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系建设 提升支撑能力
2017-01-16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文│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加强体系建设 提升支撑能力
文│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草原业务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专业防治,2012—2016年累计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2.1亿亩,挽回牧草直接经济损失18.9亿元。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倡导绿色植保”的理念,积极加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支撑能力,开展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加强体系基础建设
2004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在内蒙古实施了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抓住契机,积极与自治区财政厅协商,每年从本级财政预算中挤出一定经费用于基层草原站体系基础建设,每个盟市站和重点旗县站各一次性拨款60万元和40万元,制定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购置计算机、PDA、野外采样用具和室内办公等仪器设备。截至2015年,全区累计投入2900余万元,建成1个自治区级、14个盟市级(含2个计划单列市)、44个旗县级监测预警中心(站),基本形成了自治区-盟市-重点旗县-农牧民测报员四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极大提高了全区监测能力和水平,同时改善了基层站的办公条件。
二、健全专业防治队伍
1998年,为适应防治工作需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着手组建了草原蝗虫专业化防治服务队,拥有14名专业技术与操作人员,配备8台套大型喷雾器械,具备100万亩应急防控能力,承担着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物治蝗试验示范任务。为解决大型喷雾器械及其动力短缺问题,2005年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每年从防治经费中挤出一些经费购置大型喷雾器械,仅2011年就动用主席预备金1000万元一次性购置了60台654大型拖拉机和75套巴西杰克多AJ401大型喷雾器械。目前,全区已拥有1个自治区级和10个盟市级专业化防治服务队,每个服务队有5~25台套大型喷雾器械,全区拥有大型喷雾器械231台套、简易机场63处和中小型喷雾器械4635台套,实现了从先前的分散使用到现在的集中管理,基本形成了培训、检修、技能操作、防治作业、维修保养等专业化防治体系,具备了在一个防治期内防治3000万亩草原虫害的能力,专业化防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三、建立农牧民测报员队伍
针对内蒙古草原鼠虫害监测范围大、盲点多、监测不准确的现状,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按照农业部“每10万亩草原配备1名农牧民测报员”的要求,着手开展草原鼠虫害农牧民测报员队伍建设。各盟市、重点旗县挑选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基层农牧民作为兼职测报员,建立人员档案,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培训宣传,使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全区共聘请农牧民测报员1310名,监测草原鼠虫害面积1.2亿亩,初步形成了农牧民测报员体系。各地以发放小册子、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年均培训近1000人次,极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稳定这支队伍,从2011年始,将农牧民测报员统一编入草原监管员队伍,每年每人发放4000元补贴,他们除对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实施监管外,同时还承担着草原鼠虫害监测的任务。
四、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与全国畜牧总站合作开发内蒙古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先后对该系统进行了4次完善和升级,目前在内蒙古12个盟市的60余个重点旗县区良好运行,为内蒙古及全国草原鼠虫害危害和防治数据上报、整理、分析、汇总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将“3S”技术与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并于2006年绘制完成了内蒙古草原鼠虫害、内蒙古自然植被、内蒙古土壤类型、内蒙古草地资源等一批基础数据库。同时,推进“3S”技术向纵深发展,完成了高产优质苜蓿、牧草良种补贴、人工草地、牧草种子基地等数据库建设,启动了内蒙古草业信息网网站,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向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迈出了坚实一步。
经过多年努力,全区草原站系统形成了一支团结一致、努力拼搏、能打硬仗的队伍。先后获得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等30多项,多人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自治区“草原英才”“生态建设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321人才”等,仅2010年内蒙古12个盟市站长中就有5人同时当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其中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草原站系统这支队伍在自治区草原保护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