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128例临床研究
2017-01-16刘宏亮张
刘宏亮张 聪
(1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河南 邓州 474150;2 河南省邓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邓州 474150)
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128例临床研究
刘宏亮1张 聪2
(1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河南 邓州 474150;2 河南省邓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邓州 474150)
目的 探究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128例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的256例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的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术后的八珍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0 d VAS评分为(2.79±1.38)分,术后60 d VAS评分为(1.22±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0 d和术后60 d的下肢肿胀情况、皮下瘀斑情况、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可以发现实验组三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八珍汤治疗的疗效更佳,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八珍汤;气虚血瘀;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一般好发于站立持续时间较长以及体力劳动强度和劳动量较大的人群,该病80%的患者发病部位在大隐静脉,与下肢血管的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西医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措施有常规手术治疗、弹力袜治疗以及新兴的微创治疗,近些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该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各大医院的关注,中医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可以解释为气虚血瘀。我院本次的实验就是探究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128例临床研究,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本次实验选取的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均自愿接受相应的治疗并且进行后续随访的记录。纳入标准:患肢表现为浅静脉曲张等症状经血管多普勒超声证实隐股静脉瓣膜处有血液反流,确定深静脉通畅并瓣膜功能正常[1]。并且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下面是具体的资料:①对照组:128例患者。男68例,女60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5.33 ±7.12)岁。病程 9~18 年,平均(11.23±0.72)年。患者术前疼痛情况:VAS评分为(6.33±2.55)。②实验组:128例患者。男67例,女61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4.76±7.23)岁。病程 10~19年,平均(11.17±0.63)年。患者术前疼痛情况:VAS评分为(6.52 ±2.28)(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以上年龄、病程、术前疼痛情况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①首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大隐静脉的交通支情况和瓣膜的具体功能情况采用高位结扎或者剥脱的治疗方法。②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5%糖盐水500 mL,头抱替唑钠,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2]。③实验组:术后采用八珍汤治疗。a.具体配方如下当归、人参、白术各10 g,川芍、白芍药、熟地黄各15 g,炙甘草5 g、茯苓8 g,痛不可忍者加元胡15 g,肿胀超过原腿周长10 cm的者加车前子15 g[3];②服用方法:加水400 mL,浸泡0.5 h,煮沸至100 mL,装入袋内,交患者,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袋,每日2剂,连服7 d[4]。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0 d和术后60 d的疼痛情况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0 d和术后60 d的疼痛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体如下:①对照组:手术前VAS评分为(6.33±2.55)分;术后20 d VAS评分为(4.57 ± 1.76)分,术后60 d VAS评分为(2.17 ±0.53)分。实验组:手术前VAS评分为(6.52±2.28)分;术后20 d VAS评分为(2.79±1.38)分,术后60 d VAS评分为(1.22 ±0.34)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20 d和术后60 d的临床指标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0 d和术后60 d的下肢肿胀情况、皮下瘀斑情况、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三项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①对照组手术前、术后20 d、术后60 d存在下肢肿胀情况患者例数为102、62、28例。存在皮下瘀斑情况患者例数为67、41、23例。存在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患者例数为43、22、13例。②实验组手术前、术后20 d、术后60 d存在下肢肿胀情况患者例数为103、33、11例。存在皮下瘀斑情况患者例数为66、32、9例。存在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患者例数为43、19、5例。
3 讨 论
先天性的静脉壁薄弱和后天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的原因均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的诱发因素,患者早期表现为下肢的肿胀、轻微疼痛等不适感,如果未采取及时的治疗,患者后期会出现下肢肿胀、皮下瘀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等症状,该阶段则需要临床上手术等治疗措施。
很多临床实验表明,单纯的西医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针对患者下肢的感染问题和抗血栓的治疗,但是综合考虑患者的其他症状则改善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近些年来,中医药的发展渗透到该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理论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气血瘀滞,具体的解释为:经脉不合,正气内虚,气血运行不畅,血积于下,淤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5]。下面分析八珍汤中各味中药成分的药效作用: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当归、川芍、白芍、熟地黄为四物汤,为补血之要剂。其当归甘、温,补血,活血[6]。因此将中医药引入该病术后的治疗中优势明显:①提高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入侵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主动性;②八珍汤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改变血“黏”、“浓”、“凝”、“聚”状态,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在我院的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术后采用八珍汤治疗,其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次,实验组患者术后20 d VAS评分为(2.79±1.38)分,术后60 d VAS评分为(1.22 ±0.34)分,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气虚血瘀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八珍汤治疗的疗效更佳,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姜斌贤.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2):184-185.
[2] 李建军,熊治儒.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 56 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6):36-37.
[3] 鲁琳,单丽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4):370-373.
[4] 司富春,宋雪杰.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证型和方药临床研究的数据挖掘[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449-452.
[5] 黄茜,祝彼得,等.八珍汤对骨髓损伤小鼠脾脏指数外周血象及骨髓造血组织面积影响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 (8):1123-1125.
[6] 李小军,冯春兰,等.八珍汤辅助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4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5):416-418.
R543.6
B
1671-8194(2017)17-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