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患者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7-01-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7期
关键词:性反应心血管心肌梗死

孙 菊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老年患者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孙 菊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分析探讨老年患者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P<0.05);但实验组的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诱导或者加重局部炎性反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减少由PCI术诱导的炎性反应。

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RP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首要致死性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疾病类型[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危害性较大,疾病可进展至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常见,但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2],介入手术后的CRP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患者的心脏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具有密切关联。本文为进一步探究老年患者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选择我院收治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收治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65±5.32)岁(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0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中包括1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4例患者伴有高血压史。

对照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9.65±5.37)岁(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60岁),男性31例,女性19例,其中包括1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史。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ACC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将哺乳期、心肝肾功能严重病变、合并其他心脏疾病、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异常、精神系统异常、近1周内服用抗生素的患者排除在外,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P>0.05),两组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中。

1.2 方法:实验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所有患者均采取右桡动脉穿刺术,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药物支架,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拔除动脉鞘管,并使用一次性动脉止血器加压和固定穿刺口。实验组手术前指导患者口服40 mg的阿托伐他汀药物。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CRP水平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的CRP水平进行观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血管重建、猝死及再次入院。1.4 统计学处理: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以95%作为可信区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当两组患者的P值<0.05时,代表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实验组患者的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分别为(11.65±3.52)g/L、(19.53±2.65)g/L、(29.65±6.43)g/L。对照组患者的术前CRP、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分别为(12.43±3.37)g/L、(27.03± 2.61)g/L、(36.45±6.43)g/L。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P<0.05);但实验组的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低于对照组(P<0.05)。

2.2 心脏不良事件:实验组中共1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即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中共2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2例患者发生血管重建、2例出现猝死,即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0%(P<0.05),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该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已高达90%以上[3],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介入手术后依旧存在慢性闭塞病变、血管重建、猝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对患者的预后极其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炎性疾病,随着炎性反应的增强,对患者的血管壁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进一步加剧了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的影响下,细胞因子和凝血机制也会发生改变,导致一系列的早期并发症,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介入治疗本身会诱发相关的炎性反应,手术结束后,患者的CRP水平在24 h内可能达到峰值,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炎性反应也直接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置入支架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斑块破裂,引起炎性细胞浸润是引起CRP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CRP水平的升高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认为,较高程度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术后12 h CRP、术后24 h CRP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发挥降脂作用的同时,在减少炎性反应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介入治疗导致的内皮激活,显著降低介入治疗后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且他汀类药物在增加早期内皮祖细胞分化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具有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显著功效。谢幸洪[5]学者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分析》一文中通过研究对比得出“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了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患者的炎性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切实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心血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诱导或者加重局部炎性反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减少由PCI术诱导的炎性反应。

[1] 郑凌飞,韩雅玲,杨永健,等.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及血压控制不良者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剂致急性肾损害的预防作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85-89.

[2] 杨天贵,付鹏,许长禄,等.γ谷氨酰转移酶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15, 17(8):1242-1244.

[3] 陈世君,余皓月,卢慧,等.替罗非班在老年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 13(3):142-145.

[4] 张学强.不同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 1613-1615.

[5] 谢幸洪.负荷量阿托伐他汀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22-124.

R541.4

B

1671-8194(2017)17-0184-02

猜你喜欢

性反应心血管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纤维支气管镜下氨溴索肺泡灌洗对非出血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