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1-16陈百山
陈百山 侯 军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百山 侯 军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例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其中优13例(占65.0%),良4例(占20.0%),可2例(占10.0%),差1例(占5.0%),优良率为95.0%。结论 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使骨折部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后外侧入路;踝关节;骨折;疗效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多数因暴力而引起踝部扭伤引起的。目前临床上常采用Lange-Hansen法、Davis-Weber法和AO法等确定骨折的类型[1-2]。临床上针对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的方式为采用钢板固定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使其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3]。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入路方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例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的术式进行手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例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6.26±4.67)岁,骨折部位: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8例。骨折发生原因分析,其中因高空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重物砸伤3例;Lange-Hansen分类法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6例。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CT及X线诊断为外踝或后踝骨折;②均为新鲜骨折,就诊时间为损伤后15~30 h;③患者无影响骨折手术的其他疾病。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骨折者;②有糖尿病史及甲亢等影响骨折预后的疾病史。
1.4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使用止血带,在腓骨后缘和跟腱外侧缘中线出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腓骨长短肌,并将肌腱向外侧牵向后方,充分暴露外踝骨折部位,复位受损骨折,并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在选用合适的钢板固定腓骨外侧,再次将腓骨长短肌牵向前方,分离屈肌间室并牵向内侧,充分暴露后踝骨折部位,复位受损骨折并用3~4枚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后1~3 d内,进行被动屈伸活动足趾,活动踝关节。术后1周,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6~8周以后开始负重运动。
1.5 疗效评价标准:术后3个月后,分析患者术后骨折愈合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4]:优为患者的关节面平整,经X线检查后,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为患者的关节面平整,经X线检查后,骨折愈合,有轻度疼痛;可为患者的踝关节有酸痛感,经X线显示,存在轻度畸形;差为患者踝关节负重时疼痛,X线显示畸形,背区受限30°以上。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情况,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其中优13例(占65.0%),良4例(占20.0%),可2例(占10.0%),差1例(占5.0%),优良率为95.0%。
3 讨 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之一,一旦骨折,对于踝关节后方的稳定性变化、胫腓骨后韧带损伤均有影响[5]。已有研究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情况约占全身骨折的3.9%,累及后踝的骨折约占40%[6]。临床上通过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踝关节骨折复位,内固定及功能锻炼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基础。当前,对内外踝骨折的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后踝骨折的固定却成为手术的一个重点,常采用前方入路、后外侧入路和后内测入路的术式进行固定[7]。前方入路是闭合非解剖入路,难以保证复位强度,术后还需石膏、支具等进行保护,影响踝关节的早期锻炼,而且易损伤胫前血管神经。后内测入路因跟腱、踝管内容物等的阻挡,使后踝无法充分暴露,往往复位的精确度难以保证,且易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粘连。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能充分的暴露后踝骨折部位,可以使踝关节准确复位并坚实固定,在复位和固定质量上显著优于前方入路后内测入路。刘苏[8]等人对18例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用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对17例患者随访,其治疗优良率为94.1%,可见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对外踝及后踝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其中优13例(占65.0%),良4例(占20.0%),可2例(占10.0%),差1例(占5.0%),优良率为95.0%。与刘苏等的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能充分的暴露后踝关节骨折部位,复位准确,固定稳定,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Schottel PC,Berkes MB,Little MT,et al.Predictive radiographic markers for concomitant ipsilateral ankle injuries in tibial shaft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4,28(2):103-107.
[2] Michelson JD.Using decision analysis to assess comparativ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kle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3,27(11):642-648.
[3] 袁延红,刘延辉,何建新,等.后外侧入路在复杂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3-4.
[4] Donken CC,Verhofstad MH,Edwards MJ,et al.Twenty-two-year follow-up of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type III-IV (OTA type C) ankle fractur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 Orthop Trauma, 2011,26(8):115-22.
[5] Rajagopalan S,Lloyd J,Upadhyay V,et al.Osteonecrosis of the Distal Tibia after a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kle Fractu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nagement[J].J Foot Ankle Surg,2011,50(4):445-448.
[6] 正廉,王士波,高迪,等.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15,(5):615-617.
[7] 蒋波逸.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3):662-663.
[8] 刘苏,王创利,田守进,等.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及后踝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4):372-374.
R683.42
B
1671-8194(2017)01-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