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
2017-01-16刘仁芳
刘仁芳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血站,辽宁 营口 115000)
心理护理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
刘仁芳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血站,辽宁 营口 115000)
目的 观察并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选取我站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献血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5.71%相比发生明显下降,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首次献血者;心理护理;献血反应
近些年来,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及招募工作的大力开展,投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的健康公民人数也不断上升[1]。但是,对于首次献血者而言,由于他们不够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及流程,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在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血容量快速下降的基础上,引起献血反应的发生,进而给献血者带来不好的献血体验,阻碍献血工作的发展[2]。基于此,本文以来我站献血的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展开心理护理干预,有效避免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105年7月至2016年9月来我站接受献血的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280例),另一组为观察组(280例)。其中,男394例,女166例;年龄段为20~43岁,平均(26.3±4.7)岁;职业:大学生145例,公务员189例,军人226例。所有献血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献血者健康检查相关要求及标准,各项生理指标经测定均处于正常水平,并排除存在家族遗传病史等献血者。两组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献血护理,包括做好采血前各项准备工作,引导献血者配合采血等内容。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献血前:首先,对献血者展开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将献血的常识、好处,以及献血以后如何有效止血,如何搭配营养等知识详细告知献血者,使其对献血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从而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其次,护理人员还应全面了解并准确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将可能引起献血反应的原因事先找出,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心理状态角度进行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包括存在不良的饮食及睡眠情况,担心献血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受到环境以及其他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后抵触情绪的影响等。护理人员将原因找到后,需对献血者展开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其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并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采血工作的进行。此外,对于饮食及睡眠状况不佳,暂时不适合献血的群体,为有效避免发生献血反应,则应劝导其选择其他时间献血。②献血中:在正式献血时,护理人员需对献血者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变化等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当本来交谈愉快,且未出现紧张等不良情绪的献血者突然变得懒语时,则需观察血液流速是否出现过快的情况。献血者一旦出现不适状况,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给予其心理排解和疏导,并与其展开轻松的交谈,通过话家常的形式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同时,还可轻轻握住献血者的手,与他们一同把握放松——握紧采血球的节奏,使其充分感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温暖,进而有效避免出现献血反应。③献血后:在结束献血后,有些献血者还有可能出现头晕目眩、低血压等后续献血反应,通常会被人们忽视。因此,当献血者献血完毕以后,护理人员还需安排他们在休息区稍作休息,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使献血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加快其身体不适症状的缓解。此外,在献血者离开之前,护理人员还应对其眼神及行为等变化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免对未献血或正在献血人员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1.3 献血反应的判定标准。轻度反应: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结束献血后,出现恶心、头晕目眩等症状,通过喝糖水后采取脚高头低卧位的处理方法得到有效缓解。中度反应:除上述轻度反应外,献血者还出现呕吐、胸闷、心悸等症状,给予喝糖水后平卧以及吸氧等处理方法得到缓解。重度反应:献血者除了上述症状以外,还出血低血压、心动过缓、脑缺血以及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中,有3例献血者出现轻度献血反应,2例出现中度献血反应,1例出现重度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6/280);对照组中,有8例献血者出现轻度献血反应,6例出现中度献血反应,2例出现重度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71%(16/28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及国民素质的日益提升,接受无偿献血的人数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献血也称为当今社会一种精神文明风尚[3]。但对于首次献血者而言,由于他们对献血知识、流程认识不到位,再加上不良饮食、睡眠状况,以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恶心、出汗、头晕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即献血反应,对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4]。有研究表明,出现献血反应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便是精神心理因素,因此,为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对首次献血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心理护理干预是在给予献血者心理支持的基础上,采取健康宣教、沟通交流以及应急处理的一项综合护理措施,通过调节心理支持资源,可将献血者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效缓解,在转变消极心态的基础上,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采血工作的开展。综上所述,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1] 杨堃.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22):115-116.
[2] 郭慧军,臧艳,朱燕霞,等.浅谈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11-412.
[3] 卢丽霞,曾娟,劳丽嫦,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681-683.
[4] 谷丽.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作用的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6):724-725.
[5] 蔡雪仰.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28-629.
R473.74
B
1671-8194(2017)17-0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