理论探求生命本源——命门,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观、动静观、反佐、君臣等等均与当今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中医临床用药息息相关,惟有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入思考,才能加深吾辈后学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发展。命门学说的理论及应用也有待人们进一步的认识与研究。
[1] 汪剑,和中浚. 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7-208.
[2] 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24-26.
[3] 赵献可.医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
[4] 程雅君.中医哲学史(第二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0:542.
[5]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6-328.
[6] 张景岳.类经附翼[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535.
[7]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50.
[8] 王义周.左归丸和右归丸的药理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报,2010,34(1):117.
[9] 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29.
[10] 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上海市重点学科医史文献学科建设项目(S30301);上海市科技史学科科研基金项目(A2-P313030462)
蒯 仂(1994-),男,医学本科,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邹纯朴(1971-),男,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内经理论临床应用研究,Tel:021-51322118,E-mail:chunpuzou@126.com。
R222.19
A
1006-3250(2017)03-0297-02
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