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金匮要略》虚实异治思想论治风湿病❋

2017-01-16夏淑洁王义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风湿病风湿

夏淑洁,王义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102)

【临证验案】

从《金匮要略》虚实异治思想论治风湿病❋

夏淑洁,王义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102)

从《金匮要略》虚实异治思想出发,结合临床实际,系统论述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总结风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亏虚,主要有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阳气亏虚等,以实邪侵袭为标,病理因素如风湿、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治疗前当别虚实,并将辨证论治思想贯穿始终,以虚为主,缓则治本,应先扶正,分别给予补益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适用于正气亏虚严重和疾病缓解期;以实为主,急当治标,应先祛邪,给予祛风除湿、清热燥湿、利小便、微发汗、活血通脉等治法,适用于邪实正未虚、疾病初期、慢性疾病加重期;虚实夹杂者应根据虚实轻重与多少,分别以扶正兼祛邪、祛邪兼扶正、同时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此型在临床上最常见。最后,通过列举临床病案深化对虚实异治思想的理解与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虚实异治;风湿病;临床应用;病案

现代医学所指风湿病为“风湿类疾病”,是指由于环境、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使病变侵犯关节、肌肉、肌腱等处而导致疼痛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斯蒂尔病、干燥综合征等。传统医学中,《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痹症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风湿”病名,“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认为风湿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之邪,内外合病进而导致寒湿、痰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肌窍、筋骨、关节、脏腑等处,从而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的总称,并详细论述了与风湿有关的“历节病”“血痹”“肾著”“手指臂肿”等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为后世学习风湿病提供了宝贵经验。笔者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胡荫奇老师临床学习时,对《金匮要略》中虚实异治思想在风湿病的临床应用颇有感悟,现结合《金匮要略》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正气亏虚为本

1.1.1 肝肾亏虚 肝藏血,在体合筋;肾藏精,在体合骨生髓。肝肾功能正常,精血同源互化,筋骨濡养充分,则全身筋骨关节活动自如。若先天不足,肝肾亏虚;久病失调,阴液暗耗;情志内伤,脏腑失调;饮食不节,伤及肝肾等,均可导致肝肾虚损。《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沉脉为在里,主骨病,肾主骨,沉则肾亏;弱脉主筋病,肝主筋,弱则肝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能充养筋骨关节,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郁而发热,湿热互结,阻滞气血,痹阻经络关节,则发为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上,风湿病病人以50岁以上者为主,此因年过半百,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受外邪侵袭所致,可见肝肾亏虚乃风湿病发病的基础。

1.1.2 阴血不足 “血主濡之”,血有濡养脏腑、经络、筋骨、官窍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血液充盈对全身各部的运动功能非常重要。而大病之后、情志内伤、劳神过度等均易致阴血亏耗。《金匮要略》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阴血亏虚,濡养不能,脏腑四肢百骸失养,易外感风邪,风与血结、阻滞经络则发为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能等。此时应以养血为主兼以治风,正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临床上可见,许多风湿病如产后风湿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血细胞减少时,采用补益气血法治疗后病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1.1.3 阳气亏虚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阳气具有推动、调控功能,可激发、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温煦全身各部。《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其中阳气亏虚,阳不化湿则小便不利、身微肿,而阳虚必伴气虚,故有汗出短气、掣痛不得屈伸、恶风不欲去衣则为阴寒偏盛。阳虚者卫外失固,风寒湿邪内侵,凝滞气血,不通则痛,临床上可见多数风湿病患者有畏风畏寒、四肢不温、关节疼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等表现。

1.2 实邪侵袭为标

1.2.1 风寒湿热之邪 素体亏虚,卫阳失司或久居潮湿之地、卧睡当风、酒后汗出等均易招致风寒湿之邪侵袭。正如《金匮要略》述:“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又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而病变日久、入里化热、湿热互结、流注关节则发为关节红肿、热痛。此外,胃中蕴热、汗出时腠理开泄,复感风湿则亦可发病。《金匮要略》载:“趺阳脉浮而滑, 滑则谷气实, 浮则汗自出。”临床上可见,风湿病患者发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多与受风寒或感受湿邪有关。

1.2.2 瘀血阻滞 瘀血既是津血运行不畅的病理产物(属病机学),又是致病因素(属病因学)。正气亏虚、气机不畅、寒湿凝滞等均可导致瘀血,而瘀血为患又可反复加重痰湿、气滞。《金匮要略》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又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前者为身体外强内弱、气血不足之人,感受风邪痹阻血脉,脉微即阳气不足,涩即血行不畅;后者脉象尺中小紧,病位更深,为血滞之重证。“久病有瘀”,风湿病绝大多数为慢性疾病,日久必有瘀血为患,临床可见痛有定处、夜间为甚、皮肤瘀斑、舌暗、脉涩等。

2 分清虚实标本辨证论治

2.1 以虚为主当先扶正

“补不足”, 虚则补之。风湿病发病的决定因素在于正气亏虚,邪气乘机而入。临床上,补法一是主要适用于患者正气亏虚严重,无力抵抗外邪,若此时祛邪,惟恐伤正气更甚,应先扶正;二是疾病缓解期缓当治本。《金匮要略》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肝虚补肝同时防止疾病传变,兼以益心健脾。虚者无外乎脏腑之精、气血阴阳亏虚,治当分别补益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以补为主的方剂有八味肾气丸(肾虚腰痛者)、桂枝黄芪五物汤(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薯蓣丸(气血阴阳亏虚)、黄芪建中汤(脾胃气虚者)等。有临床报道,陈湘君独以扶正法论治干燥综合征,提出早期益气养阴、后期滋补肝肾兼用活血解毒等治则,取得显著疗效[1]。此外,临床还常用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正虚为主的风湿病,但应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舌脉特征指导具体用药。

2.2 以实为主当先祛邪

“损有余”,实则泻之。风湿病病理因素主要有风湿、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临床上,泻法一是主要适用于邪气入里、正气还未虚者或邪气亢盛,正气已稍虚,但仍能抗邪者;二是疾病初期邪尚未入里或疾病加重期,急当治标。“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用”。治疗前需要辨明虚实,不可一味用补法。若疾病以实证为主,当以祛邪为先。实则攻之,主要采用祛风除湿、清热燥湿、利小便、微发汗、活血通脉法等。《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病以祛实邪为主的方剂有麻黄加术汤(寒湿在表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在表者)、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化热伤阴者)、乌头汤(寒湿痹阻者)、五苓散(水湿在表者)、越婢汤(风水挟郁热者)、白虎加桂枝汤(里热炽盛者)等。临床上,胡荫奇在治疗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时主张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方用经验方风湿安冲剂。动物实验发现,风湿安冲剂能降低大鼠关节炎的发病率,减轻模型鼠关节肿胀度、胸腺、脾重,并能降低IL-6水平等[2]。另外,四妙丸、防风汤、羌活胜湿汤、血府逐瘀汤、四妙勇安汤等也为临床治疗急性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的风湿病常用方。

2.3 虚实夹杂扶正祛邪

由于风湿病具有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等特点,临床虚实夹杂型风湿病最多见,或是虚中夹实,或是实中夹虚,或是虚实互结,此时应分别采用扶正兼祛邪、祛邪兼扶正同时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指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脉浮、身重提示有风湿为患,汗出、恶风则卫阳已虚,当扶正祛邪并用,治以防己黄芪汤。方中防己利水以去周身湿气,黄芪补中益气而固表,白术燥湿既助防己利水又补脾气助黄芪固表,甘草合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一补一泻,全方共奏益气利水、虚实同调之效。类似的方剂还有防己黄芪汤(表虚风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风湿并表阳虚者)、甘草附子汤(风湿并表里阳虚者)等。临床上,胡荫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常强调以补益肝肾化瘀通络为主[3],常在补益肝肾药中用桑寄生、狗脊、熟地黄、山萸肉等加入活血通络药,如鸡血藤、三七、川芎、赤芍等体现其虚实同治的思想。

3 典型病案

患者,吴某,女,44岁,于2015年9月15日前来就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10余年,加重1个月。10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间断服用激素、止痛药治疗但效果不佳,现双手小关节肿痛难耐,屈伸不利,晨僵约2 h后背酸痛,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恶寒得温痛减,口干明显,夜寐欠佳,胃纳可,二便正常。查体双手关节红肿,压痛(+),发热,舌暗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诊断痹病,风湿化热证,治当祛风除湿、清热养阴,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2 g,芍药10 g,知母12 g,防风10 g,土茯苓10 g,鸡血藤15 g,穿山龙15 g,蜈蚣2条、薏苡仁15 g,木瓜10 g,玉竹12 g,玄参10 g,甘草6 g,水煎服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2周后患者复诊自诉手指关节肿痛减轻,但后背仍痛,出汗乏力,余无不适。舌淡胖、苔薄白、脉滑。于前方基础上减防风、土茯苓、木瓜、蜈蚣,加黄芪20 g、葛根20 g、桑寄生10 g。继服14剂后手指关节、后背疼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无乏力出汗。随访至今病情稳定,关节已无肿痛,继续随访续方。

按语:本例患者久病素体本不足,复感风寒湿邪,内外相合而发病。初诊时以关节红肿、疼痛症状为主,急则治标,祛邪为主。关节红肿、触之发热乃风湿之邪化热,湿热阻滞气血运行、痹阻关节所致;四肢游走性疼痛、恶风恶寒乃风邪作祟,湿热伤阴则口干。根据舌脉四诊合参,乃一派风湿郁而化热之象,故选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以祛风除湿、养阴清热。方中桂枝、防风祛风温阳宣痹;知母、玄参、玉竹清热养阴;土茯苓、薏苡仁、木瓜解毒、除湿、利关节;鸡血藤、穿山龙活血通络止痛;蜈蚣搜风剔络以治周身关节不适。后患者虽病情好转,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之素体本有虚后逐渐转为以本虚为主之证,此时应及时扶助正气,加黄芪以益气固表,桑寄生以补益肝肾,葛根以通行督脉,即缓则治其本。总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以虚为主当先补之,缓者治本;以实为主当先泻之,急则治其标。

[1] 顾军花, 茅建春, 陈晓云,等.陈湘君治疗风湿病经验撷菁—扶正法治疗干燥综合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94-1795.

[2] 常志遂, 王义军,胡荫奇.风湿安冲剂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 6(3):29-31.

[3] 王义军.胡荫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2):1102-1103.

R255.6

A

1006-3250(2017)09-1323-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CM2014GD1011)-胡荫奇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研究

夏淑洁(1991-),女,湖南永州人,在读硕士,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临床与研究。

王义军(1963-),男,河北邯郸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临床与研究,Tel:13621261063,E-mail:wangyijun6558@sina.com。

2017-03-24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风湿病风湿
全科住院医师在风湿免疫科轮转时带教模式的探讨
风湿免疫病住院患者的抑郁与自杀风险分析
重庆市中医风湿专科联盟举办诊疗规范研讨会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